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皮囊》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 篇1
周末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媒体渲染的是刘德华为这本书写了序,“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说的真好,因而好奇买来一看。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
《皮囊》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皮囊》一书,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尽管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成功人士”相距甚远,但是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偿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为什么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让人唏嘘,也有的让人思考。没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有趣。
《皮囊》读后感 篇3
第一次读完《皮囊》是在刚毕业那年,匆匆掠过,并没有太过理解其中深意,直到最近,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再次被翻出。整个故事以80年代闽南一个不发达的渔业小镇为背景,通过以人物肖像的方式描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表达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怀念,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膨胀理想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思考。
整个随笔通过作者身边最亲密的人展开,没文化却活的'通透的阿太、残疾却倔强的父亲、弱小却又坚强的母亲、自尊心强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口“世界”和“理想”的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故事。
《皮囊》读后感 篇4
零零散散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从阿小开始,我便有些拒绝继续,或许我开始嫉妒作者可以把人看的那么通透,有时会怀疑,蔡崇达笔下的那一个个努力生活的人是不是真如他想的'那样,那个年龄的“阿小们”会有那样复杂的想法吗?天才文展是否真的如他所说?他们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沉重,用尽全部力气想要改变,只是最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写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形成对比,仿佛炫耀什么一般……这让我很厌恶。看到最后反而没有反感了,可能是下面他的这段话: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很喜欢那个倔强的阿太,可爱的父亲,还有痴情的母亲。不可否认,被里为父亲放烟花的儿子模糊了双眼,本能的喜欢一切能被感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