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2025/05/0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1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自从读了莫泊桑写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深刻的体会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话。

故事讲述了“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工资也十分微薄。家里还有两个姐姐,所以,于勒叔叔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到外地去做生意。而且,听说,他还发了财。所以,我们便焦急的等他回来,好减轻负担。但是盼望了很久他也没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生活好转,出去旅游。不料,却意外地遇见了久久不归的叔叔,此时,他竟是一个满身脏兮兮、衣裳褴褛、卖牡蛎的老水手。父母害怕他给我们添麻烦,带着我们一走了之,从此跟叔叔失去了联系。

其实内容很好理解,但不免让人沉思,你是否把金钱的重要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家庭亲情呢?本文的主人公父母,在得知叔叔有钱时,十分想念叔叔,而得知叔叔身无分文,穷苦落魄的时候却又是另一翻态度------嫌他添麻烦。一个是金钱的诱惑,一个是亲情的温暖。在这个重要的选择中,主人公父母,选择了前者。他们虽然生活变好了,但是他们却失去了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看到可怜叔叔于勒的遭遇后,我们倍感同情,可是,同时我们也感到悲哀。因为,也许,不久,在这个世界上,金钱真正的统治了人们,而亲情却被人冷落了。

我想,大家也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2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的“短篇小说之父”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一个炎凉世态下资本主义小市民家中发生的曲折故事。在这个拮据的家中有胆小懦弱的父亲——菲利普;泼辣蛮横的母亲——克拉丽斯;两个到了年龄却迟迟未嫁的姐姐;及未时世事的“我”。但尽管如此,每逢周日,全家都要穿戴整齐去迎接家中曾经的败家子,被送到美洲后偶然发财,写信来说要补偿父母当年损失的叔叔——于勒。于勒的信好比福音书,在看了这封信后,终于有人上门提亲二姐,家人就匆匆把二姐嫁了出去。父母亲高兴的不得了,组织全家到泽西岛旅行。途中父亲看到有人优雅的吃着牡蛎,虚荣顿起,也故作大方请客吃牡蛎。走近一看,却发现卖牡蛎的潦倒船员像极了于勒!在小心翼翼的向船长打听后证实了这个消息,父亲吓呆了,母亲怒火冲天的步步指示:让“我”把姐姐们带回来,把牡蛎钱付清,她和父亲躲到对面船头去。我十分同情于勒叔叔给了他半法郎消费,并对父母不认亲人的行为困惑不解……

金钱和地位对于大人真的如此重要,胜过血浓于水的亲情?读到这儿,心都不由寒了!不禁意间又联想到另一个故事——

有个饿了好几天的小乞丐在风雨中乞讨,遇上了好心的多尔先生给了他一美元。他连声谢过多尔先生后,转身又消失在风雨中。过了一会儿后,多尔先生又在一家花店中遇上了那个小乞丐:他正掏出磨得亮晶晶的硬币,买下一束菊花,并要求店员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多尔先生笑笑,没有多想。在他回火车的路上,第三次遇上了那个小乞丐:在风雨中,他捧着那束菊花,庄严而庄重的向不远前的那片墓地走去……多尔先生的视线模糊了……

我的视线也模糊了。两个对比如此强烈,震动着我的灵魂。少年心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最纯粹的东西?长大后真情难道就要被抹灭?

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其实原本的题目是“情仅存于”,但来回想想,实在不喜欢“仅”这个字,因为我希望情是共存的,存在于每个人心里……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它有很深的代表意义。爸爸说,这是外国作家莫泊桑写的,虽然没有中国的文章写得精彩,但是它所叙述故事情节很好。

文章写的是诺瑟夫一家很穷,但是他们都把十几年希望聚集在诺瑟夫的叔叔于勒上,于勒一开始就一直乱花钱,最后自己的财产花光了,还占了诺瑟夫爸爸的一大部分。后来他来信说它现在很有钱,希望可以弥补诺瑟夫爸爸的一大部分财产。最后,诺瑟夫的大姐嫁了出去,原因因为诺瑟夫的姐夫几天前看了于勒来的那封信。

最后他们去哲尔赛岛,发现卖杜蛎的老头竟是于勒,立即对他的态度冷淡,以前说他有本事,好心,现在骂他流氓、败家,态度全然不同。

这个文章严重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都以钱来维持亲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钱的奴隶。看钱看得非常重,而且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4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说的是:他本是一个“花花公子”,后被送到美洲去,后来他发财了,我们便盼望他回家,可是却在游船上遇上,他落魄了,全家人不理睬。

这篇小说虽看似平常,但却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驰有致,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人物刻画生动,语言虽然朴实,却句句充满了嘲讽。“浪子回头”本来应该实一件好事,可却在本文中显得如此“恐怖”。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文中却真切大的写出了人类因金钱而不认亲触目惊心的惨相。但作者却“我”的一双青清纯的眼睛;真实的摄入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读来让认感到真切生动而又悲凉。

作者结尾很令人寻味,他不仅写出了小说的结局,也简介批评了当时的世态。小说虽通俗易懂,作者以这小小故事,揭露当时世态,让我敬佩,也由此让我感到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也许就会是另一种结局。

其实我觉得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只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罢了,钱没了可以挣,如果家人没了,就再也不会有了。可是我们却总是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挣够了钱才能使家人幸福,可什么时候才算是挣够了呢?要知到欲望是永远不止境的,也许只有在失去时,我们才会有一丝察觉,也许有人会深感惭愧,有人会立即醒悟,也许有人会毫不在意……要知到金钱、权利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也许这些现在是你的,可是可能下一秒就是别人的了,亲爱的朋友们,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