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1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比对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儿童的智力达到良好的发展呢?孙瑞雪老师在这一章告诉我们: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数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比如色彩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色板告诉孩子红色是哪一个。有了“颜色的抽象”,他会发现灯笼是红色的',夕阳是红色的,顺着这个规律发展,他知道了红色以后就会认识其他的颜色。这个认识过程反反复复,可能要一周、一个月或是半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基本感觉训练方面,书中提到,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因为感觉必须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才会得出感念。这种自我教育需要成年人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隔离刺激物。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读“a”时,就在孩子面前放一个“a”,这时孩子就会去辨认这个文字。但如果把“O”和公鸡放在一起,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你问孩子卡片上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说“大公鸡”。有的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会纠正他,此时孩子的体验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进而失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孙瑞雪老师说,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要能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亲爱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的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的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爱孩子,就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他的成长,用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快乐、自由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3
《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4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