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学瑰宝好似令人数不胜数的遍地黄沙。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因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整理成的,我国国学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论语》。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就对论语开始了诵读。《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面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了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必有可以当我自己老师的人,应该学习他们有,自己没有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并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学问。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于是就骄傲了,对自己放宽了要求,并没有接着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成绩的下降,现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学习时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爸爸问我懂了吗?我明明还不懂,却浑水摸鱼,说已经懂了,那是多么不应该啊!我应该再让爸爸讲一遍,才能完全懂。
《论语》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也绝对没有书中提到的那么多,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该怎么办?只有学习,从书本上学习,当然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他的,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如何成功和失败,也是在学习,但主要是通过看书来学习。俗话说,学者不出门就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学了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学以致用,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成功。不管你不需要学多少,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学习。举个例子,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习公式,然后用公式回答问题。这就是学习。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士乐学。有些同志一看到书就焦虑,一时读不下去。坐不住就学不会,当然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试想,书籍是思想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在思维的海洋中徜徉,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应该是很幸福的。中考前,我因病不能学习。回到学校后,我自我压力很大。有时候,我在一节课上做一道物理题,反复检查。我的心没有分心,我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感觉很好。我不认为所有的感官刺激都像投入的感觉一样好。回答问题后的成功感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位朋友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相信真正朋友的概念是一样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好的,朋友也是好的,如连绵不断的水,从纯到纯,依靠水,互相帮助。有这样的朋友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假朋友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是这类朋友存在的前提。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利益关系,自然就不会成为朋友,或者说这样的人不能称为朋友。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这句话的土点可以翻译成:人们不知道我们可以,但我们不生气,所以我们不是绅士?这在现实世界中更合理。现在有观点认为,能做一点,十点就能做,十点就能做,会有一点成绩。如果你写几篇手稿和文章,你就会被发表。如果你唱一首歌,你会把自己当成明星。太浮躁了。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会把他当傻子。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保持低调。那种善于炫耀和开发能量的心态是绝对没有必要的,迟早会吃亏的。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论语》是议论言语的文字汇编。全书二十篇,以每篇第一句的开头二字做篇名。没有相当智慧、功夫的人看《论语》,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没有主题,完全没有现代人所规定的作文规则,也可说称不上文章。然而她却流传千古,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何也?果真如某些人所说得那样浅薄、无聊吗?显然不可能!南怀瑾先生在其名著《论语别裁》中明确肯定,《论语》有其内在逻辑,但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可惜没讲。青年学者,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周埕安先生的处女作《园满的论语和自在的人生论语妙义疏解》,按《论语》原来编排顺序,每三句或三段话为一品,三品为一章,六十品为五季。每一品以一字作主题,共一百六十九品,即一百六十九个主题,为《论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为人人正确理解《论语》,背诵《论语》,应用《论语》,造福自己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极为善巧的方便。前无古人,真实不虚。
一个人是否合格、圆满?成就大小,其标志是什么?最直接、显明的标志是朋友,即看一个人有无朋友,其朋友的人品、水平如何。看看您周围哪些功成名就的人,必定高朋如云。而当他众叛亲离、成孤家寡人时,又必定垮台无疑。因此周埕安先生将开篇三句话概括为一“朋”字,真可谓一字千金,抓住了《论语》的做人核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自然+2,人心齐、泰山移,大事成矣!这就是人需要朋友的根本原因。因此人是否有朋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己是否有特长、优势,能帮助别人;第二别人是否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显然自己的能力越大,帮助的对象越多,自然朋友越多;自己层次越高,必然也就得到品位越高的朋友帮助。那么能帮助别人的本事从何而来呢?靠“学”,靠“习”,“学而时习之”。“学”,首先得到大智,即明确了光明的方向,不会南辕北辙走错路,其次是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充足的干劲、高涨的热情;最后是获得具体的操作技巧、方法。“习”得到大慧,即身心强健、经济富裕。
“学”是“习”的前提。因为行动从思想来,思路决定出路;“习”是“学”的深化,“学”是否得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辛辛苦苦学习,头悬梁、锥刺骨,却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弱不禁风,家徒四壁又孤家寡人,肯定没有得道。“学”和“习”紧密相连、一体两面,绝不可能截然分成孤立的两块,故后人将学和习连起来用,就是今天常用的“学习”。“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循环、螺旋上升,得大智慧,到达辉煌的彼岸。而“学”和“习”的无限循环、不至于中断,且能成加速度递进,关键在于是否能“不亦悦乎”。而不亦悦乎的前提是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没有用,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回报,首先是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情越来越开朗;其次是与同学、家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如果没有这两条最基本的获得,说什么长大了如何辉煌、发达,统统是骗人的鬼语,学生必然厌学、逃学、出走、轻生。只要“学而时习之”能不断“不亦乐乎”。智慧自然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当然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的切磋、明辨,必定又大大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上升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至此做人圆满“成仁”。由此可知,学,是任何人进步、发展、强大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更是活到老,学到老,须臾不可离的终生课题。“习”即实践,与“学”如影随形,只有实践才能知道“学”是否有效,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实践是调整“学”的唯一标杆和尺度。所以周先生书中这样解释:“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要常学习,以此得学向,又要常实践,以此修能力。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为了自由和幸福,学习和实践是人生的两大主题。”
学习和实践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亦悦乎”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学习和实践的唯一目的是生活幸福快乐。幸福快乐是衡量学习和实践是否有效的内在标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衡量学习和实践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呢?周先生说“远方并不单指与朋友距离远。而是说过去物质上没有来往,思想上没有交流,事业上没有合作,彼此关系不通,距离很远”。当您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积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保护众人;或有雄厚的财力,富裕众人;或有高明的智慧,指引众人;或有崇高的道德,觉悟众人,这时您就像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众人趋之若骛,以前所有的冷漠、隔阂、障碍自然冰化水解、烟消云散,原来人人都是那么可爱,处处竟都是净土。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最近读论语,读于丹的解读论语,有了新的感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