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2025/05/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1

《放学后》是东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开启了他写作生涯的新篇章。和东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学后在故事情节、表达主题和写作手法上都相对有点生涩。

在阅读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导读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爱情、友情更珍贵的东西存在。”,脑海中下意识地去想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更珍贵的东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终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带着这一疑问完成了作品的阅读,体会到东野认为的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东野在这部作品中构思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由一串串凶杀案组成,在主人公的调查下,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学生们为了维护各自内心的和平,设计了如此缜密的连环凶杀案。当听到学生平淡地叙述整个凶杀案的起因,设计过程及善后处理时,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高中生在阅读了相关悬疑推理书籍后设计出的凶杀案,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此之强却因缺少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而走上错误道路。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这些凶杀案的起因,学生的心理扭曲。

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现在,虽然国家已开始紧抓学生素质教育,但实施效果有点差强人意。青少年跳楼轻生案例,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频发,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教育局,学校,教师外,家长同样有着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应积极引导,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2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杀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杀,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杀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次谋杀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杀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杀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杀,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3

本书讲述了校园私立清华女子高级中学的两起凶杀案,两名老师先后被杀死,然后各种推理,各种误导,各种不停地寻找凶手,最后结局出入意料。

故事设计得很精巧,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到最后才揭示真相,却是完全想不到的凶手和杀人动机,两名女学生合伙杀死了两个偷窥的教师。

这本小说的主体是在学校里,而发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学后,那些大人们认为的纯洁孩子,其实,远比大人们想象的复杂,她们很天真,可是有时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书中所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很难预测她们的行动。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我从未预测到她们的行动——这一点,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当老师都相差无多。”

在对杀人动机的追寻中,男主或者读者不解,也许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就像帮凶所说的“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本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篇4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处女作,依然十分精彩,当故事的谜底被揭开时,特别佩服作者的构思。

本书讲的是两个女学生设计杀害两位老师的故事,读的时候一直想知道凶手是谁,读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绪,最易敏感脆弱,最重义气的年纪,惠子之所以设计杀害两位老师,不是因为老师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义气。因为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师的伤害。村桥和竹井两位老师,他们确实犯了错。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于一切。不是杀他们就是自杀。而惠子会痛闺蜜之所痛,要一起杀了他们,才能让好朋友安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就像“少年的你“这部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会去掂量自身的利益与得失,会不计后果,是友情最纯粹的时候,长大后经历得多了,累计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愿随便掏心掏肺了。从今天开始,只想做个贪财好色的俗人,对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来的任性与性情,令自己受伤颇多,也是时候该长大了。

真正想杀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轨了,可到故事的结尾,她才发现,不断把自己的位置情况告诉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老婆之所以要杀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怀孕了,他硬是逼着老婆把孩子打掉,没有无缘无故的杀人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开,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愿接下来的人生,能够无忧无虑,就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