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活着有感

2025/04/2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活着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活着有感 篇1

一个充盈着阳光的下午,我坐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活着》,我有很多的朋友推荐我去看一看这本书,说是非常值得一读。但却拖了好久才看这本书。看这本书时,我哭了好几次,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这本书首先说的是一个青年在乡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听一位放牛耕田的老人说他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做福贵。年轻的时候投生于地主家庭。家庭富裕的他生活过得惬意潇洒,麋乱不羁。可是他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赌输了。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他后悔莫及,他痛彻心扉。当他改过自新,准备好好生活的时候,可是因为时代的不停变革,家人一一离去。他送走了父母的离开,送走了妻子的离开。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妻子,儿子,孙子的离开。只剩下他和他的一头老牛。他已经老了,这头牛也老的不成样子。他们都还坚强乐观的活着。

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他,福贵,他的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他的处境已经如此的不堪。我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房子里,没有一点点光线投进,没有一点点的阳光而言。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回到了小说的开始,作者说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你的生活满目疮痍,即使你的生活千疮百孔,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即使你的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努力的活着,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得活着,费劲心机的活着。只有活着。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活着,我们可以迎接今天的阳光,因为活着,我们可以感受明天的雨水,因为活着,我们可以看见生命在土壤里不断的开花结果,散发出更加美妙的芬芳。但是,活着的本身也就是一场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委屈,面临各种各样的心酸,你会有觉得撑不住的时候,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想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你得活着,你只有把人生的这场修行努力学好,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意义与精彩。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读到书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无力。对啊,我们来的时候是身不由己,我们走的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一切的一切,在时间的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仓皇,这么的无力。我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很不堪。我们无力承受生活中更大的打击,我们只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颗小小的蜉蝣。对啊,生命竟然是这么的无力,这么的无奈。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活着,去证明我们,我们这个小小的个体,也能够成为最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说,我们活着真的不应该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与我们活着的本身并没有本身的关联。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本《活着》,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让我看见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活着本身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膜拜和咂摸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你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再回过头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 篇2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与人》中曾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于是在这种英雄史观的诱导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泪和泥土为我们构筑历史的人们。

福贵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与我们相隔了半个多世纪,却在平凡和琐碎间闪烁倒映出我们的影子。就像作者余华所说:”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一个人在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这不仅是文学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这种神奇的洗礼下,我面对着脚上沾满了泥土、名叫福贵的这位老人,胸腔里涌动起心虚和感激两种情绪。

在这个充斥着社交媒体的聒噪时代,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见证一个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浇灌出一颗颗不屑生命的心灵;太多的苦难或辉煌,湮没了对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一则故事,只言片语,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楼,妄自尊大地指点起来。幸福,艰苦,平凡,伟大……这些简单的词语真的能够狂妄的被用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曾经历他人的磨难,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们只是在他人的忏悔中领悟,在他人的救赎中信服,却不能任意评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随意界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风雨洗礼中成长的参天大树,他在成长中经历的风霜雨雪和烈日艳阳,他在躯体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他撑起的一片天空,还有他脚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颗微粒或尘埃,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见证了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外孙的死亡,他或许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说,福贵是在主观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幸存。作者同时也用贺拉斯的话提醒我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生活在历史中,他被历史的大潮一次次无情的撞击,被动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领历史,他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坚强地活着,如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农民百姓,为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运“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这样无声的、尽情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让人透过他的话语,回到那个年代,感动于无数个生命在泥土中、农田里、山坡旁顽强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这时我才明白我的心虚和感激从何而来,在这个春雨淅淅沥沥的午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仿佛正站在我的面前,脚上沾满了象征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哑的歌声渐渐远去,我看着他摇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点感动。

感动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更感动于自己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3

第一次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还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说是它打开了我的读书启蒙的大门,当时由它给我的震撼现在还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触及生活本质,久久不能忘怀。每每别人问我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时,我都会不叫思索的说是《活着》。

它语言很平实,可以说是有些词句会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份"粗俗"让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书的思想会平缓的向你娓娓道来。它主要讲诉了地主少爷福贵崎岖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大少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妻子、儿女、孙子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黄牛,艰难孤单的活在世上。

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当福贵败光了家业,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是那么的不敢相信,那么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确实厌恶至极,他后悔啊;还有当家珍病重,在床上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们",多么朴实的词句,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当时的福贵肯定也是内心在煎熬,他多么不想要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发生在福贵身上的崎岖人生好像是自己在亲生经历一样,太大的冲击,多大的磨难,最后感受到生命其实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这世上安静的活着。

这次通过"书香中交"的活动,让我重温了这本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人为什么活着?",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绝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父母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村进城市的一代,家庭条件都不好,当时他们结婚还是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元办的婚礼,结完婚外债累累,当时也没有新房,还住在我外婆家,我妈妈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坐在床上哭,我爸爸则坐在门口抽着烟,"有我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这是当时我爸爸对妈妈和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说的话。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他们当时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价烟就已经很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和爱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过日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资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吗?我觉得没有,相反会觉得没有以前开心。手机微信、电脑网络基本覆盖了人的生活,"自闭症"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间独自对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难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毫无以前大家谈天说地的畅快感觉。

大家现在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风味都可以购买得到,让人真正喜欢的却很少,我现在觉得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让人留恋,还有娃娃头冰淇淋能在回忆中勾起我的味蕾。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人自身的问题,富足的物资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也会将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会膨胀人的欲望,幸福感总在上方,无法触及。

人生有苦难,才有了去感受幸福的体验。人的幸福从对比中得到,学会感恩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可就是暂时的苦难也会是你寻找幸福的过河石。活在当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

读活着有感 篇4

这天读了一篇文章叫《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感觉与这标题一样,于是也把它当题目来发表感想了。

年轻的诗人在自己25岁生日的那天在火车底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他的母亲正在炊烟熬了一锅红米粥,正为远在北京的他祝福着。他是査海生。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个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是的,毕竟是自己怀了十个月,经过艰苦的过程才换希望的诞生,哪个母亲不把毕生精力都灌注在孩子身上?说不爱孩子,那只是个借口,然而他就这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就是对母亲的不孝,是对母亲一种心灵上的精神上的折磨!

天下间的母亲都好简单,只要孩子好好活着,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回报。现在的年轻人老是说要赚好多钱让母亲过上好生活,要给母亲买这个买那个,让她过后现代的生活,也许母亲真的不需要天天有人接送,吃高档菜,住高档房子,她可能甚至会觉得你这样会把她与要好的朋友邻居隔绝,她甚至觉得这样一幢大房子反而困住了她。她可能希望你可以赚好多钱,但不一定都花在自己身上。也许她就这样静静看着你,就够了。

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表达了对大地深沉的爱意和温柔呢喃,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不是轻轻一吻,不是一件合身的衣服,不是精致的胸针,而是好好活着。因为“再也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了”因为你的好好活着,才能给母亲一个吻,才能给她买一件合身的衣服,才能亲手给她别上精致的胸针,我妈妈常说:“有身体才有一切。”渐渐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了,爱母亲,就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