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的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1
这是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一篇巨作。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通读一遍之后,我真的无法想象杨先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独特的写法,以感人的文字记述了坎坷的历程和他们仨相依为命的一生。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孤灯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拿颤动的笔,一字一句,伤心欲绝。仿佛远去的人才刚刚远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挂满泪珠的脸上却带着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且撇下情感背景部分,文章分三部分和三个附录部。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一起的63年,尤其是在国外钱媛的降生经历。
文章第一部分是以杨先生的一个梦境拉开帷幕。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个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
从第二部分七记叙了他们仨开始分开的情景。说实话,第一遍,我真的没读懂杨先生到底写了什么。她以一种独特的手笔—梦境,幻化了一种飘渺的感觉。钱媛那时还在吗?我揣着这个问题又深读了一遍,似乎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作者梦境中钱媛已经去世,钱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实上钱媛还活着。这是真的梦吗?为什么天天都做这个梦呢?这真是奇怪!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杨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时,已只剩下杨老一个人了,夫女接连脱离了这个家,连杨先生自己也说,我现在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大概这就是她要继女儿之后完成《我们仨》的原因吧,一个人闲暇时间难免会胡思乱想的,而将回忆与读者分享或许快乐会增一点,也许痛苦会减一点……
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个朴素的家,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然而这个小小的.要求命运却不愿满足他们,“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活下来的人要比去世的人痛苦千倍。可又怎样,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果然如此啊!
现在,杨先生将他们曾经共同的岁月重温一遍,再享受一下亲情存在的感觉。回忆往事,那深藏内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开,我想她应该是含着眼泪完成的吧。特别是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无尽的思念,折磨了我们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着作者在他们的驿道上走了一回,杨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书中的钱媛是个乖巧聪慧的孩子,更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和父亲更胜密友,两人默契绝对可得100分,“格物致和”更是他们一直赞同的理论。我真的很佩服她对病魔抗战到底的勇气,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敢说敢做的干劲以及对父母的孝顺。与她相比,我真的还差的远呢。就连她去世前不久,还不放心***妈的一日三餐,特地写信教妈妈做简单饭菜。事实上,当时的她自己已经无法进食了,可赞她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妈妈。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现在少有,连我也不禁惭愧:我又为妈妈做了些什么什么呢?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会像钱圆一样付出吗?
她尽管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自己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为纪念。于是,她拖着微弱的身体开始写《我们仨》。但是不久医院报病危,她便放下了笔,而这本书也只到3个内容清单,就无法再写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亲杨先生来完成了。
而杨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所有的悲欢离合,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谁:“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罢了,没有丝毫温暖可言。这时候仅剩的一人活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怀着潸潸的眼泪终于读完了着本书,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2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有人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面对苦难,人生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过往云烟……
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中的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3
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前段时间因为杨绛女士仙逝,忍不住又重温一次她的《我们仨》。这本书是她写来怀念逝去的爱人和女儿的。很敬佩杨绛女士,一个女人在80多岁高龄时失去挚爱的亲人,伤痛之余,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爱写出了这本书,让亲人们在她点滴的回忆中渐渐鲜活起来,陪她继续走下去,也让旁人看到了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我想,在这本书里,除了看到杨绛女士的坚强睿智,还能学到些什么?
人的一生要有热爱的事业。
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女士从年轻时就热爱文学,热爱读书,而且他们对待文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兴趣的层面,而是当做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在出国留学的时候,在有了他们的女儿的时候,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讨生活而奔波的时候,在解放后有了安定的环境的时候,在文革那个人人自危,扭曲了人性的时候……无论顺境逆境,他们都坚持读书,并且是有计划的读书,写书。他们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且也正因为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支撑着他们从容地渡过坎坷的一生,支撑着杨绛女士在家人离去时仍然坚强,并且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尊重爱人,子女,给家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曾经在出国的轮船上,钱钟书和杨绛只因为一个法文读音而吵了一架,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两人都觉得不开心,而且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规定,于是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后来在钱钟书工作的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时,杨绛女士是这么说的“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而在女儿的大学学校的选择,就业的选择,结婚的选择,杨绛也都是这么做的,充分尊重了女儿的决定,而女儿也没有辜负父母,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了终生。
杨绛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我,因此,每个人都应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哲人其萎,所谓增哀思者,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活着,坚强、充满希望地活着。“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着。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
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4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