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1
通览整本书所述内容,其主要针对于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详细阐述。每一门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根基。即使作为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新兴《中医心理学》,也有着深厚的中华化底蕴。同时,因为其年轻的学科姿态,也必然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详细品读,可以深刻体会到:这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其自身笼罩着的时代沧桑感依旧存在。从其形成学科的时期看,其稚嫩之处甚至不敢和其他任何一门中医类学科相比较,但关于中医心理的探索在过去并非只是一片空白。详究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这一时代还并未形成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概念,但在日常生的活经验积累中,不乏有些人,他们已感知到心理情感的变化对于一个人身体健康影响的微妙之处。有许多人也已经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开拓,这便是当今这一理论成立与不断发展的萌芽。他们用执着进取的精神,在陌生的道路中不断探索。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内经》时代,逐步确立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经过各个朝代们的医家及相关著作的影响之下,这一思想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直至作为学科被承认之后,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思想家们有关心理思想的论述,虽大都属于哲学层面,但同样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其对于这一学科的促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运用大量的语篇,详细论述其主要核心理论。"形神合一论"、"三才整体论"、"心主神明论"、"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心之意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构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形体素质,必然会具备昂扬的精神动力。拥有了充沛的精神力量,必然会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便是形、神之间通俗的解释。换言之,形、神之间相互对立、制约。正如中所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神具备,乃成为人。不错,这一简单的形神特点,用以更加严谨的科学理论解释,更加具备迷人的气息,这便是这一理论的伟大诱人之处。将我们每个人平常自身遇到的问题,将模糊的感性认识用以更加准确的理论加以诠释。这便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一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仔细回想,在上学期所接触过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体表的改变获知,通过"象"的变化了解内脏气血的变化,而"象"便是"神"的表露,这便是形、神结合的良好的契合点。
关于情志理论的探讨,则更加详细和深入。"情"字表示情感、情绪;"志"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情"与"志"二者结合时,便成为情感、情绪的专属性名词术语。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纷杂的世界,必然会在某时某刻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这也组成了每个人心理变化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们每个人变得成熟稳重的标志,而这些不同的情绪的产生,其气血脏腑基础,即是该情志理论所研究的方向。具有代表性的"五脏气化论"指出:人的情志变化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脏腑气血的生理基础。将怒、喜、思、悲、恐不同情志特点对应于不同的五脏所主。形象生动、富于哲理性的论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特点相结合,(fsir)进而从情志活动联系到对脏腑的影响,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此之外,中医心理学提倡了心神的主导作用,通过心神的感知与主导,才是各种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最后,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浅表认识理解中所讲的"人格体质学说"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人格。从现代和古代的对比中,剖析了不同时代对"人格"的认识。通俗说,就是指每个人所独有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何为个性?即每个人的独特特点,正因为有了个性,人们才有所差异,世界因此而缤纷多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你和我。之所以非要强调人格与体质的关系,正是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格归属于"神"的范畴,体质则属于"形"的范围。一定的心理现象必然有相对应的生理基础。一定的人格则拥有相应的独特体质。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人格的认识逐渐深入。书中所列举的国外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方法,如:盖伦"四液"分类、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分类、艾森克人格类型维度。依照不同的标准,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将拥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划分为不同的人群。而在国内,《内经》阴阳五行人格分类,则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具有独特的心理学基础。按照阴阳之气多少,具有哲学特点的划分,将人格特征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及阴阳和平中类型。这种五态的划分,进一步运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其具体的应用更加让我们感受到这门年轻的学说秉持着谦虚、谨慎的发展特点,而又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学魅力。
可以看出,该理论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就其长远发展看,目前依旧是一个弱势学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内容还尚不成熟,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建设行列中,为中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2
《中医体质养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傅杰英教授所著,傅教授,是黄帝内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针灸学博士研究生,中医养生专家,长期从事中医美容、中医养生、中医体质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在这本书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人与人是非常有个性差异的,有的人月经21天一次,有的人月经45天一次,但是都能正常怀孕生子;有的人的基础血压是80/60毫米汞柱,有的人就是120/80毫米汞柱。差异不可谓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谢旺盛,恨不得喝凉水都要榨出些“油”来储存,有的人吸收差,分解代谢又旺盛,就算胡吃海塞,体重也难见增加;有的人常年畏寒怕冷,怕过冬天,有人去,长年手脚心发热,怕过夏天。这既不是亚健康,更谈不上疾病,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特点——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里的体质,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特质。她将体质大体分为八类: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淤血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每一类体质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认识体质、接受体质、尊重体质、顺应体质、不伤体质,更应预防体质易感疾病,这是我们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命是复杂的,作为生命现象的体质也是复杂的,但仍有一些必要的共性规律必须要遵循。
一、养生的共性特点。
养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健康、幸福,不得疾病或少得疾病。之所以人类们会产生各种疾病,原因相当复杂,除了从遗传学角度进行评判外,还和性格情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性格源于遗传并由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这些都是医学、医生不容易操控和介入的,所以,我们防病治病,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了解,所以,本书第一讲,就是客观《认识你自己》,不管你是高官富商,白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认识,因此,养生其实是,对于成年人生存智慧的教化,养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傅教授认为,单纯的躯体疾病相对简单些,医生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些病解决掉。但养生更关键的是——调心养神,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不自主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接受健康之果,不良的生活方式会结出病痛之国,这叫因果报应,很准。
养生有三个“普适性原则”,适合各种体质。
一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各种体质都是必须的,当然怎么运动还要因人而异。
二是不论什么性格,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要相对通畅,不要压抑。
三是三餐要规律,食品要安全。
二、养生的个性特点。
养生既有共性的东西,更应照顾个性的的东西,不同的人,在养生方法上必须注重差异,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体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更有针对行的预防疾病,减少过度治疗,不同的体质,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一些轻微的疾病对于某些体质来说,可能就是身体对于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本来就不同,后天对应的方法就应不同,千篇一律的养生办法从哲学角度上看就是错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每一种体质,傅教授都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主要表现(形、神),形成原因,主要优势,常见兼加体质,易感疾病,养生方法(形、神)。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大便溏烂,容易发胖,月经周期长,脉象沉细等。易感疾病是肥胖、骨质疏松、痹症、慢性肠胃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痛经、不孕不育等,但不论患什么病,出现症状一定会有遇寒加重、得温减轻、舌头淡嫩、脉象沉细的寒象。
养生方法有:生活、工作中最大限度的不伤阳气,少吹空调,避免衣着过于暴露、单薄,根本不能熬夜,应 加大运动量,动能升阳,振奋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室外沐浴阳光,坚持下去就是养生。还可以通过艾灸、食疗、腹式呼吸等。
其他体质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在躯体疾病外,傅教授阐述了影响身体状态更为关键的性格、情绪问题。
傅教授说:不生病的时候,生命体验的幸福与否取决于性格、情绪;得不得病,得什么病,好不好治,很多情况下也取决于性格、情绪。许多疾病实际上就是性格、情绪在躯体上留下的深深烙印。适度畅通的七情有助于气机升降出入;郁结过度的七情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好人做好事,如果纠结,也不会长寿;坏人做坏事,如果不纠结,也可能长寿。长时间拧巴、扭曲自己,在厌恶、抱怨、无奈下生存,是非常不好的,养生就是去纠结、展拧巴、书憋屈,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不论什么样的体质,只要拥有相对良好的性格心态,体质就是生命最好的载体,扬长避短,就会获得良好的生命体验。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养生,不得病、少得病,生活的健康、快乐,请阅读《中医体质养生》,它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3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 ,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 ,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利用空闲时间,我店今日学习了《健康长寿与中医养生》这本书,确是一部有十分浓厚中医特色的养生之书。阅读其内容 ,引经据典 ,论述古今名家的养生大法 , 使人一经阅读 ,心中了然 。特别是在第三章里提到的“假日综合症”。
“假日综合症”又称节后综合症。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特别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白领,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合上书我们试想,这种心理失调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有张有弛”,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如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听一场讲座、做一件好事、访一访朋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读完这本书,忽然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我们会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继续传承百草家孝寿文化,为了百草的辉煌明天而奋斗。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4
近距离接触中医一年,走过整个大一,对中医似乎有了个大概概念。就想借暑假时间览读一部经典,渴望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便选仲景之《伤寒》,企图啃下一小块,尝尝味道。不料,此时的我读《伤寒》之经典,犹如无牙之婴孩欲啃上品之牛肉。咬不动又撕不烂,无奈只能不求甚解的多次朗读,不敢奢求太多通悟。可毕竟思想还是需要营养滋补的,便选了中基老师曾推荐的一本书——《思考中医》,渴望从思维上能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读书之前先看目录,顿时觉得这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一本书。便仔细阅读,边读边记,颇有收获。
这本书最开始先从引导独者对中医的正确认识上下手,先让人规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后又讨论了中医中阴阳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对《伤寒论》的分类整理与剖析,虽然心里是对伤寒满满的困惑与好奇,书后面的章节对伤寒的介绍似乎正是我所需要,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医认识的一些介绍,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太值得每个学中医的人去细细思考。
问题一: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它是否能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发挥神奇的作用。中医里面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个众人经验归纳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去倾心信任?这关乎到人们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被形容为太玄,太神秘,甚至到并不值得完全信赖,都是因为她的理论验证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人的面前。物理学家杨振宇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
的确,中医里确实没有小白鼠之类的实验,也没有像西方解剖那样一层皮一层膜,一根筋一块骨那样把结构分的清清楚楚,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点,丁是丁卯是卯,一样一样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清楚。而中医,人们认为,并没有证据来明明白白的说清理论,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谁还愿意去完全信任呢。对于中医里没有试验的说法,那肯定是要予以否定的,中医的实验是独特的内证试验,就拿人的经络来说,没有试验,只靠思考与归纳,似乎不能完成。经络的走行,不同的穴位,没有真正的发现他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经络系统,内证试验,又是一个太玄乎的名词,因为他只能是个人去身体力行,在此说他只是为了说明,中医的理论也是经过独特方式试验出来的,而非误打误撞侥幸得来的,修道或习气功人士一定更加认同,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来一一窥探验证的过程,就给了很多人怀疑中医的借口,旁人便也罢了,学中医的一定要相信,真理的能存在如此多年,并非侥幸,而是真真正正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孜孜不倦的去发现真理,去体验他的独特,而后再利用自己所学去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去相信他,学习的人都没有信心,该怎么做到全心全意去研究她,没有下够苦功夫,又怎么可能学到真本事去治愈别人从而使人们去更加相信呢。
问题二:对经典的态度。很多学校把经典作为选修是实际情况,书的作者刘老师还对此作了一些评论,说是甚至很多中医学博士案头放的也是大量分子生物学之类的现代科学书,学校教学的课本也都是中基,中诊等一些经过缩减与整合的书。中基虽起于内经,但它不能取代内经这是万分肯定的。学生要学习许多现代医学的书也是潮流所需,但我觉得刘老师并不用做过多担忧,正如书中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真正对中医有见地的人是不会抛弃经典的,许多老师也都是鼓励学习经典的,真正要思考中医的人也还是会回归经典。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经典的魅力并不会被完全遮掩。把经典奉为选修,实际上经典在被选的同时也在选人,正好刷掉了一些被迫读经的,选的学生都是愿意为中医付出努力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也能更好的传承中医。
中医之峰,虽远,虽高,可魅力无穷。吸引着无数人去靠近,去攀登。一步一步,借着各代前辈们的引领,借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感悟不同高度之美。吾对中医的信心,也因不断的学习与了解逐渐增强,我对经典也更加神往,今后更要多读经典,多受熏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