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哈姆雷特》有感

2025/05/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哈姆雷特》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1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莎士比亚。

今天是腊月农历29。非常开心,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心无旁骛地起来看书、写文章,然后去跑步健身,为迎接20xx年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美国最伟大律师之一艾伦。德肖维茨、李。贝利共同推荐要想成为优秀的律师,必须熟读、精度、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因为他的文字表达言简意赅且非常优美、抒情性强,而法律不外乎理、理不外乎情。我一定会把莎士比亚作品全集一本本精读,不要低估一颗渴望优秀的心,会激励一个人艰苦卓绝持续地付出努力。

哈姆雷特的故事基本内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其父亲是丹麦的老国王,但被哈姆雷特的叔叔所毒死,其王位也被其篡夺,其母亲也被其叔叔霸占。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以绝后患,将哈姆雷特予以流放英国。

在此期间,其叔叔指派哈姆雷特最喜欢女孩的父亲监视哈姆雷特,结果被哈姆雷特意外所杀死。女孩的得知情况以后精神错乱,自杀而死。女孩的哥哥欲替其父亲报仇,在哈姆雷特的叔叔蛊惑之下,与哈姆雷特进行生死决斗。为了共同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女孩的哥哥在剑上抹毒,哈姆雷特的叔叔在酒里下毒,这样如果哈姆雷特一失败被剑碰到就会死亡,如果胜利而喝下毒酒也会中毒而死。结果,哈姆雷特的母亲喝下毒酒而死,女孩的哥哥反被剑所伤而死,哈姆雷特的叔叔被哈姆雷特所杀死,而哈姆雷特自己也死亡了。

这本书叙述的故事直白、朴实,但这种朴实就像润物细无声般那样深入心扉。诚如莎士比亚所提倡的:越是自然的,越能打动人心。这本书通过黑格尔、康德所倡导同态复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方式,深刻揭露贵族阶级那种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这种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同样淋漓尽致展现在贵族阶级的身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圣经造就了英国,那么英国造就了莎士比亚。英国当时是世界最大的霸权国家,其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是第一强国。但之所以其工业文明如此强盛,是因为英国有无数的莎士比亚、狄更斯、边沁、雪莱等大文豪,是他们用悲天悯人的胸怀关注底层人物,用灵魂在写书,每一个文字就像跳动的生命。他们对最强大的英国,仍赤裸裸予以批评、反思其管理制度,以寻找最佳的治理方式。与此同时,他们的书也激励许许多多的英国人敢于与命运抗争,激发他们无限的想像力,激起他们开拓进取的决心。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非常浮躁,影视作品基本上充斥着小鲜肉、伪娘等垃圾作品,因为只有垃圾作品最好像循规蹈矩、最没有违反任何规定、最能讨上所好,一叶知秋,影视领域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复兴,首先必须从文化上复兴,鼓励大家可以天马行空、毫无顾虑地创造出经典作品,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思想智力支持。而古今中外任何一部经典作品,一定都是针砭时弊、反映疾苦的,如果没有思想及表达自由,如果没有包容的土壤绝对产生不出经典作品。回首历史,我们先人留给我们璀璨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有百家学说,秦汉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朝小说;如今,我们不能只能留给后人各种"口号"、"语录",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个朝代断流,所有的东西都会过往云烟,唯有文化是源源不断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

爱比恨更有力量———王长清。

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2

我是很少看戏剧的,因为我觉得戏剧已十分过时了。闲时翻看了莎翁的戏剧《哈姆莱特》,大脑中关于戏剧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辉充满,这光辉也曾照亮过一个时代。

哈姆莱特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却又优柔寡断,但他终究是个英雄,是英雄总值得颂扬。一直以来,人们只要提到莎士比亚,总会想起他笔下的英雄哈姆莱特。但莎翁却将所有同情都交给了女配角奥菲利娅,她的命运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给无情的虚无。没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实是神没有同情心,用数学的思想来说两者之间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说的虚无了。奥菲利娅的悲剧性在于揭示了人的脆弱。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人生易逝,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因为偶然的灾难会轻易地将它夺去。人性的光辉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认真书写。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是哈姆莱特的呼喊,是莎翁竖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写给专制和神权的檄文,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字——“人”,当我们用歪歪斜斜的笔迹留下这个“人”字时,却不知道它的来之不易。那个年代,那个被神主宰的年代,为了真理,“人”被谱写成《神曲》,“人”被画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这个“人”终于被前赴后继的战士举起,被但丁讴歌,被达·芬奇画出,被哥白尼坚持,被布鲁诺坚信,被米开朗基罗雕刻,被伽利略发现,被莎士比亚化作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学者传播。面对这样来之不易的“人”,我们怎能随便写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纸上描下了一个“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挥动大毫,笔走龙蛇,造就一个威武的撇和一个雄壮的捺。

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3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她也确信王子爱她。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没有她的世界里,男人们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无忌惮!

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4

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人方法是不一样的。可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惨的人儿,这一点,却是无庸置疑的。

这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王亡故的真正原因后,经过装疯、暗查、赛剑等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终于与那个杀了自己父亲,娶了自己母亲的叔父同归于尽了。据说里面很多情节都和《丹麦史实》中的一篇《阿姆列特》完全相符,原书中只记载了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可在莎士比亚笔下的五幕悲剧却变得如此动人,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评论都说围绕书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他在反复谋划之后,有不少机会,为什么迟迟不动手,显得犹豫不决?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从剧情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天生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的豪言壮语,一直到"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绝望叹息,充分显示了哈姆雷特的性格与环境之间剧烈的矛盾。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花瓶里。纯洁高尚,纤弱又明达的哈姆雷特就是这只"花瓶",那与他行为能力不相称却又不可推卸的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在"花瓶"里生了根,发了芽,花瓶就注定要粉身碎骨,就如哈姆雷特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这正如古希腊人所说的命运,而哈姆雷特就是这命运追逐的牺牲品。他被命运捉弄,害死可怜的情人奥菲利娅。在他复仇的一系列过程中,情人的哥哥雷欧提斯,自己的母亲可怜的王后等多人因其丧命,最后,他也与他那奸邪恶毒,篡夺皇位的叔叔同归于尽。可是,他悲惨的命运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他却选择了去走这条复仇之路。人的脆弱和环境的残暴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如此的相反又相成。有人说,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过时的人,而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为别人的灾难而忧郁;想得很多但是做的不多;深感宇宙无垠而个人空间狭小;最后愿奋不顾身,孤注一掷,那么这个人就越接近书中乃至莎士比亚心目中完美的哈姆雷特。

这棵橡树终究是要张大,就如哈姆雷特复仇的欲望不断涨大,他把这他承担不起的,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的责任装进了自己的胸膛,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一切全凭自己,他计划计划再计划,让这棵橡树贪婪的啃蚀着他自己,到这棵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的时候,他,哈姆雷特,这个十足的美丽脆弱的花瓶就随之碎落了。

其实,仔细想来,每个人都是在同命运捉迷藏,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逃脱。我们都在一条单行道上,有人踌躇,有人欣喜,有人踱步,有人奔跑。有人太早勾勒了生命的线条,有人太早看出了命运的玄机,所以,当生命的时针飞速向前的时候,他们无所期待;有人太晚觉悟冥冥中的安排,有人太晚了解生活的残酷,所以,当该来的终于来了的时候,他们无处可逃。不知不觉,有人已经陷入了爱不释手的游戏,这一路他们都无法自拔,只能在命运的安排下苟延残喘的活着,为了那所谓的人生目标活着。但当"任务"完成时,他们的世界就好像突然间被抽掉了所有生存的价值。所以,也许这样同归于尽的结局,对哈姆雷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也是他最大的解脱。

人生苦短?我觉得这要看你怎么去活,怎么去面对。因为一些小事,去抱怨生活,浪费时间去悲伤,那是傻子,对,傻子才悲伤!所以,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不要再无为地去浪费生命,要学会享受生命给你带来的一切,这些都是奇迹。

郎费罗说:学会生活,学会劳作。对,不要让人生变得苦短,即使是一条单行道,也要一步一步好好地走下去,活出个样子,哪怕是橡树栽在花瓶里,哪怕是注定的悲剧,也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生命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一切都是注定,错过了就不能回头,但要相信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去做,坚持到底,永不向命运妥协。

借用一句歌词,那就是“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