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冬牧场》读后感

2025/05/1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冬牧场》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牧场》读后感 篇1

这是一部描写阿勒泰游牧民族在冬牧场生活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把自己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安营扎寨、共同在冬牧场生活劳作的场景,以作家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触、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细腻入微的,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我恍惚如临其境,不由深深的为之动容…这对于出生并生活在新疆,时而会和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又感叹那凿凿差异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局麻一家带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骑着马赶着牛羊骆驼,缓缓的前往冬牧场,开启了又一年艰辛而又传统的游牧生活。在那荒野贫瘠的土地上,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人也罢、动物也罢无不竭尽所能。生存条件的恶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时刻。比之更无奈的是荒野里的静寂无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无聊至极。(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哈萨克的嗜酒者 )这个等孩子们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们的回归赶走了静寂与辛劳,带来爱和温暖,也带来了对以后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虑。

这苍穹下,还有人必须承受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苦。当你在为自身物质生活非常不满时,这本书或许可以化解你过剩的欲望,开阔你能释然的眼界。这个社会总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在高旷的星空下,那些静默的存在,能不紧不慢,不慌不乱,谁也不比照谁,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可怜谁,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场》读后感 篇2

《冬牧场》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2010年她跟随熟识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近四个月的荒野生活。在书的后记里她提到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也提到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应天时、自律谨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而又广阔的牧场也将会被抛弃。

阿勒泰应该记得李娟,冬窝子也记得她。她把风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观察这一切时又坦诚得想个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风吹过的沙地,有种干净粗糙而又真实的质地。她写新疆牧民就是诚实地与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冻,就是被戈壁滩上的风吹黑皮肤,诚实得让人感动。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铁生之于地坛。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场》里找到了一种生活和文学更加融为一体的方式,因为长时间身处阿勒泰的冬季牧场,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中她主观上已经把文学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化,书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所见就是荒野上风雪的声音、牛羊归圈的声音、煮奶茶的声音,就是这各种声音杂糅后的回响。这种回响带着生命沉重的呼吸、不应被任何华丽过分修饰的辞藻遮盖。

书中对牧民艰苦生活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赶着羊群出发,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赶回来。最冷的时候离家还有百十米时像是走不动了一样,下了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来,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双脚。羊粪块垒成的地窝子也是后来才有的,以前的哈萨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毡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贫困的小孩没有衣裤,裹一张羊皮过冬。上了年纪的牧民因为关节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时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即使在睡梦中也会因为病痛无意识地呻吟。路过的牧民曾对李娟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虽然如此艰辛,人民依然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或者说唯有这样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才能抵御这样的艰辛,才能度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寒冬。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窝子里有了太阳能电视,年轻人抱着手机不放,孩子们想着继续学习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够补充人类取得的进展?是否完成了人类半途而废或苦苦坚持的工作?当看到牧民随着季节流转、作家随着时代流转,在尘土里成为卑微而伟大的存在,自然应该是得意的。李娟孤独地在戈壁上寻找写作答案,读者孤独地在她的叙述里寻找人生答案,寻找一个寄托来分享情感,实现完成自我认知的梦想。“像往常一样”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这片牧场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时日里能够一直“像往常一样”,流动不息。

《冬牧场》读后感 篇3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李娟

上个周末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友人发了一条状态,提及在凤凰读书看到李娟专刊,因着李娟文字里关于外婆、关于和妈妈一起做稻草人的故事而感触落泪,而我一看到李娟的名字,便立即想起去年看过的她的《冬牧场》,急切的在评论里跟友人推荐了这本书。

因为这个缘故想起了这本书,便想也来写写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触。

《冬牧场》是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记述了2010年她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恢弘巨作,然而看她笔下那真真实实的生活,却深深被震撼到。也许那种生活、那种环境、那种经历任凭我再怎么想象也无法完全感受到,然而她的语言已然让我获知了很多未曾想见的真实生活。这一生是不可能去体验每一种生活的,能有幸从别人笔端看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奇妙体验。

寒冷

我去过的最冷的地方是哈尔滨,冻得双脚麻木,没有任何想要说话的欲望,外出眉毛睫毛全结霜,露在外面的脸冻得没有了感觉,照相机用不到两分钟便会被冻得关机。而这寒冷比起冬窝子怕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冬窝子冷的时候能到零下四五十度,李娟为了去冬窝子准备了行头,下身从里到外依次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只这阵势便可想见那儿天气得有多寒冷,和严寒做斗争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儿。

资源的匮乏

处于沙漠地带的冬窝子本身便没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在那儿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于是采雪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想象中雪水应该是纯净自然的,然而由于天旱,雪下得不多,他们采到的雪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其中还有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沙漠中也只有这样的水可喝。另外食物也是极匮乏的,沙漠地带无作物生长,可食用的一类是用面粉做成的包尔沙克等食物,还有就是牧民自己养的羊肉,缺乏蔬菜可供食用,所以有很多哈萨克族孩子维生素缺乏,身体营养不均衡。想来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地理环境优越很多,大自然的馈赠也更丰富,我们所享受的其实已然很多,只是有时我们的欲望也更多。时时提醒自己多看看自己已拥有的,会不会生活得更纯粹些?

与自己相处

一望无际的空旷,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沙丘,永无止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会突然生出很绝望的想法呢?因为一切似乎都是看不到头的,往外走,几百米几千米后仍无任何变化,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样子,而身边也只有住在一起的几个人,除了一台勉强可看的电视,也没有别的可供消遣的东西了,这样的生活会不会过得突然疯掉?可同时这样的生活却也是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时候,这时可以真正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听听内心的想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总是急匆匆的向前,我们停不下脚步,也根本没有办法静下来,也许看看这空旷的世界,也提醒自己给自己内心留个空旷地带,与自己相处。

生命的顽强

生活在冬窝子里的有伟大的人类,同时还有牛羊马猫狗等动物,冬窝子天气严寒,资源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然而即使是在这种糟糕状况下,生命依然顽强生存着。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然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我们是具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的,面对生活给的磨难,要更强大的去拼搏,发挥自己的潜力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在挑战中被磨练得越发坚毅。

这些感触只是最先蹦出脑海的几个词,想说的也不止这几个词,但真心非常推荐这本书。你也可以把它当作纪实作品来看,因为它写的是最真实的生活;你可以把它当一个故事来看,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故事;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消遣读物来看,因为它本身非常有趣。愿爱生活的你们看完这本书更爱生活。

《冬牧场》读后感 篇4

“我说:‘家里不是有狗了吗?’他说。‘谁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给梅花猫吃肉时,嫂子反对:‘豁切!’嫂子给猫吃肉时,加玛反对:‘行啦行啦!’加玛给猫吃肉时,我反对:‘它已经吃了不少了!’我给猫吃肉时,居麻反对:‘它吃得比你还多!’总之一家人就这样互相宠溺着它。”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七岁时,我在一个电话亭旁看到一个大哥哥,他背着一个书包,你做梦也不会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猫,不是一只猫,也不是普通的猫,而是两只全身金黄,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奶猫!

怎么才能说出《冬牧场》的有趣之处呢?如果说《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与一座山的水彩画;《红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与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场》则是一个人与一群马、一群牛、一群骆驼的合影。

在李娟笔下,如此凛冽的环境都能有着如此快乐的气氛。

也许,你不曾在一个夜晚,一粒牛粪掉进了你张着的嘴里;也许,你不曾为了打一个电话,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许,你不曾因为冬天里的牛奶,而只给小牛喝了几口奶?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远离快乐的人。

如果,你曾经为了捉一只小鸟,而扮成一颗假树吸引鸟儿,却招来了许多蜜蜂;如果,你曾经为了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吃蛋糕,却把脸上、手上涂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经捉了一条鱼儿,却被它的鱼尾巴扇了好几个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依旧在我的心中,告诉我没有风雨地吹打就不会存活。

“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