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学生研究报告(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提出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自信心,造成厌学、自卑、孤僻、依赖、不求上进等不良心理现象。为此,我对如何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深入研究,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 调查对像:五、六年级学生 150 人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 1 ) 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
指标 学习及处理事在公众思考问评价自己各方面情的能场合不题的方“很不如别力较差 敢表现式消极差”“不的同学
36
23.6 自己 122 81.3 悲观 能干” 63 41.8 36 23.6 学生人数 70 百分率
( % )
2) 结果分析 46.7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学生自信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46.7%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及很多方面
都不如别同学,这些学生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体活动中有压迫感,从不愿甚至排斥集体生活; 23.6% 的学生认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身心自信;有 81.3% 学生极少或从来不理;而约有 23.6% 的学生结自己作了“很差”、“不能干”等消极评价,面对困难挫折时,他们常常害怕、退缩、易放,而不能努力解决困难,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甚至有“破罐子破摔”倾向。
四、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1)过度溺爱使学生盲目自信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懂事、最优秀的,只是还小。从而过份的纵容和溺爱,使养中处优的孩子容易产生盲目自信,而且易产生优越感,受不了一点委屈。过度的照顾和过份的保护,使孩子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过份依赖人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
(2) 过高期望或过于严厉使孩子缺乏自信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目标,使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否定,这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缺乏自信。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较高,当孩子一出现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挖苦、讽刺,甚至进行棍棒教育。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的环境中,孩子会怀疑自己和价值和能力,久而久之,更易遭受挫折、失败、缺乏自信。
(3) 横向比较和消极评价使孩子自信心不足
对家长来说激励孩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殊不知这样比较是有害的,把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依据,父母的否定与消极评价会使孩子缺乏自信,产生“己不如人”的消极观点。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1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锻炼机会,培养自信心
在入学之前,学生的成绩平平或有偏科,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有恐惧心理,我们应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过去的成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迎头赶上的,当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由浅入深多设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去解决问题的难点,对有勇气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比较完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尽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研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2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我们应注意发现和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天生我才心有用”“我能行”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必有成效。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可以通过点头、微笑、夸奖等方式使学生感到安慰、满足、自信。有的男生易犯错误,我们要耐心进行教育以理服人,使他们有适度的羞耻感,又不让他们与大家隔离开来。在教育时,应就事论事,不随意论断他的品性。当他做了好事后,应及时予以表扬,既消除同学对他的反感,也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自信、勇敢而自制的良好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受挫折,当学生在失败和错误面前,要教育学生不要只看到失败这一结果,而要看到努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敢于面对错误,并且人错误中学习经验和教训,要学会自我调整。
3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自信心
我们要重视家访,与家长经常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及时帮助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态度,特别要求家长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正确评价,要求家长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通过自己努力是能够成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全方位的培养,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教师和家长应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活动、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度的期望,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增强抗挫能力,培养独立生活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学生研究报告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生,特别是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令人堪忧。这次课题的提出,是从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兴趣、能动性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
1、内容
(1)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分析。
(2)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研究。
2、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4)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5~20xx.10)边观察、边研究、分析,及时上传个人心得、体会以及困惑。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11~20xx.12)汇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报告,撰写结题论文。
3、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xx.3~20xx.4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会非常的少,阅读方法不当,教师存在满堂灌的问题,课外阅读书籍也是非常的有限,阅读的时间也不充分。有些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只要有时间,就抓紧时间玩、吃零食。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的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制定了研究方案,并收集了有关资料。
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采集信息,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面,阅读绝不是为了考试,因此阅读时,切不可带着应试的情绪去读,也不可急功近利,幻想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轻易获得,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安定,精神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在阅读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切不可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而要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再回味一下中心思想、人物事件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回看几次。要留心关键词句,注意弦外之音。在细读文章时,可以边读边用笔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划出来,例如,凡逢人物就圈起来,看完一数,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一目了然。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力量源泉。有了兴趣就相当有了内动力,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战胜挫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而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故事、童话、幽默小品等,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要多开展此类的活动。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艺,从中获得成功。教师还要加以肯定,学生就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沿着这条成功之路不断前进,这时学生的兴趣黯然。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增加阅读量
二期课改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即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0万词以上,所以,仅靠读课文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是很难达到二期课改的要求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没有大量的阅读训练,没有“博读”、“杂读”,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高。有量变才会有质变嘛。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效果
在20xx.5—20xx.10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选三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谈话、观察、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学生对小短文的分析、写作水平能力的提高,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完成第二、三阶段的研究,形成了具体的策略是:
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增加阅读量。
5、阅读的内容应广泛、多样化。
6、阅读应有趣味性。
7、阅读要有绩效。
三、结论
大半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活动,通过根据本校实际,选三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总结出了“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写出了“怎样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经验文章及案例设计、案例分析等文章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具有共性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存在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希望得到各位同行指导。总之,不同的学生他的阅读方法不一样,他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效果肯定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书要多读多想;
(2)思维敏捷、灵活;
(3)书要多但不能过滥;
(4)看书要记读书笔记。
现今,阅读不能只在固定的模式中进行,创新也是一种新思路。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思维形式。一是活化思维。阅读教学中有深度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阅读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从而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生研究报告 篇3
调查时间:20xx-05-01
调查地点:兰州部分高校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 前言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即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进行扩招,使更多学子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大学逐渐发展,于是就有各种问题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当下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因素,而大学生自杀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给同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切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我们小组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心理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二) 报告内容
参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00 万以上的人自杀身亡,而中国有20 万以上,另外有我国每年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是中国
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是15~ 34 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两年,某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个人自杀。并且,据统计,有10.7%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阅历较浅,对很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自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⑴从自杀者性别来看,女性占75.6﹪,男性24.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2)从自杀率来看,男性20.5%,女性35.8%。(其中自杀意向女明显高于男性,但同样自杀未遂者同样集中在女性);(3)从家庭子女数量来看,独生子女达77.8%,其他22.2%,独生子女自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如下图
自杀者男女各指标分布表
(三)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即内因;另一方面是个体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自杀者的个体原因一般包括心理因素、认知错误等等。心理因素则包括人格障碍和心理情感缺陷,主要表现在抑郁、悲观、自卑、孤僻、多疑、狭隘、焦虑、自我为中心等等。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自杀者中, 性格内向的占95.2% , 孤僻占52.4% , 虚荣心强占71.4%。认知错误则主要是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应对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自杀不仅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在的群体、社会的影响,受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熏陶和左右的.。因此,解释大学生自杀现象还应当分析其群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爱情压力等影响,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如图所示:
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其自杀原因,我们提出如下措施:⑴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于自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结束自己生命;要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还要尽可能的选修一些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多阅读相关书籍,对恋爱等问题做到理性处理。⑵对于学校而言:要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生命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具有功利色彩,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即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获取功名利禄,到现在的“文凭”教育,即读书是为了获取一个学位、拿一个有分量的文凭,为将来能找份好工作。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偏向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具体来说,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
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大学生合法权益,并且尽可能的完善社会就业系统,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 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特征,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大学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地方,大学生也是相对来说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必须端正其心态,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我们应该具备坚强的性格和平稳的心理素质,做事应该去以理性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做到高瞻远瞩,放开眼界,要更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下去!
学生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邵,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邵。“邵”姓是怎么来的?历姓邵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邵”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邵”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邵姓的来源:邵姓出自于周王王姬昌的儿子召公,后来又加上的偏旁则代表“封地”,意思就是分封在召地的主人,所以,邵和召两个姓氏原本也是一家人。
邵姓的历史名人:邵信臣,西汉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邵续,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列,博览经史善,善谈理义,妙解天文;邵雍,北宋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邵兴,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邵姓的现状: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约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四、研究结论
1、传说,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
2、历,“邵”姓名人辈出。西汉大臣邵信臣,妙解天文的邵续,北宋理学家邵雍。
3、20xx年,当代邵姓人口300万,排在全国83位,大约全国人口的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