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2023/11/23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苏州文化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1

在人们印象里,苏州西郊的横塘,不是旅游景点。苏州周边远远近近的古镇,借旅游的东风,一个一个在兴盛起来,唯独没有横塘。能勾起游兴一去横塘的,就是运河边上睡着的古老的驿亭。

横塘,可是诗人骚客常吟唱的呀,读了点诗词又谁人不识君。

范成大以横塘为题,有专门吟唱横塘的。“南浦春来一绿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一幅江南烟雨送客图。“阵阵轻寒细马桥,竹林茅店小帘招。东风已绿南溪水,更染溪南万柳条”,一派田园风光。

清代诗人吴宽也以《过横塘》为题,“夏半横塘风日多,画船载酒压晴波”,把过横塘作为“登山第一歌”;唐寅在《江南四季歌》中,说“吴山穿绕横塘过,虎丘灵岩复元墓”,把横塘与虎丘、灵岩吴中诸山连了起来;厉颚在《自石湖至横塘二首》中,“为爱横塘名字好,梦肠他日绕吴门”,化用《吴书》孙坚“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的典故,把爱横塘推到了极致。

横塘更出了名的,还在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江南黄梅时的烟雨、满城飞絮,比作一腔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种不同的愁,异曲同工,到了绝处。也因“梅子黄时雨”,贺铸得了贺梅子的雅称。词的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横塘也出了名。

张中行老先生二十年前来苏州,在《姑苏半月》中就因贺铸的《青玉案》而专写了一节过横塘的思绪:坐汽车西行三次,往返过那个地方六次,每次过,看江水,看路旁的房屋,心里都泛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思情。这是由贺铸的一首《青玉案》词引起的,词的开头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我读,同人闲谈,常常接触这首词,以为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所谓豪放的相比,这写得才是词境,值得用心灵去吟味……

横塘还在,可是,这么烟雨,这么尽绿,让人寻芳,引起诗人骚客万般怜爱的横塘,已经远去,只能像张中行先生一样,车过横塘,想想罢了。横塘,你是怎么远去,怎么消失的?

或许横塘没有许多名胜古迹留下来,没有像沈万三那样的沈厅、明清时的民居留下来,没有同里、角直那样的河桥留下来,或许后来再没有像范成大、贺铸那样的诗人住在横塘附近了,这或许都是原因;但横塘的消失,可能已有一二百年了,我猜想,横塘的功能变了,横塘已不是苏州水陆交通的津口和要冲了。或许就是,公路的开通,路失横塘。

“凌波不过横塘路”,女士去石湖、太湖,去灵岩、洞庭,到了横塘就要改乘水路,男士也是如此。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说:“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藉访他日结庐之地。芸为整理小酒榼。越日天将晓,鸿干已登门相邀,遂携榼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渡胥江,步至横塘枣市桥,雇一叶扁舟,到山日犹未午……”横塘是游石湖、太湖、灵岩的第一站。横塘,通胥口,通越溪,连太湖,连京杭大运河,苏州水路交通的要冲,西行、北进的渡口,水路造就了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尽管今天横塘仍是苏州西部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但作为石湖、太湖诸多名胜的起始,作为折柳送客的站头,陆路的兴盛,公路的畅通,这样的作用减少了,降低了,乃至可有可无了。横塘因水路而名,也因水路而失。这或许也是交通发展的一种结果,用不到读古人诗而伤今人的神。

很久没有去横塘了,横塘成不了旅游景点,也得去问问。兴致一来,再热的天,也挡不了。或许横塘的小街比不得周庄、同里的老街,或许横塘不想走古镇新区的路,原来一条临河而建的街,已是荡然无存,展现在面前的是江南千镇一面的新镇,一条水泥路的两边,林立着四五层高的楼房,底层开着商铺。穿过一条小路,来到大运河岸边。亭子桥卧龙似的横亘在运河上,与彩云桥、古驿亭,组成一个直角,运输船川流而过,多少给人一点今古奇观。而瞅瞅运河两岸,一边在装卸红砖,一边在下载金属废件,一边碎砖满地,一边满地油污,游兴了然无痕。彩云桥卧在胥江与运河的交接处,与驿亭相连。不知为何,刻有“彩云桥”的花岗石栏,被弃在一旁。还能使人唤起横塘古镇思绪的,古驿亭静静地蹲在河边。在遥远的过去,这儿灯悬待月、客到烹茶、远映胥江,冷清之中还是相当有热气的。而今,无论白天夜晚都没有客到烹茶了,唯有月照胥江。古驿亭,还能吸引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河东边杂乱的民居,家家门前屋后的铁栅栏,一条墨黑似的小河,发着阵阵臭味,游兴绝对不会再有了。

应该包蕴在横塘里,镇东一里许就是吴中才子唐寅的墓。经过多次修葺,加上边上新筑的秋香园,无论旅游,无论拜谒这位使苏州名声远播的才子,横塘还是有吸引力的。尽管天大热,游客不多,唐寅纪念室里还是见到七八个来自外地的年轻学子。传媒介绍,苏州将花大力开发石湖,苏州发展又在西进,石湖离不开横塘,横塘又是西进的门户,西进的起点,北边苏州高新区又在合围过来,横塘应该兴盛起来。唐寅纪念室有副楹联,半联云:“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唐墓已经装点,横塘美景何时重来?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2

“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这曲词像是专为苏州园林而写的,这意境,也似乎只有在苏州的园林里才生发得出。有人说,苏州园林较之别处对观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更高一些,至少你要知道一点古典诗词,要知道一点历史典故,还要知道一点造园时期的书风画风。

造访苏州之先,已听过许多议论,都说苏州园林大体相同,去一个即可。但著名园林与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说过,“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苏州园林既为私家园林,其主人当然会将各自不同的立意、喜好及文化修养蕴含其中,怎会是千园一面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苏州,走进了苏州精致的古典园林。我观赏的第一座园林本不在此行的计划之中,而是漫步平江路时,误打误撞上的。坐落于小新桥巷的耦园似乎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与沧浪亭、狮子林同时入选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原以为自己算得上半个文化人,可进了园子却一头雾水,只能举着相机一顿傻拍,或是立于厅堂门外赏玩书画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造园艺术虽未看懂,但园中意境确已体味出了。只是,那砖雕门楼上的人物为何多数被削去了头呢?正满心狐疑之际,碰巧一支旅行一团一队游玩至此,看见导游挥动小旗,我连忙凑上前去。原来,“文革”时,红卫兵冲到这里,将门楼上凡骑马、做官的人物统统剔去了头部,而耕田的、织布的,因“根红苗正”而得以保全。又是“文革”!我咬牙切齿地想道:若没有那场空前的浩劫,咱国家的文物得比现在多多少啊!

要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那么不到苏州,还真不知道自己书读得太少。走进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起初,我怎么看那镶嵌彩色玻璃的花窗都觉得俗气,可当我在园内转了一圈再回到这里,正赶上导游在作讲解,她说透过白色玻璃看对岸的植物是绿色的,而透过蓝色玻璃再看,树叶上面就仿佛落了一层白雪。依样而行,果真如此!这才不虚此行,“蹭导游”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苏州园林里多船舫形建筑,拙政园有“香洲”、耦园有“藤花舫”、同里退思园有“闹红一舸”,等等,或喻主人崇尚自然之心,或含退隐林泉之意。这些园林的主人多曾在朝为官,谁不知道“伴君如伴虎”?于宦海中沉浮之人正如一叶小舟,随时可能面对惊涛骇浪。当然,园林里的舫形建筑绝不是为向世人展示官一场的凶险,而是出于审美考量。因其多临水而建,设计成船形则更显优美自然,江南园林历来多临水建阁之范例,除观鱼赏荷之外还有一个好处。《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命人将条桌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说是鼓乐之一声借着水音更好听。试想:水阁若建成船状,值中秋月圆、桂子飘香之夜,风吹细浪,恍若船在月边行,隔水闻音,如听仙乐耳暂明,将是何等的惬意!

苏州园林素有移步换景之说,乍一进留园大门,我便对此印象深刻了。“古木交柯”小院内,一树茶花红艳似火,霎时燃起了所有人的游兴。而与之一墙之隔的“花步小筑”却是出奇的素净。中心景区临一池碧水,假山在侧,回廊盘曲,花影粉墙。水上桥堤搭一棚花架,春季可观紫藤;夏日,池中芙蕖盛放,凭栏可看荷花;前行不远,至“闻木樨香”轩,此处遍植桂树,可作秋时幽赏;山顶可亭,则为冬日赏雪佳处。

驻足在林泉耆硕之馆的鸳鸯厅内,两道月洞门将厅堂一分为二,前厅为昔日园主接待男宾的地方,雕梁画栋,装饰豪华,地上铺大块方砖,花几上供养着两盆兰花; “女厅”在后,是女主人接待女客的所在,梁上无雕花装饰,古朴素雅,地上的方砖较前厅纤小,花几上,两株杜鹃开得正好。原以为厅堂中的屏风只起装饰作用,不想还有一重妙处:苏州园林里的屏风是用苏州自产的丝绸制成,透光性极好,古时选婿,小一姐可在后面观望,而前厅待选之人却望不进后厅。依此说法,看着映在屏风上的大假山石,再望望身后的园子,但见一树茶花含苞吐蕊,果然透射的是前方景物,而非玻璃反光。

陈从周先生推网师园为“苏州小园极则”,称其园虽小而意境无穷。主景“月到风来”亭在许多苏绣作品中可觅其踪影,取“涓一涓流水细浸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荷蕖尽倒开”之妙境。“看松读画轩”中的一副板对引人遐思无限:“满地绿阴飞一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射鸭”廊却又让我联想起大观园的那个雨天。袭人、晴雯等几个女孩子把水积在院内,拿些绿头鸭、彩鸳鸯,赶的赶,捉的捉,缝了翅膀,在游廊上嬉笑玩耍。网师园不大,但确是苏州诸园中最精致的一个,每一处皆可见其主人用心深细,连地上用卵石铺成的图案也精美到了极致!

走过风华绝代的苏州,我最喜欢平民气象的平江路;走过苏州美轮美奂的园林,我最想念的却是素朴苍古的沧浪亭。它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当日,苏舜钦以四万钱置地建园,好友欧陽修赠诗给他: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后人一抽一取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的一句,与其巧妙地合成了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如今,这副几成苏州旅游宣传广告的对联仍刻在沧浪亭古朴的柱子上。爱沧浪亭,因为它苍古、清幽,无半点金粉之气。那些亭台楼馆、曲径斜廊,仿佛是从一蓬蓬花草、一片片山石中生长出来的。其他园林给我印象最深的皆是花影粉墙,而沧浪亭最吸引我的却是黑色的瓦、苍古的树、摇翠的竹。它如同青苔上长出的一阕宋词,与其他园林一起,优美着风华绝代的苏州。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3

再过些日子,要去江边了。离别,沐浴江边的风浪,听着细沙的流动,还有帆船的呜呜哽咽。她要放流一盏孔明灯,去前行,那路途上是一片繁花。

她迷失在大漠中,风沙茫茫。云飞扬,她的马儿系着铜铃,扬起鞭儿,打着赛马的节奏,兜旋着,蹬起了脚跟,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使出全身的劲儿,引弓射雕。那是鸿雁,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划过天际,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迂回刺破了手心。一场赛马,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染红了,凝成了鸡血石。

她辗转在草原上,湖水清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骏马奔腾驰骋,跑马溜溜歌,那对歌,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天竺少女的玲珑,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陶醉了。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打着祝酒歌变换着,跳起了舞蹈,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胜利的喜庆。手拉手,唱起歌,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脚踹进柴火上,仰头间一轮上弦月,变更着下弦月。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风化后,刻在了石头上。

她来到高山雪原,白色片片。高山的积雪,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打结放下流苏,成了瀑布。有了泉水丁冬响,有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澎湃。她乘上一叶小舟,见到了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春雨如酒。琼楼玉宇,把酒临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动人的诗篇,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大江东去,成了岁月里的歌。

她停息栖居江边,浪淘沙了。曾经,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在江面波光闪闪下,对着江对岸呼喊,喂,喂,喂。瞬间侧过脸笑了,岸边芦苇在摇晃,小螃蟹爬上了岸,一阵浪涌上岸,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那是她在嬉戏,捡起江边的软石,揉在手心里,像一块墨。小脚丫泼起了水,跺着脚跟上了岸。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依稀有水杉的影子,如绣在屏风上的画,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她,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

那江边不在了,没有了岸。有的是大堤缔造,那是生命的系靠。消失了江边,风平浪静了。一场梦啊,她醒了,要去江边了。于是,她听到了浪奔,浪淘,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现代的音乐,旋律每变换一次,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绕千道,天上万里云霄。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争多少,她竟是从大漠而来,天上万里云霄,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扣在她的心上。她驰骋草原上,化成了一轮新月,眉间笑,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对月凝望,十面埋伏惊风吹,叹息间是琴声悠悠,幽静深巷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在巷子里,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

她默默地祈祷,有一盏孔明灯,在天际里,飘摇,微弱的光是一丝,一缕。那一纸柔情,跃上了。江边不是冷风吹,那楼最好是阁楼。阁楼边上是池阁,一轮新月初上就映在池阁里,后面是江水的拍打的声音,那岸不会决堤的,有风车在那里转呀转,像是抖空竹,如仙女的绸带一样飘飘,轻柔。放流一盏孔明灯,聆听着春江花月夜,挥挥衣袖,带走那清愁。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4

早春三月,微微雨,空气中飘逸着栀子花的清香,撑起一把花折伞,走进雨巷中,走进苏州的平江路,听雨,看雨,数雨,一寸一寸感受雨的清澈与细微,绵绵的雨声里,路面把这小巷衬得玲珑剔透,意味深长,小桥流水的苏州,宛若含苞的白莲,质朴而雅致地静静盛开。

印象苏州,风是古风,水是遗韵,远眺虎丘塔,古意绵深,近赏拙政园,别致清幽。遥想当年,东晋文化之清雅,南朝歌舞之升平,隋唐运河之繁华,五代之南唐吴越,宋词元曲,明清才子,民国威武亦铿锵,所有的前尘往事,全都被笼罩在这浩浩茫茫的姑苏烟雨之中,朦胧中,雨滴滑落叶尖,沁入我的衣领,让我和它一同感受这初春的绿意盎然,写下心底最纯净的文字。

下半日,雨渐渐停歇,光线透着些许暗淡,雨中洗涤过的苏州,宛若水庄典雅的绣娘,用纤细的针线缝制时光。江南生烟,浮生如梦,纯美姑苏,古典情怀。这样的氛围,寻一幽雅之处,赏昆曲评弹,品碧螺春茶,追随着美丽凄迷的唱腔,繁复似梦的评弹,眼前呈现的,是民风累累,是绕梁三日,是天上人间!

夜晚悄悄地来临,月色中的山塘街,夜色中的金鸡湖,古老江南的符号随处可见,怀旧与创新共存,现代与遗韵辉映,传统而奔放,文明亦开放,正如苏州人内敛,散淡,平和的性格一样,这才是苏州的城市魅力所在,看似山水韵灵,实则天人合一。

在苏州,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抒情,早已融入到我的性格里。在我眼中,苏州无疑是座特别的城市,近处是运河,远处是太湖,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桥上行人,桥下流水,安静或者喧嚣,悲伤或者喜悦,一切都是那么温柔,从容而华丽。苏州,是当今中国理想化城市的一个缩影,一面保留着质朴,淳古,雅韵,幽致的文化底蕴,一面在经济上新颖时尚,气象万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穿透历史,活到现在,而这正是苏州人文精神的最特别之处,苏州,这条被人们世世代代所阅读的河流,也必将在未来流进更多人的心底,涤荡那些蒙尘的心灵,让人们展现出最清澈最明亮的自己!

选一处风景,依山傍水,草长莺飞,静心修性,居陋室而吾心不陋。

择一城终老,宜人气灵,云淡风轻,坐谈杯盏,享年华而吾心不华。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5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有幸游览了天堂之城苏州。

到达苏州的第一站是狮子林。狮子林、拙政园、网狮园和留园一起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是个私人花园,有1.1公顷。林内长廊里铺着京砖,京砖十分珍贵,在皇室贵族家里才有。长廊尽头是”燕誉堂“,就是男女主人接待客人的客厅。进入**,仿佛踏入了世外桃源,神仙的居所。亭、台、楼、阁样样俱全。抬头一看,一块巨大的扁额上写着”真趣“两个字。说起这两个字,还有个小故事呢!故事要从**的假山迷宫说起……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假山迷宫走了两个时辰4刻都未能走出来。走出来后,丞相想让皇帝为亭子取名,皇帝觉得那迷宫十分有趣,便取为”真有趣“亭。丞相认为此名太俗,便说:”皇上,你写的‘有’字比王羲之还好,能否赐于我?“乾隆听后高兴坏了,就把”有“字赐于丞相。亭子的名字就变成了”真趣“亭。

很快到了去下一个景点的时间了,可我还意犹未尽。寒山寺特别小,但因为一首《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而变得有名。

接下来我们坐船观光江南水乡的风景。一路上,船经过了胥门、仓门。当年林黛玉就是从仓门离开苏州,前往荣国府的。

最后一站是皇家园林---盘门。盘门内仍留存着当年吴国修建的城墙,这城墙分内外两道。内外城墙的作用就是可以把敌人引到内外城墙之间,然后一举歼灭。城门上还有个“品”字型的”灭火器“。只要敌人烧城门,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通过那个“品”字感觉到,然后把护城河的水引入城门上的凹槽浇灭火。古人真是好聪明啊!!

苏州的行程匆匆结束了,下次如果有机会,可以继续深度游玩一次吧!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6

家乡湖州,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许许多多的风景,比如,有:九龙峡、南太湖……其中,我特别喜欢湖州的南太湖的风景。于是,在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湖州的南太湖。

南太湖,风景很美,附近的建筑也很有风范。来到南太湖附近的房子,给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觉。房屋的门是用拱木和纸窗融合在一起的,既结实又美观。南太湖很大,却又很弱小,风一吹,他就露出了皱纹;风一停,太湖又变得强大起来了。这时,湖上出现了几只船,船上装满了石头。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虽然非常快,但是,却没让一块石头掉下去,大概为了保护这南太湖的美丽吧!

细心观察,湖面上没有一点垃圾,也没有看见游客往湖里扔东西的迹象。这时,雨悄悄地来了,风也开始吼叫。我们赶紧避雨。忽然,雨拼命的冲向湖中,而太湖却像一个坚强的金刚巨人,大雨不知道怎么冲撞才能让太湖觉得疼痛,而太湖觉得,大雨像在给它挠痒痒。风不甘心了,它用力吹,用力吹,仍能没讲太湖吹到岸边。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走了,风也屏住了呼吸,湖中变得非常宁静。远处的蓝天上出现一道彩虹,近处的太湖高兴了。彩虹像一个发夹,挂在它的头上,使太湖变得更加美丽。

湖州的太湖不仅美丽,而且还这么坚强,真是令人羡慕啊!

描写苏州文化散文 篇7

苏州很古老,古老得全是明清时的旧模样。

黛青的瓦,粉白的墙,古朴典雅的小巷,不时有曼妙的琵琶叮咚声传出。精致的亭台、曲廊、小桥相映成趣,身旁的流水缠绕着古老的姑苏城。移步换景,步步有景,家家有诗,户户入画。唐代诗人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之美,美在小桥流水。

苏州仍是那个小巧而精致的女子吧?

我徜徉在古老的苏州城里,精神有些恍惚,时光仿佛回流:我应该梳一个分式头,再穿一袭罗布长衫的。我来了,来与这个我相思了多年,等待了多年的情人会面。那女子正打着一把多骨的纸伞,穿一袭月白真丝缎面的裙裾,扑着腮红的面容浅笑着,飘飘然就来到了我跟前。还是梦里的旧模样。

苏州确实是个很容易让人生出梦境的地方。我没有穿罗布长衫,天气太热,我穿着很现代的短袖T恤。

我知道不能老在苏州城里做梦。

我出了城,想去看看寒山寺,看看张继。

寒山寺并不远,在苏州城西阊门外五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苍松翠柏,曲径通幽。

落榜的张继,满怀一腔惆怅与失落,面对一江逝水,感觉人生的凄凉与绝望,就如这夜晚的寒鸦。他提起了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夜,不眠的是张继。近山远景让他倍觉孤独,没有人理解他内心的忧伤与惆怅。可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次落榜,成就了不朽的《枫桥夜泊》。

落榜成就了张继,张继成就了寒山寺。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名扬天下。

据说人一年有一百零八个灾难,在寒山寺听新年钟声,听到一声可以消除一个灾难。我不可能等到除夕,也不想去赶这个热闹。从寒山寺出来,两位高僧的对话依然在我耳旁响起,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我也笑。我是个俗人,恐怕难得修炼到如此境界。

我仍然宿在苏州城内,夜晚的梦境,那个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打着一把多骨的纸伞,向我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