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五猖会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五猖会》读后感在大家看来,鲁迅先生才华横溢,是个言之坦率的人,但谁曾知,鲁迅先生从小便是在父亲的封建教育下成长的。
《五猖会》便讲述了鲁迅儿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发生的事。这篇文章开篇写了从前的迎神赛会的壮观场景,先写了作者童年时期看赛会,接着又写了《陶庵梦忆》中的赛会,最后写了作者自己见过的较为盛大的赛会,和现在的赛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后面的部分描写了“我”在父亲的强迫威逼下背书,最终成功把书背下来,得以去看五猖会。
看过这篇散文之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强权教育的`厌恶,以及对这种扼杀孩子天性的教育的强烈谴责。鲁迅先生以细腻而突变的心理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的腐朽与反动的控诉。之所以后来鲁迅先生在五猖会的现场时,对于鲁迅先生似乎都没有什么意思,是因为父亲强迫的教育方式,使原本对五猖会充满兴趣的鲁迅心情逆转,从而使鲁迅先生也觉得看五猖会也没什么意思了。孩子们的童年本该是充满色彩的,充满童心,是爱玩爱捣蛋的。但是在鲁迅的童年中,父亲的封建教育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阴影。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从不应该用强迫,用威逼,用打骂去让孩子好好学习,乖乖听话,这不仅不会起到听话的作用,反之可能会“弄巧成拙”的效果。当今社会的封建教育已经少之又少,我们理应庆幸,生在这个解放社会,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这个暑假读完了这一本书,鲁迅的作品独特而又不失特点,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华丽的好词好句,却更能吸引读者。鲁迅笔下的文字朴实,平淡,炽热的感情却展露无疑。
“朝花夕拾”的本意指的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再去采摘,这一层意思在作者身上就成了在晚年回忆年轻时的往事,虽然失去了年轻时展开的艳丽,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有了另一种成熟的风韵。
《朝花夕拾》虽然不是儿童所写,但是写了很多关于儿童时期的事,其中一篇名叫《五猖会》的文章,描写了儿时的鲁迅难得去观看了盛大的“五猖会”,兴奋的不得了,但父亲却要求鲁迅把书背熟,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五猖会”,这样的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一下给浇灭了,待他背完,一家人才高高兴兴的去看“五猖会”。之后鲁迅回忆道:“我并没有他们一样高兴,在路上的风景,手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当我看到了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鲁迅在父母毫不顾忌孩子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篇幅很短,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旧时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情况,比如家庭怎么样教育子女,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在日本留学时受到的歧视,旧时的私塾与新学堂的区别等等。
在暑假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鲁迅儿时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无法自拔。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心中罕逢的盛会,但在这样一个盛大的活动上,鲁迅的父亲却让他留在家里背诵《鉴略》。而在鲁费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将其背出来后,来到他梦寐以求的五猖会后却也没有像他人那般高兴且激动。而在结尾时作者也写出: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背书。我反复读了几遍后,明白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控诉着封建教育对儿童纯真的摧残以及压制。
像类似这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例,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鲁迅少时的遭遇只不过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拿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罢了。鲁迅被包围在这样一个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中,与许多儿童一样,被抹杀了玩性以及稚气。
其实鲁迅先生文章最后的问题也不难理解,自古以来就有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不要玩耍,要一直学习。这样对孩子天性的打压、斥责,使得孩子们的童年都变得枯燥无味。从小就得背那些枯燥的《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等。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把它给记住。孩子们根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背完了就可以玩了。就像我小时候背诵的《三字经》一样,如今已经记不住几句了。或许能让我记住的也就只有那些插图了吧。
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孩子们天性的打压以及摧残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五猖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对他那种敢批判传统思想的勇气感到佩服,在那么多年传承下来的封建教育敢于对其进行不足的批评,也许就是他这种不畏困难的勇气致使他成功的吧。
孩子和家长都还需要成长,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去传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抛弃、我们应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方式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
五猖会读后感 篇4
读了鲁迅的那篇五猖会,我看见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五猖会在童年的鲁迅心中是一个盛会。然而,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童年的玩性和封建教育上演了冲突,鲁迅的心情也发生了逆转,虽然他后来还是去观看了迎神赛会,可却觉得没多大意思了。
这篇文章虽名五猖会,实以小见大,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与压制。就拿鲁迅的父亲在鲁迅即将出去看迎神赛会时让他背书来说,就足以看出封建教育给幼年鲁迅带来的无奈,并对此事耿耿于怀直至写作之时。
文章的本应让人感到快乐,但在鲁迅的叙述中,我体会到更多的时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虽然父亲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长期的学习。快乐没了,学习的动力从何而谈?
童年本该像天上的白云那般美好,没有一丝瑕疵,但父亲的做法无疑给鲁迅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这点从鲁迅后来去看赛会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终于可以去看赛会了,却又觉得没多大意思,这情绪的转折,正是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
封建教育使孩子少了许多快乐,多了几分苦恼;少了许多童趣,多了几分愁闷;少了许多积极,多了几分无奈。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让我看见了过去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以及当时令人失望的封建社会。我庆幸我生活在当今社会,感谢我所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