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向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景分析
1、本班幼儿经过两年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但还有个别幼儿没有构成良好的品德。
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忙关心他人。
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图书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5、礼貌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资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构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1、班级每一天进行晨间谈话,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合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回忆过新年时的热闹气氛,体验大一岁了的欢乐。体会妈妈的辛苦,用各种形式表现对妈妈的爱。关心友爱同伴,并乐于帮忙别人。
1、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幼儿相互友爱、关心,并以榜样的作用来带动幼儿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
2、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
3、中国传统节日教育。
四月份:
体验大自然的完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1、经过各类学习活动,鼓励幼儿态度自然大方地讲话。
2、讲解示范,使幼儿懂得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3、区角游戏“说一说”,训练幼儿说话和倾听别人讲话的本事。
4、有关春季的主题教育。
5、安全教育。
五月份:
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珍惜成人的劳动成果。
1、五一节节日教育,参观、观察、实践,了解成人的劳动,并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经过故事、儿歌、情景表演、谈话等方式,使幼儿懂得尊敬长辈,并关心、热爱自我的父母。
六月份;
体验祖国,社会对自我的爱。感受欢庆的热闹气氛。学习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
1、经过教师对各类活动的评价,有意识地教会幼儿进行评价的标准。
2、经过幼儿对各类活动的评价,锻炼幼儿初步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
3、六一节节日教育
4、体验将上小学的欢乐。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指导纲要》为指针,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注重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去。
具体工作和措施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教师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德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园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幼儿园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乡土特色培训的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间谈话,根据周计划、日计划,有顺序地开展,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教育作用。
2、结合时令节日和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介绍先进人物,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好榜样,做个守纪律、行为好的孩子。引导幼儿了解并掌握初浅的德育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经常开展听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常规观摩活动,促进
教师相互交流提高,便于更好地组织日常教育活动。
4、办好园内保育宣传栏和班级的“家园之窗”,利用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入园交流指导工作。有效发挥出德育基地的主渠道教育作用,指导家庭德育,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以德育儿,为国教子”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
(三)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抓好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标兵,要求对幼儿和家长实行“三心(爱心耐心童心)、三爱(师爱母爱友爱)”服务。
3、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和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过程
1、各班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
首先园领导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各班老师根据园思想品德计划结合本班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德育计划。
2、保证思想品德计划实施。
制定计划是为了实施,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环节。组织力量,通过各种途径贯彻计划,认真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并认真检查和总结。
3、加强对班主任和家长工作管理。
选择配备思想好、身体健康、教育效果好的班主任。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支持和检查班主任。
4、密切幼儿园和家长关系。
定期做好家访,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宣传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共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篇3
幼儿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注重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去,促进我园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为师之本,当一个教师的学识、能力基本稳定之后,决定其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师德,提高师德整体水平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
1.结合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双十禁令”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教师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开展“争做师德标兵”主题演讲活动,力争形成爱生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3.每班在学期初制定班级德育计划,并把具体内同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期末每位教师书写一篇德育总结。定期听师德报告会后,每位教师要写师德学习心得体会,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重德育培养,奠定幼儿品德形成的初步基础。
1.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中
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一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走到儿童生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幼儿探究性研究、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2.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3.以赏识教育促孩子的德育发展
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孩子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家园同步教育,将德育延伸到家庭。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园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于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须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篇4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指出了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是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品质将影响人的道德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儿童进行及时、适度的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儿童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儿童形成、发展和巩固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
第一,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懂得工作、生活、学习。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集体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集体意识,培养儿童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激发他们长大后造福人民的愿望。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益于生活。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从小班开始,老师要教孩子如何讲清洁,爱卫生,教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做。
第三,培养孩子礼貌自律的行为习惯。
有礼貌、有纪律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体现的文明行为,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孩子礼貌和自律。
第四,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分享,有自信和同情心。
儿童的人格是其自身生活史的产物,源于儿童与周围世界的积极互动。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儿童的意识来源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孩子因行动而认识世界,孩子也因行动而意识到发出行动的“我”。孩子是社会人,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在互动中合作分享,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同情心。
孩子的道德教育是丰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当时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品德,提出教育要求,确定内容,选择教育方式,让孩子依靠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掌握新的道德行为要求。要坚持积极引导,爱与严相结合。爱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信任孩子,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不要偏袒某些孩子而忽视其他孩子,更不要体罚。但要严格要求孩子,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明确、具体的要求,积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激发孩子的自我激励。教师应建立良好的集体环境,充分发挥集体鼓励和约束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