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2025/05/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读完《二十四孝图》后,相信大家对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所以我们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层内涵,学着做一个孝顺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地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早已陌生了。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叫《二十四孝》的书,让我知道了古人是如何尽孝的,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孝敬长辈。

在书里的那二十四个故事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卧冰求鲤。东汉末期,晋人王祥,他父亲娶了个后母朱氏。后母不喜欢王祥,偏爱亲生儿子,经常让他干重活,吃粗饭。有一次,王祥为了给母亲用鲤鱼治病来到湖边,自己脱下衣服用体温来融化冰块之后,抓住了两条鲤鱼,回家给母亲炖鱼汤喝。当父母知道这鱼怎么得来时,感动落泪。

看完时,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抓住了一样,感到心痛,被王祥那孝敬之心所感动。虽然后母对王祥非常冷酷,但他始终忘不了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要孝敬父母,照顾弟弟,这种责任感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现在我想到王祥自己的身体被冻得通红,还装做若无其事时的样子时,心中为这个大孝子感到由衷的赞赏。母亲受了十月怀胎之苦,有些为了生下孩子,自己离开了世界,那么伟大的他们,我们息能对他们不敬?这令我想到了我和妈妈,在平常,我和她有不少小误会,有时,我说话的语气有点过了,妈妈的脸色一下子变了,理也不理我下,她的样子让我又恨又怕,以为自己只不过就说了几句话而已,有必要生气吗?真小气!但我不知道的是,这在我看来是个小小的一句话,已经伤了她的心。我读完《二十四孝》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我不会对父母不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认真学习古人怎样孝顺长辈的。那正是因为:“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看到鲁迅的《朝花夕拾》上提到了《24孝图》,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个究竟。我非常赞扬孝敬父母,但是,也不能只孝敬父母而不顾及其他的,比如说《埋儿奉母》和《卧冰求鲤》这两个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他父亲死后,郭巨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单独供养母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活这个孩子,就无法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虽然孩子并没有被埋掉,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万一被埋,母亲也会伤心呀。更何况要“尊老爱幼”,光“尊老”不行,还得“爱幼”,再怎么贫穷也不能把亲生孩子活生生的埋掉啊!

《卧冰求鲤》讲的是有一个人叫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父亲也不喜欢他。后来,父母患病,他不计前嫌,衣不解带的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可那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就好了。钓鱼的方法有很多,不会可以请教渔民们嘛,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又笨又毁身体方法呢?!要是没掉着鱼,自己也被冻住了,那可怎么办?!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违背咱们的美德,但也不能像郭巨、王祥那样盲目孝顺,从而有悖其他理论呀!希望大家不要向他们学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