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1
近日,利用空闲读点名著,偶然逛商场买了两本名著,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几天的空闲时间开始读《安娜》。看书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写来分享。
半年前看过名著改编的电影,女主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主演,她的迷人和惊艳的扮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剧情已经有所了解,就从中间开始看起,也就是安娜与他的情人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并产下女婴开始看起。二人的恋情公之于众后,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和情感压力,安娜生了一场大病,伤心欲绝。她丈夫阿列克谢感到屈辱和羞耻,但看到这个情况,宽容了她,并同意与其离婚。感动于丈夫的大度与宽容,安娜并不愿意离婚,只是维持现状。之后安娜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疗养。一走就是三个月,期间其丈夫和儿子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阿列克谢还要背负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带了绿帽子还是那么无动于衷,不为所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时,允许妻子与情人出国疗养。
安娜自然是在国外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日子过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回国后的安娜禁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去看儿子。渥伦斯基也要考虑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认二人的关系。
生活在爱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现实,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时间一长,渥伦斯基想要新生女儿跟自己姓,能继承自己的`遗产,但安娜没有跟丈夫离婚,在法律上女儿却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谢的孩子。两人不断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相互埋怨,安娜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够了。在爱情中的女人总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爱情甜蜜,男人需要的还有地位、财富和尊严。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离婚,跟情人结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减少争吵,给渥伦斯基名分,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时的阿列克谢思前想后,考虑到离婚跟自己带来的后果,却不愿离婚。或许他在想,既然已经戴了绿帽子,名声已经毁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码还能落个宽容大度的名声。安娜给丈夫写信,请求离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离婚的消息。在长时间的等待后,安娜变得不耐烦,不断抱怨,找理由与渥伦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绪化的安娜越发没有安全感,以为渥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在爱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会失去平衡,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解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渥伦斯基对他的在乎和懊悔。结果是他死后,渥伦斯基郁郁寡欢,消沉了一个月,中间企图自杀未果,最终是俄国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爆发,渥伦斯基自愿参战,燃起了对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结尾。
安娜的悲剧很难说是时代的悲剧,更多是在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及时离婚,平复这些是非,在家庭和爱情间做出明确选择。等看明白事实,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结束这不幸的生活。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2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3
假设,安娜内心能淡定、平和,不艳羡俊男靓女的纯真爱情;假设,安娜能够理智洞悉爱情的真相,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她的人生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重来,只能是现场直播。
她出身贵族,有高贵的身世;她容貌美丽,闭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宁身居官场高层,位高权重,爱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视自己的种种优势资源,珍惜别的女人打拼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她会享尽人间最美的生活。
她身为贵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会名流。一日三餐有厨师御做,家务有仆人打扫,儿子有家庭教师管教,出门有四驾马车伺候。这样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安娜幸福满足,而是让她的心灵日渐寂寞空虚。
诚然,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心灵沟通会有障碍,安娜在卡列宁身上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这是她婚后的的遗憾。没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这是人类的天性。安娜的生活里缺少爱情,那么爱情就会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神秘而美好。安娜体内的荷尔蒙让她内心躁动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现沃伦斯基,也会出现别的什么斯基。这是青春的宿命。爱情的故事注定要在安娜身上发生。如果安娜能适可而止,品尝到爱情的滋味之后,看穿爱情的真相,及时收手,保全卡列宁一个完好的面子,她还是有机会获得卡列宁的原谅的。只可惜她被爱情烧昏了头脑,置自己的家庭儿子于不顾,毅然与情夫远走国外,以为爱情可以满足她一切的需要。当激情退却,烧昏的头脑渐渐恢复理智,她才发现她赖以寄托的爱情也渐渐远去。开始时的美好变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责。
同样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虽说不像安娜那样出身名门贵族,但她的家境殷实,父亲是个农庄主,家有仆人和雇工。从小和安娜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用现在的话说,她们都属于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内心的欲望永远深不可测。爱玛嫁给了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婚后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里也有女佣和仆人,爱玛也和安娜一样过着悠闲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并不知足,她向往上流社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浪漫生活,嫌弃包法利的平庸和无能。与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拥有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正是爱玛所艳羡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吗?如果爱玛得知安娜的遭遇,她会怎么想?
安娜和爱玛,这两个女人内心共同缺乏的是爱情的滋润。她们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当她们认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选择的都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怀抱。只不过安娜比爱玛幸运,沃伦斯基是真心爱她,而罗多尔夫则是情场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爱爱玛。
不管怎样,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爱也就爱了。如果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不再继续玩火,可能命运会重新改写。
安娜和爱玛被内心的欲望所控,无法自拔。最后,安娜众叛亲离,爱玛债台高筑,已无力回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经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于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随娘胎而来的荣华富贵,别人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她生来就有,财富美貌,地位名誉。为了得到爱情,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她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同时爱情也变淡消失。爱玛的痛苦源于得不到的痛苦,她向往爱情,为情人不惜投掷大量金钱,租豪华宾馆,恣意享乐,以为得到了她向往的爱情。但是她却遇到了爱情的骗子。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那自称爱她的男人确离她远远。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卧轨,一个服毒。是无度的欲望之火烧尽了她们的心灵,逼迫他们走向毁灭,走向死亡。
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欲望能使人不断进取,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欲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用智慧去思考的问题。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想安娜和爱玛绝不会再为爱情赴汤蹈火,去用生命换取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一定会审慎处理与沃伦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宁的地位和荣誉,相夫教子,与卡列宁白头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爱玛也不会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就相信一个男人,她一定会珍爱包法利给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从托翁到福楼拜,从安娜到爱玛,二百年的世事沧桑,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安娜和爱玛,她们就活在我们中间,每每捧起名著品读,总能看到安娜和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活跃的身影。愿普天下的安娜和爱玛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爱自己所拥有的,圆满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4
当巨大的车轮碾过你的脊背,不知你是否有泪水淌下,后悔曾经忽略的、唾弃的或是执意想要拥有的。我始终是心疼你的,安娜。为了你的单纯、潇洒与优雅,我不惜用上整个夏天,沉沦于你,却眼睁睁看着你抛却幸福,变得无理取闹、自私自利,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渊。我的心很疼,好似自己也与你一道,遍体鳞伤过后,还是可笑的执着。但哪怕如此,你依旧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女子。
所谓心动,是在于你执着追求爱情,追求自我,是在于你如此自主独立的个性,拥有不同于其它女子的人格魅力。如若与沃伦斯基相恋的是基蒂,一切将有可能颠覆吗?我想不会,你向来那么自主,渴望爱情,又怎会拘泥于卡列宁那惺惺作态的男人之下,我相信,你定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但看着你的自主,慢慢演变成自我,我有些费解,实在不想承认你如此完美之下,却有致命的缺陷。你希望世界围着自己转,哪怕这只是一种潜意识,却在冥冥中定了结局:你会得到你所追求的,却也会得到一些以至于无法挽回的伤痛。
沃伦斯基是高贵聪明的,却也是世俗的。你选择他,他却无法与过去断绝,直到后来,他早在精神上放弃了你,却因良心与责任无法做到。你的性格与他真是矛盾,他迷恋你的独立、优雅气质,但却忽略了你有的自我。为了“困住”沃伦斯基,你甚至吝于再施舍些母爱给小安娜,不由让人叹息遗憾,怎么,你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安娜了吗?基蒂与你,截然不同。对于沃伦斯基拒绝了基蒂小姐,我是抱有同情的。但慢慢地我确是释然了,不由开始庆幸她的好运。幸亏基蒂未曾死缠烂打,而是接受了善良可靠的'列文,获得了一段无可挑剔的婚姻。列文让人欣赏,他关心农民,积极向上。且总抱有美好幻想,的确,他最后都做到了,只靠自己的脚踏实地。基蒂可以与他一起,实属幸运。
只是,基蒂对爱情有憧憬,却不敢放手角逐,只是羡慕你的优雅、不凡气质。说得不好听,便是胆怯。由此可看,你真的不曾失去过什么,但或许也只有你在卧轨的一刹那,才会明悟,你的“放手一搏”,是多少女子不敢想象的,你的失去,是为追求所铺垫的,真的就微不足道了,想想,还有什么好矛盾的呢?我以为,当你以卧轨这样一种让人震撼的方式走了,全文也该走入尾声。但奇异的是,基蒂与列文的美好才是结尾。托翁还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们俩,的确是个典范。
在错误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升华,最后完美结合,顿时给人以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还是普普通通来得实在。或许有人会斥责不解于你后来的自私,哪怕是我也费解。你应懂得对自我的适当节制,太放纵就显得疯狂,你去卧轨的途中,有否想过孩子们?哪怕一次,也会让你放弃这个念头。不要盲目地自我,有时候你真应该懂得自我反省身处何种生存环境,他人不会无端宠着你、一直爱恋你。
但是,人做不到完美,你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哪怕代价是生命,便是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安娜,你不曾失去过什么,我宁愿相信你一切的美好。因为,我们都一样,所有的,会随时间过去。而你,依旧在。泰戈尔如是说,生如夏花之灿烂而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