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

2025/05/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 篇1

我又读起了小四的艺术上还算成功,而思想上一向不够有深度的小说。学生迷上了小四,我也顺便借读一下,延续高中时代的郭敬明带来的明媚的忧伤。

《悲伤逆流成河》比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说更接近现实,或者说,更接近我自己。

快乐的人都有一样的快乐,而悲伤的人各有各的悲伤。我时常一个人远行,我看天,看路的尽头,看某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只有这个时候,我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我需要远离,需要安静的句型,需要逃避。

易遥,一个孤单的女孩,我深深同情着她,只因自己的命运与她极其相似。

我以前也有大把的幸福年华,我在十几岁的日志中写过,我的幸福早已终止在十岁那年的盛夏。想念中,记忆中,梦中,不断深切的,仍旧是那些不复再有的清晨——爷爷隔着铁门提醒我路上留意,奶奶每一天为我精心准备的早餐;或者那些不复再有的傍晚——和煦的晚风,穿着单衣的我挽着爸爸妈妈的手在河边游荡;或者是那些不复再有的子夜——奶奶为我准备的夜宵。“爸爸”这个词于我已遥不可及,下一次的呼喊就应又是某个葬礼。

那个干净的少年,齐铭,曾有那么多个沉默等待的午后,曾有那么多次奋不顾身的拯救,无限漫长时光里的温柔,无限温柔里的漫长时光,只是最后的最后,世界放下易遥的时候,他也松开了手,一场青春也散场了。

顾森湘,割腕自杀了。

易遥,坠楼自杀身亡。

齐铭,在黑暗中自尽。

只有顾森西,孤单而坚强地活着。

世界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惨烈与痛苦本就是世界的原貌,错的只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我不想轻易地去批判他们如何脆弱如何没有担当,当悲伤的巨大河流漫过任何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头顶,都会去质问生命的好处何在。有人选取离开,我佩服其洒脱;有人选取留下,我亦欣赏其魄力。

我期望,那些栩栩如生的少年,那一颗颗薄如纸脆如瓷盛如花的生命,能够在黑暗的悲伤逆流中,静默着,重生。

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完了《悲伤逆流成河》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为易遥流过同情的眼泪,也为她流过不值的眼泪。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易遥她选择了死亡。我觉得:易遥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一个人的生活真的只剩下悲伤,希望早已不见,活着只是做无谓的挣扎时,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而对于故事里的易遥来说,正是如此。易遥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狠心离弃她和她的母亲;曾经那个视她若珍宝的母亲也变得愤世嫉俗了,成了街坊口中的卑微之人,对她更是不时地白眼和打骂。她被同学排挤,书包被扔进脏水池里,为了捡书包差点淹死;她听父亲说:你以后别再来找我了。她听母亲说:你死了最好,死了都和我没关系。她听唯一关心自己的朋友说:你***,你***,你***那么多那么多残酷的言语和行为,那么多的苦难,世界对那时的易遥来说,就是一个阴暗的地狱,没有人能够在那里生存,所以,她最终走向死亡是注定的。

看着易遥那种种的苦难,无奈和残酷的生活,我除了悲天悯人之外,更多的是知足。和易遥的生活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就是天堂,天天快乐的生活着。不像易遥一样,自己的出生都是多余的。

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 篇3

一切都只像是一场梦,醒了,一切都灰飞湮灭。四个人的世界,四个人的命运,以悲剧收场。《悲伤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四个主人公,四个人的爱情,四个人的命运。人物的刻画让人充分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

“我们的人生就像两条射线,也许会无限贴近,也可能永远没有交点”齐铭,同学们眼中的榜样,易遥,同学们眼中的“另类”,顾森湘,爸妈眼中的好孩子,顾森西,爸妈眼中的“坏孩子”。

易遥的悲伤是每天都在做着相同的噩梦,是来自同学的嘲笑,欺负,是因为齐铭的误解,是妈妈每天的打骂。“我不想再见到你”“我就是恨不得你代替我姐姐***”。无情的话语是易遥内心最大的悲伤。

“可不可以就这样,让我在没人知道的世界里,被时间抛向虚无”。当悲伤逆流成河时,眼泪是滚滚而来的河水,它将无情摧毁一切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淹没悲伤,流至大海。当眼泪变成奔流到海,一去不返的河水时,那悲伤就是那条眼泪流过的沟壑,比海深一寸的沟壑。

易遥的离开,齐铭的离开,顾森湘的离开,留下的是更多人的悲伤,三个如花般灿烂的生命在弥漫着污浊空气的世界转瞬即逝,来不及挽留,来不及叹息。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我们可以轻易间让自己的生命永远,甚至来不及看清年华的美好与无奈。

有时候看见生命里那些来路和去路,就像一场天光,丢失着岁月皑皑,于是我总是习惯在某一个清澈的日子里把那些记忆拿出来,一遍遍地看,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看我们那些清澈的寂寞已被关在另一座山岗。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

悲伤逆流成河优秀读后感 篇4

读完《悲伤逆流成河》此书后我叹道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爱。

布朗宁说:“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易遥在四岁时被宠爱她并视她为掌上明珠的父亲抛弃了,可见她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她又在恶毒母亲的打骂中长大。但她眼中的地球并没有变成一座坟墓。因为地球给易遥一个同龄的邻居(齐铭)的关爱。齐铭对易遥的关爱在小时候是同情的目光,长大后就是每天早上的热牛奶、下午的课堂笔记,现在是在学校里是所有女孩都会抛来羡慕眼光的俩人一起上学放学吃午饭。

易遥自四岁时被父亲抛弃后就没有得到过亲人的爱,但只是一个有怜爱之心的齐铭长期对她伸出略带关爱的手,她长大后就没有学会父亲那冷酷无情,也没有学会母亲那粗暴无礼,更没有对身边的事物嗤之以鼻。兴许就因为齐铭对易遥的关爱,易遥从心底处认为世界还是美好的,还爱自己的母亲,也学会关心他人, 还会也义无返顾爱自己的同学。

但是易遥不幸地错爱了无情的同学,使自己遭受到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易遥坚强地忍受着同学们(以唐小米为首)的流言蜚语,独自地忍受着手术的剧痛,只求可以继续读书,别让母亲伤心,也可以继续拥有惟一关爱自己的友人(齐铭)。但是唐小米的妒忌心理并没有停止加害易遥,易遥的心灵再次受创。齐铭万分自责,后悔自己未能保护易遥。上天可怜易遥,将一位真正爱她的同学(顾森西)让易遥遇上。此后俩个小男生时刻关心着身心受创的易遥。

纷至沓来的厄运继续伤害易遥。易遥母亲意外身亡,留下自己爱易遥的证据。虽然易遥无比伤心,但易遥体会到早已忘却的母爱。易遥没有了亲人,只剩下一颗布满裂痕即将破碎的心。由此,易遥更爱顾森西,更在乎森西与齐铭对她的言行举止。森西和齐铭对易遥总放不下心,俩人都尽自己能力不让易遥独自一人。

丹纳说:“有一种超于一切之上的动力,就是爱;因为她能促成另外一个人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隶属于另一个人,为了增进他的幸福而竭忠尽智。”森西简短的问候使易遥的感到无比满足,轻微的动作使易遥感知到消逝已久的幸福,顾森西每天十来分钟的陪伴让易遥心灵的重创逐渐消逝。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不美好的往事。齐铭追求到自己的恋人顾森湘(森西的姐姐),易遥也有森西的关爱。两对小情人并非爱得轰轰烈烈,充满紧情,仅是每天的闲聊和彼此的关心,也足以让易遥受创的心灵日渐恢原,让齐铭森西森湘都放下深沉的担心。

两对小情人每天都活得饱含温情在唐小米心中引起了妒忌,妒忌心理日益恶化,害人的阴谋也装满了脑子。唐小米找来社会流氓奸污了顾森湘嫁祸给易遥。易遥被怒火攻心的森西辱骂推倒在地上。短短的骂声和一个粗暴的动作已让易遥的心像一个玻璃杯在高处坠下“嘭”一声彻底地碎了。易遥想对齐铭哭诉,但齐铭没有理会她。易遥身边的人对易遥而言已经没有半点意义了。易遥想起了母亲,知道自己和母亲之间还牵连着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的爱,她知道母亲必定在某个地方等待她。易遥为了寻找爱,坠楼身亡。齐铭再度怪责自己未能保护易遥,伤心过度而自杀。

爱总是不能被易遥抓稳。易遥生活在父亲的宠爱之下被父亲抛弃,父亲对自己的爱化成水汽,抓不住看得见却留不下,使自己带着失去爱的滋味长大。易遥长大后爱上自己的同学(李哲),易遥受李哲的蒙骗,俩人偷尝了禁果。但是当苦难接踵而来的时候,承受的人却只有易遥自己,李哲对易遥的爱原来只是海市蜃楼,看上去是美的却没有真实的内涵,瞬间地出现眨眼地消逝留下的只是易遥撕心裂肺的痛楚。易遥的母亲很爱易遥,但她将这感人的母爱匿影藏形,以死亡为代价被易遥所感知,母亲对易遥的爱仿佛是一杯自来水,在未煮熟的情况下是不可饮用不可被感知,然而它却是生命的来源,而不含水的生命是不存的,当这一杯自来水煮熟后被易遥所感知到这是一杯生命之源的白开水,易遥也会爱上一杯未煮熟的自来水,因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生命的来源———爱。在易遥眼里的世界已经变成不含一缕水汽的沙漠,易遥为了能再喝上一杯和从前一样的自来水,就离开了干涸的人世。

如果有爱。如果易遥没有被母亲经常打骂,而是拥有父母亲每天的关爱,易遥就不至于要自己一个人到医院流产。如果易遥没有被森西辱骂,而是得到森西细心爱护,易遥就不至于产生自杀的念头。如果易遥不是被齐铭挂断电话,而是被齐铭关爱倍至,易遥就不至于坠楼寻觅已失去的母爱。导致齐铭自责而自杀。

种种的如果倘若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种种的如果若要成立那前提就是爱。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爱仿佛是一杯纯净的水,每个人都需要它,因为它是生命的来源。倘若每个人都知道身边的人和自己都不能失去它,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没有爱,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人世间还是需要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