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皮囊读书心得

2025/05/02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皮囊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书心得 篇1

蔡崇达的《皮囊》中,对皮囊这两个字的独到的解释和理解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阿太,也就是母亲的姥姥,来诠释何为皮囊。“我们的身体就是个皮囊,皮囊是用来使用而不是用来保养的。”这是整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几句话之一。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指引我们身体的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禁锢我们灵魂的枷锁。走在人群中,有化着淡妆、面容精致的女孩,也有衣着考究、发型干练、五官棱角分明的青年,当然也有面露菜色为家庭奔波的中年人和皮肤如枯老树干般的老人,我们的目光落到他们身上的同时会折返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譬如为美丽的小姐姐所惊艳,因中年人的油腻而替他惋惜甚至厌恶。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层皮囊,枯槁的老人在几十年前也会有姣好的面容,只是时间没有为他们的美丽驻足,匆匆走过,这也是时间公平的地方,它不会为特定的人停下,它只是默默地流逝,悄然带走每个人的青春和记忆,剩下的是一副衰老皮囊和被时光洗礼过的灵魂,由此可见,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灵魂所寄宿的容器,如果能看透外面这层壳,我想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轻盈的,具有不同色彩的,我们的精神和智慧在其中闪闪发亮。在我们离开时没有人会带着这副与生俱来的皮囊,我们会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亲情,可我想不会有谁会在乎那无法让我们奔跑和思考的已经衰老的皮囊。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接受一些历练,也无妨,得到提升的是我们的思想;多遇到一些挫折,又何妨,不过是让我们更加坚强;拼命读书,又怎样,皮囊生来就是拿来用而不是去保养的,饱满的是我们的灵魂。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皮囊》中的很多话都值得仔细揣摩和思考,不得不说我从中找到了许多心中问题的答案,也在一些人物的身上为我的一些想法找到了印证,譬如有关梦想与现实,面对与逃避,再比如说孤独。整本书中,作者如同一个了解人体结构、技法娴熟却又冷漠冷血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析着那些“怪异“却又常见的人们同时解剖着自己。在生活中总存在一些活得很用力的人,他们用力地微笑,用力地打招呼,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第一次约会的少女,用厚厚的、成熟的妆容掩盖了自己青春的气息,往往在不知道规则的时候,越用力在外人看起来就越可笑。作者笔下的厚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好像是与作者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一个人物,厚朴大喊着青春和梦想,仿佛一只飞蛾,只有在梦想的明灯中被烈焰围绕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活得那么用力,渴望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的规则去突破真实世界的桎梏。他组建了一个名为世界的乐队,当这个由一群不懂音乐的人组建的乐队成立后,厚朴的用青春把世界闹个天翻地覆的征程看似开始了,他认为实现梦想就应该是轰轰烈烈、激昂奋进、大声喊着口号、昂首挺胸的过程,但这么想的人一般都没有追逐过真正的梦想,或者说他们只是在空想。作者一直没忍心告诉厚朴一件事,那就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其实是一程困难的,满腔热血根本无济于事,甚至还需要去做连你自己都看不起的自己,谦卑、隐忍、积累,这或许才是现实世界,追梦人的模样。读完了厚朴,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也有与厚朴相似的一部分,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厚朴。有人说:“不挂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大学不就是非常自由,想逃课就逃课吗?”相信这些话并去尝试的人看似是突破了我们对大学生活“正常的认知”,但他们其实又被另一个规矩所要求、所影响。逃课挂科这些行为其实是种拙劣的模仿,他们不理解第一个为自由而逃课挂科的人最后得到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把“希望大学生活变得完整”作为犯下错误的借口,可能他们才是活在自己最不屑的世界里的人。

不得不说,偶尔的理想化是一种浪漫,让我们有勇气继续抬头向前看、继续走,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谦卑、不需要学会隐忍和沉积,在追梦的过程中,不偏离自己的本意,肯付出或许才是正路。

皮囊读书心得 篇2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第一章节,作者就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但阿太虽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被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实书上并没有在天才上面打双引号,但我为什么在上面打了双引号呢?本章节主要讲了黑狗达因病遇见了被母亲带到家里和黑狗达一起玩的文展。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定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精打细算的,各科成绩都一定要和自己预想中的成绩一模一样,而且是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跟小伙伴玩的。

但是我认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他一次次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患得患失,才导致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文展,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最后的一句话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话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会失败!至少像文展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了,即使是失败了,也不感到遗憾。只可惜……命运多么不公平……

《皮囊》中这些可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书心得 篇3

人们颠沛流离的心酸和身体之外的皮囊、残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梦想破碎的绝望……这却是现实!

《皮囊》是一本好书,作者蔡崇达通过成长的痕迹串起一个个故事,对自己小时候的追忆与后来工作中的九年发生遇见、别离和反思,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要告诉人们的话语,以及追寻皮囊之下的灵魂。

蔡崇达正少年时代,经济来源的短缺导致贫穷,十一岁那个年纪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总想有一天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运。

改变命运,我们要竭力反省和调整自己,做真诚的人,求真,求实,求力度,去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浮嚣的东西。与此同时,在我们青少年时代,一定要紧密注意身边的朋友与一个优秀、上进的同龄人在一起会受到亲密影响,甚至胜过父母的说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盐,增加你骨骼的钙质成分,也保证了你血液的纯度。因此,有几个像李大人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聪明而不过分自负,有胆略而不莽撞冲动,傲气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个有皮囊的高尚人,没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灵魂。九年的时间:工作狂好友陈刚因心脏病突然猝死,追梦者文展自杀,阿太、父亲纷纷离去……

阿太曾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几次把舅公扔进水里,逼着他学会游泳。还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的鸡摔死。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阿太坚硬的像块石头。

缠过小脚的阿太九十二岁还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两周以后她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后来的后来,阿太终究因为岁数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还丢下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阿太她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达一辈子尊贵的遗产。

母亲为了家庭默默埋头苦干。拼命地平复内心的波澜。父亲生病后,母亲实在熬不过选择***。她将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一般喝了这个汤第二天身体也就恢复了。可是这一次机敏的儿子发现这碗汤与平常浓稠得不一样,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药的汤,并走上前去把汤端走倒进下水道里。母亲嚎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太丢人了。”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父亲得病和家庭困难想一死了之的念头在缠绕着母亲。父亲得病、在病痛中挣扎,家庭的瘫痪令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一夜长大,困境使蔡崇达过早的成熟。他想早点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困境,或者写一本畅销书,或者拼命工作赚钱带父亲去美国治病……

阿太、母亲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原本很务实、很有上进心的布恩迪亚婚后很快就变了,变得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乌尔苏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是这样吧。

流泪、流血、结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读书心得 篇4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生活就像一场戏,我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想要又不想要的结果。累的时候,很想妥协。哪样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许就赌赢了呢。转念看到什么鸡汤,又觉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在于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在于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获得心里的认同,最终获得片刻心灵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