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老地方整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篇1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过瘾的书了!那天从网上买了毛姆的两本小说,当时看到有这一本,看到评论中好评居多,便加买了这本《毛姆读书随笔》。前几天终于忙里偷闲,先看了这本书,结果是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不忍释手,以至于前两晚熬夜把它给看完了。
很认同毛姆的看法,读书是一种享受与娱乐,当然这种娱乐是精神上的娱乐。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喜欢的书才会用心读,如果文字可憎,读之无味,那远不如花时间去散散步好了。
毛姆是个读书人,所读的书涉猎甚广,在这本随笔中,他主要记述了自己对文学名著及哲学书藉的体会。我觉得他像个文化导游,带领读者去拜访欧美文学名家,像狄更斯、简·奥斯汀、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一批十九世纪的大师。
毛姆以说故事的方式,将作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成就一一展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一系列的奇闻趣事,而且难得的是毛姆并没有给文学大师们作任何粉饰,树立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向读者揭示其真面目,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这对于读者去理解原文学原著大有帮助,而且他对作品的评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说出其主要的精神内核,风格特点,然后点到即止。
由于毛姆的文笔生动风趣,情感真切,叙述又逼真传神,所以真是好看!所以读他的随笔,不仅能获知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畅游,虽然他介绍的很多文学作品我并未读过,但是却生出兴趣想去一读了。
译者刘文荣的译笔特别好,晓畅通达,意韵俱全,难得!好读书的人不读这本书,遗憾。读书是一种享受,读这本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好读书、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篇2
黎戈在博里就这本书写了一个笔记:“我亲爱的毛姆叔叔”。这本毛姆叔叔的书我虽然比她看得早,却一直没动笔。头一次觉得她没说透,可能是自己此时此地的视觉不太一样的缘故。
毛姆写了六十五年的畅销书,对市场信息特别敏感,写东西也特别刻苦。据说,成名以后,某一天经过大剧院,那里正在上演他的一出戏,听到观众在落幕时雷鸣般的掌声,他老先生对着落日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下我终于可以从容地欣赏落日,而不用挖空心思想着如何优美地描写它了”。
因为有这些杂碎打底,书就读得比较另类。譬如他在书的开篇写“读书是一种享受”时,说“你最好还是随你自己的兴趣来读,我甚至都不认为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我自己就喜欢同时读四五本书,历史、散文、评论、传记、诗等等分开时段来读……”他这么写固然不错,但显然,他还是从大家都喜欢的视角在写。你看,他介绍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自己读了三遍,然后又说,我打算承认,他的书并非每部分都很有价值的,读者可以对其受当时思潮影响而表述冗长的那部分抛掉,真是蛮体贴人的。
随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读书”,第二部分“哲学与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方面读书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作家与作品”。第二部分里,毛姆先生写“真、美、善”的视角非常独特,也特别耐人寻味。
人们要使生活过得有意义,“真、美、善”是可以能达至这一目的的三种价值观。
“真”虽然排在最前面,占一席之地却是出于修辞方面的缘故。人们把一些道德品质,勇敢、荣誉感、独立精神等,划入真的范畴。毛姆先生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些品质大多只是人们为求“真”而自我表现而已,与“真”本身无多大关联。如果“真”是一种价值,那只因为它是真的,而并非因为说出“真”来是“勇敢”。若说“真”是一种判断呢,人们往往误以为其价值更多在其判断的独特,并不在乎它的“真”本身。就譬如说连接两座城市的桥,要比连接两块荒地的桥来得重要一样。若说“真”是一种终极价值呢,哲学家、历史学家往往争论不休,他们各持已见,相互攻讦。历来的事实是,说真话未必聪明,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大多人的理想主义,不过想借“真”的名义弄虚作假。写了一辈子畅销书的毛姆谈论“真”的笔墨最少,取了他简单陈述事实的观点。也由此可以窥见,他在这里所说的,也未必就是真的,他得考虑市场的视角。
“美”:美的情况稍好一点。在一位杰出小说家的眼里,美首先是一个句号。因之还是不要真正达到完美。完美无缺是乏味的。完美无缺就好比高山的峰巅,你一旦爬到山顶,可以做的事情就只是再爬下来而已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处处皆在的小讽刺:我们还是不要真正达到完美,虽然完美无缺是人人追求的目标。毛姆在随笔中引介的所有小说大作,没有一部是完美无缺的。说到题外,若要说完美无缺,我们的“红楼梦”堪称完美了,可是却也只有前八十回,就也算是有憾,不至于等读者爬到山顶后,仅止于爬下来而已了。
对美的评判从来没有固定标准,人的审美情感非常复杂。美感固然愉悦,是一种智性又充满感性的激越之情,让人宁静、温柔,充满幸福感喟,然而毛姆先生的最终观点,还是落脚到实用的功效。美感除非能提高人的品性而且能使人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好事,否则,再大的欣喜也是毫无意义的。他的观点就不是典型美学家指称的“为艺术而艺术”了。倾向于认为个人的审美陶冶,最好有利于性格培养,从而更适宜做出正确的行为。而艺术作品本身呢,“蜜蜂只为自己生产蜂蜡,并不知道人们会拿它去做其它事情”。
三种价值观里,善最有大众性,因而也可能才最具实用性。其实。盲目的善,也是很害人的。毛姆将善与爱合在一起。纯粹的爱与单纯的爱,亦即性爱与仁慈之爱很难精确区分。人生的大悲剧不是因为人会死,而是因为人会停止爱。两个情人之间也总是一个爱、一个被爱,正是因为这种不和谐,人们将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圆满的爱情。爱情能带来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爱情却难得无忧无虑。就好比人们常常在拥抱自己锁链的同时又怀恨在心。可是仁慈之爱就不然了。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宣称有其自身目标的价值,德行就是它自身的回报。善和美不同,永远不会达到尽善而使人厌倦。善比爱伟大,从正确的行为中表现出来。那么作为个人,正确的行为究意是怎样的呢?毛姆用一位16世纪西班牙宗教诗人的话作结,虽说人脆弱,也勿需将其视为畏途。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
在毛姆的笔下,他所引介的作品,个性却是要首先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看完他介绍的作家与作品后,无疑会让读者在读其介绍的读本时有相当大的指导与启发作用。首先,寥寥几笔,他就把作品的个性全部勾勒出来了。而且,作品的精彩与缺陷也全在他的笔下一一道来。再引介到作者其人时,你会知道何以作品会如此。当然,最有裨益的,莫过于他告诉你那本书要怎么去读,对那些写得不好的冗长无用的部分如何略过去,他知道作家何以至此的来龙去脉,读来自然是特别有趣味些。而他视角的客观与无情也让人读来倍感独特精彩。
他写巴尔札克文笔粗俗、为人粗俗,粗俗甚至也是他天才的一部分。巴尔札克极其单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甚至都说不上聪明,思想平庸而肤浅。然而,他却有一种非凡的创造才能,像自然力一样的创造才能。他极端自私,不讲道德,同时又不够坦率。然而,他要是很有节制、很有心计又很俭朴的话,又成不了一个作家了。他爱炫耀,喜欢奢华。他像牛一样地苦干,拚命写作,想挣钱还清债务,然而,还没等还清旧债,他又借上了新债。最有趣的事实是:他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作。
可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毛姆依然如故的观点: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札克,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部史诗样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彼埃尔和安德烈公爵,同时代表了托尔斯泰矛盾性格中的两个对立面。大凡有独创性的作家,其作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某种遭压制的本能、欲望、白日梦的升华,而当他们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这些东西之后,既然内心压力已经释放,往往也没有进一步行动的必要了。在毛姆的笔下,读者也能看到托尔斯泰的缺点与局陷。然而就是这样,才是一个小说家笔下的非常客观的作家与作品。
毛姆除了介绍到大部分伟大、激情的故事之书与其作者,他的“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也写得非常漂亮。简。奥斯汀没有写浪漫故事的才能,也不打算往这个方向努力。她出色的观察力和生动的幽默感使她从不耽于幻想,她感兴趣的不是不平常的事件,而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可是没有迭宕的事件,却丝毫不妨碍作品本身很强的可读性——比一些更杰出更著名的小说更有可读性。小说描写的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和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小说中没有发生什么了不起的事,可当你读完一页仍然情不自禁地翻过一页,迫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作品能处理至此也算是最有才能的小说家了。
毛姆先生认为,很多伟大的小说家都有趣味性、文笔和语法方面的缺陷,文笔精美并不是小说家应有的基本素养,对小说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像力、大胆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理解。
时下的日子,在读了毛姆介绍的二十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后,翻完读书随笔掩卷思索,你不得不承认,他对作家与作品的客观视角对读者会有一种特别深的触动。于个人的癖好,也许会重新找来奥斯汀的作品细细品读,把《呼啸山庄》一口气看下去,把普鲁斯特的那本大书看完。不过最迫切想做的,可能还是要把毛姆的《刀锋》找来一读,最好是原版。《面纱》已然写得很是好看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篇3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与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与真诚言语交流的人才会打动人心。影响力来自对人心的洞察,来自对世界的理解与深刻的开悟,影响力是与众生的命运连同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要想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就需要在平时坚持这两个基本训练,你的影响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一、有深度思考能力
一个人的影响力与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如果夸夸其谈,但是里面没有料,我们依然无法说出内心一二三四来。
有思想深度的人,自然而然说话的分量也会很重。思想并不是先天的,思想来自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判断,来自我们内心的渴望,来自人心所所向。
比如马丁路德金他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影响力来自对平等的追求与渴望,所以才会在美国自由广场中说出,我有一个梦想。
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有大的格局观,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大众的命运,他们对人类有一种终极关怀,这种关怀能力让他们身上有一种担当与勇气,这是他们具备影响力的关键。
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具备影响力,我们最重要是放大自己的格局,跳出小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大众的价值连接在一起,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主张,这是我们具备影响力的基础。
我思故我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提升自己对世事的思考能力,去了解每个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你的内心才会有更多洞见,自然而然你的影响力就提升了。
最怕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眼里全部是生活琐碎的事情,自然而然看不到生活的全貌是什么。
更多关于自我成长与成就自己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专栏,成就最好的自己,从思维,心态,习惯,认知等各个习惯强化自己的认知,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有强大的信念,能够忍受孤独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羊群效应,讲述的是人在群体关系中,容易被别人带偏,最后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趋同。
如果我们想要在人群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如果我们急于求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可能内心就会变得迎合,忘记了自己思考的初衷。
猛兽常常独自前行,在人生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孤独是最好的增值期,一个人能够享受孤独,就能在安静中保持敏锐洞察力,去深入了解自我,保持清醒的意识,这是锤烂思考力最好的时机。
每个人都不要拒绝孤独,而是懂得利用孤独去成长。曼德拉曾经被关闭监狱的时候,漫长的时间依然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他明白,终究有天他会从监狱中走出来,这种强大的信念能力激发他从汲取书籍中的营养,持续壮大自己,对于他来说,深知自己会用自己的行为去推动社会成长与进步。
一个人要想成为内心强大与有影响力的人,必然不是轻易被人影响,他内心有着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构建,而且又符合潮流,他们用自己所学所思调动别人推动世界朝前走去。
三、有节制地说话,具有极大的慈悲之心
有影响力的人第三种能力是有节制说话。你会发现,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有可能越是口若悬河的人,往往会降低我们对其信任度,显得轻浮与浮夸。
相反有影响力的人说话重点是说话比较到位,他们懂得节制的力量。节制并不是想说就说,而是懂得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他们不会逞口舌之快,无意中可能触犯了别人内心的忌讳。
说话节制的内涵是把主动权归给别人,而不是喧宾夺主,抖落自己的机灵。在成长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该对自己负责。
说话最重要是点拨别人,但是对于他人来说,自己的人生依然需要自己做主,不说过多的话,就是让对方对自己负责。
有节制的说话,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一种尊重别人的生活态度,深知每个人的不易,内心具有极大的慈悲之心,才会懂得节制说话,这是内心的一种操守。
总的来说,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一定是具备这三个稀缺能力,有深度思考能力,才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
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认同,才会拥有自己强大的信念与定力;第三个方面,则是懂得有节制的说话,内心具有极强慈悲之心,才会洞悉世间人情冷暖,看清人性的真实,说出最真实有力的话语。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篇4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毛姆,他将阅读视为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他遭受痛失双亲、同学嘲笑与冷落的痛苦日子里,是阅读为他筑起了一个避难所,正是大量的阅读,使他后来成为英国著名小说家。这本书像是他的读书随笔,也是一本阅读指导,我感触较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比如毛姆在介绍“怎样读书才有乐趣”这一部分中,提到选择书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有用或无用,而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些书可能不会帮你获得学位或谋求职位,但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让你在精疲力竭时有一处安歇之所,我想生而为人,我们可能会经历挫折、烦恼痛苦甚至是苦难的生活,我们渴望有一座避难所,阅读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他也提到了在阅读小说时的技巧:跳读,他形象地将这种阅读方法比作猎犬追寻狐狸的样子,读者就是敏锐的猎犬,而小说中让人感兴趣的情节就是狐狸。另外书中这句话让我感触颇多:“当你放弃阅读当作一种任务,而是当作一种娱乐时,你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会关心他们在特定的情形下的举动,也会好奇他们接下来的经历,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跳读。”由此我想到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是否可以放下执念,减少对学生的约束,不必设置条条框框及阅读任务,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读其中喜欢的内容,跳读精华,以点带面,尽情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乐趣。
毛姆喜爱阅读,尤其喜爱读名家著作,他在书中为读者分析了9位文学巨匠和11部文学巨著,并且将著作作者的生平、性格、以及八卦趣闻用诙谐幽默、犀利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来,使我们读起来兴趣盎然。通过读此书我发现,写出《红与黑》的司汤达其貌不扬,却有人生两大目标,一是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第二个目标是成为让女人为他疯狂的万人迷;《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年轻时生活无度,吃喝嫖赌,后来又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一生都在忏悔……当然,我认为毛姆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仅限于读这些作家的八卦消息,正如此书的名字《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介绍这些作家的经历,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不仅要了解“名著是什么”,更要了解“名著是如何成就的”,
“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即知人论世,我们在教授一篇课文,有时候学生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八卦消息更感兴趣,他们了解作者更多才会更好地理解课文,名著成就了作家,作家在著作中得到救赎,我们在读这些作品时就有更丰富的体验。
毛姆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没有人能做到只看一本书而知天下智慧,毛姆通过大量阅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阅读是一个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过程,当我们读书越多,就越会体会到知识的浩瀚与复杂,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还好,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书香集英?教师专栏每周推出的作品,让我们发现了更多好书,汲取了更多的精华,更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正如书中所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新的一年,让我们忘掉烦恼,用阅读开启新生活,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