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分析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实验分析报告(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分析报告 篇1
为适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的要求,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现对我单位本年度资产占有、使用、变动以及管理情况等分析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实验中学截止20xx年12月31日编制人数128人,年末在职117人,离休0人,退休42人,属二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初中阶段义务教育。
截止20xx年12月31日,本单位资产总额55428.08元,固定资产总额200807.5元。所有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无资金挂账等现象。
二、资产情况分析
1、资产盘点无资金挂账情况,预算收支平衡,无债务。
2、单位固定资产共计200807.5元,全部在使用状态,做到了合理配置资产、合理使用资产、合理处置资产,资产全部登记,建立台账,并有专人管理。
3、本单位无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及国有资产处置收入。
4、本单位对资产管理比较完善,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良好。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我们的资产管理工作,由于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周密,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去年的资产清查工作,我们全面摸清了家底,对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情况、资产情况等得到了全面清理和核查,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夯实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真实、完整地掌握了本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为提升财务效能、全面服务单位业务工作提供了保证。
但是,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收入、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随意购置、任意处置、不讲效益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财务管理缺少专业人员,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准确性、严肃性、高效性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发现,为我们以后在加强资产管理工作中找到了着力点。
四、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特别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平时对国有资产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2、对固定资产没有做到定期检查,对新增资产没有做到及时入账,处置的资产没有及时减少。
(三)改进措施
1、完善制度。结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办法,制定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案。
2、明确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同实物使用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统一要求、分级管理、各尽所能,各负其职的管理职责。
3、加强管理。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规范程序,健全账、卡、物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实验分析报告 篇2
一、方法原理
样品经王水分解后,在FeCl3存在条件下,使得猛以二氧化锰形式沉淀,用NH3·H2O、(NH4)2SO4、(NH4)2S2O8沉淀分离铁、铝、铅等元素,在pH=5.4~
5.9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条件下以Na2S2O3、 KF掩蔽Cu、,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进行EDTA络合滴定。反应式如下:H2Y2-+Zn2+Zn2-+2H+铜、镍、钴、镉对测定有影响,但铜可用Na2S2O3掩蔽。本法适用于含1%以上锌矿样的分析。
二、试剂
1、5%FeCl3溶液。
2、0.2%二甲酚橙水溶液。
3、HAc-NaAc缓冲溶液:200g NaAc溶于1000mL水中,加冰醋酸10mL,混匀。
4、NH3·H2O-(NH4)2SO4-NH4Cl洗液:20g(NH4)2SO4溶于1000mL热水中,加20g NH4Cl、20mL NH3·H2O。
5、EDTA标准溶液(CEDTA=0.015mol/L):称取5.7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于250ml烧杯中,加水加热溶解,冷却后定容至1000ml。
6、锌标准溶液:称取1.000g金属锌(99.99%)于250ml烧杯中,加20ml盐酸(1+1),加热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7、EDTA溶液的标定:移取20.00ml锌标准溶液于250ml三角瓶中,加1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氨水中和至溶液由红变为黄色,用少许水冲洗瓶壁,加20mlNaAc-HAc缓冲溶液,加1滴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EDTA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至亮黄色即为终点,做空白试验。CEDTA=CZnVZn/VEDTA。
三、分析手续
称样0.2g于150mL烧杯中,以少量水润湿,加入15mL HCl,低温加热分解5-6min,逐去H2S,再加入5mL HNO3,继续加热分解,蒸至小体积后,加入1mL FeCl3溶液,继续蒸发至湿盐状,取下,加入5g(NH4)2SO4(使Pb沉淀)、1g(NH4)Fe、Mn、Al)、1g NH4Cl,拌成砂粒状。加20mL NH3·H2O2S2O(沉淀分离8搅匀,在电热板上煮沸3min,取下用少量水吹洗杯壁,补加5mL NH3·H2O,趁热用定性滤纸过滤,用热的NH3·H2O-(NH4)2SO4-NH4Cl洗液洗涤烧杯和沉淀各7~8次,滤液用锥形瓶承接,将锥形瓶中的滤液置于电热板上加热煮沸约10min,以赶去大部分的NH3(但勿使氢氧化锌白色沉淀析出),取下冷却至室温。加1滴对硝基苯酚指示剂,用1+1 HCl调节溶液由黄色至无色,加HAc-NaAc缓冲溶液15mL,分别加入Na2S2O3、KF各0.2g,摇动使其溶解,滴加2~3滴EDTA(计算滴加体积,主要消除残留Fe的影响),加入2~3滴二甲酚橙指示剂,用EDTA标液滴定至亮黄色为终点。WZn%=(65.38×CV×100)/(m1000)。
四、注意事项
1、含Cu高的样品先加Na2S2O3掩蔽Cu,使其颜色褪去;
2、含C高的样品称0.5g样于瓷坩埚中,于700℃马弗炉中烧3h(坩埚经王水处理后再烘干),取出,冷却后将样品用毛刷扫入150mL烧杯中,用王水冲洗坩埚,此后步骤同上;
3、加HNO3分解后,加入5mL 1+1 H2SO4蒸至湿盐状,若含C高时可在蒸至冒白烟时取下,放冷,加入1~2mL HClO4,继续蒸至湿盐状,后同。
4、二甲酚橙须在半个月左右更换一次。
5、本方法是使锌呈锌氨络合离子同干扰元素分离,如氨的含量不足,锌不能完全形成锌氨络合离子而使测定结果偏低。
6、当试样中铅的含量大于40%时,应在用氨水中和大量酸后加入20ml饱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再加入过量氨水。
滇管-9:7.80~8.20滇管-10:18.80~19.20空白值以0.00mL计。
铁、铜、锰、镁、锌的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化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对不同物质中各种微量及常量元素含量的分析,其特点是:精确定量生物样品中的许多种微量元素,包括组织中存在的元素。易操作,对所测定的元素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且常用于单元素分析。因此,原子吸收是目前用来分析微量元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原理
每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而吸收的能量值与该光路中该元素的原子数目成正比。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这些原子,测量该波长的光被吸收的量,与标准溶液制成的校正曲线对比,求出被测元素的含量。
2.适用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GB12396-90,铜:GB/T5009.13-96,锰:GB12396-90,镁:GB12396-90,锌:GB/T5009.14-96。
以上方法适用于所有食品及保健品中元素含量的测定,其元素含量在1mg/kg浓度以上。
3.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分光光度计。
4.试剂
(1)硝酸(G.R),高氯酸(G.R),盐酸(G.R)。
(2)混合酸消化液:硝酸+高氯酸按4+1混合。
(3)0.5mol/L HNO3溶液:取33mL硝酸,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
(4)0.12mol/L HCl。
(5)去离子水:80(kΩ)以上。
(6)标准质控物:猪肝粉(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提供),质控物需室温干燥保存。
(7)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提供标准贮备液:铁标准溶液、铜标准溶液、锰标准溶液、锌标准溶液、镁标准溶液,以上标准溶液浓度均为1000μg/mL。
(8)标准中间液的配制:精确吸取上述标准贮备溶液各10mL(镁5mL),分别移入100mL容量瓶中,然后用稀释用溶液定容至100Ml[注意:铁、铜、锰、镁用0.5mol/L硝酸溶液稀释定容,锌用0.12mol/L盐酸稀释定容]。以上各溶液须放在聚乙烯瓶内,4℃冰箱保存。 5.操作步骤
(1)样品消化:实验操作需在无元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准确称取样品干样0.3~0.7g,湿样1.0g左右,饮料等其他液体样品1.0~2.0g,然后将其放入50mL消化管中,加混合酸15mL[注意:油样或含糖量高的食品可多加些酸],过夜。次日,将消化管放入消化炉中,消化开始时可将温度调低(约130℃左右),然后逐步将温度调高(最终调至240℃左右)进行消化,一直消化到样品冒白烟,液体变成无色或黄绿色为止。若样品未消化好可再加几毫升混酸,直到消化完全。消化完后,待凉,加5mL去离子水,继续加热,直到消化管中的液体约剩2mL左右,取下,放凉,然后转移至10mL试管中,再用去离子水冲洗消化管2~3次,并最终定容至10mL,此为试样溶液。样品进行消化时,应同时做样品空白消化。
(2)测定:将标准贮备液分别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标准工作液,以供上机使用(表6-3)。
表6-3不同浓度系列标准工作液的配制实验条件及方法:测定铁、铜、锰、镁、锌元素的波长分别为248.3、324.8、279.5、285.2nm和213.9nm,仪器狭缝分别为0.2、0.5、0.2、0.5nm和1.0nm灯位置、灯电流等均按仪器使用说明调制至最佳状态,然后点火准备测定。首先,应以各标准系列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然后逐一测定空白及样品。
6.计算
根据仪器测定出的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式中X——样品中元素的含量,mg/100g;ρ——试样溶液中元素的浓度mg/L;ρ0——空白值;
V——样品定容体积,mL;
f——稀释倍数;
m——取样量,g(固体质量为g,液体为mL)。以上元素最低检出限分别为铁0.2μg/mL,锰0.1μg/mL,铜0.0016μg/mL,锌0.4μg/mL,镁0.05μg/mL。 7.注意事项
样品处理要防止污染,所用器皿均应使用塑料制品,使用的试管及器皿均应在使用前泡酸,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样品消化时,注意酸不要烧干,以免发生危险。
实验分析报告 篇3
一、试题及答题情况:
题目紧扣教材,重视“双基”,能较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检测学生的能力。对平时的教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科
从卷面分析和反馈看,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面窄量少,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阅读、理解、审题能力差,对较灵活的题目和课外阅读题目不能很好解答,得分率低,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全校各年级语文平均分达到及格以上。七年语文课内阅读较好,存在学生问题不清的问题,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八年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阅读低于肤浅的理解,知识缺乏积累,缺乏生活实践知识。书写能力不高,随意性较大,对学生交流借鉴指导力度不足。
(二)数学科
七年数学、八年数学平均分在80分以上,优秀率在40%以上。从卷面分析和反馈看,数学概念理解应用有待加强,理解题中数量关系能力较差,胡乱应用。七年学生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出现错误,代数问题运用不灵活。八年数学试题难度适中,试题灵活,个别学生缺乏规范性。部分观察题、操做题失分高,缺乏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须在今后教学中通过理解、比较、反复练习中获得提高。
(三)英语科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还需提升,特别是阅读理解题,七年英语单词掌握不好,多数学生因此不理解题意,大多数学生丢三落四,有的无法形成完整的句子和文章。
(四)物理科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比较扎实,物理作图不规范。实验探究能力需要加强。
(五)思想品德科
学生单选题得分率较高。七、八年级问题在辨析题第二题,简答一、二题。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好,缺乏应变能力,综合能力。七年答题缺乏规范性。学生结合实际的题能力欠佳。材料题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理解和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需要加强。
(六)历史与社会科
选择题学生得分率高。判断题出现的情况不太乐观。反映学生对某些概念掌握不清。八年级填图题,答题不理想,应得分的题,学生没答。选择题80%的学生答得不错。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一些活题学生分析能力还不够。七年读图题反映的问题较大,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七)自然地理科
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注重基础知识的加强,学生对这学科还够重视。读图能力较差。
(八)生物科
简答题和连线题得分率较高,识图题的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也较好,错字现象普遍,造成丢分。选择题的丢分集中在对某些知识不清晰,没有记忆牢固。
二、考试后的反思:
(一)、学校管理方面:
(1)、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确实落实教育质量责任。杜绝人为因素造成质量下降。
(2)、深化课改,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快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学校领导、教务人员加强对课堂教学情况的了解、指导,让课堂成为课改的主渠道,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杜绝费时低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3)、全面落实市岗位大练兵活动方案。向管理要质量,定期或随机检查教师的常规工作,杜绝无教案上课,无故拖延作业、试卷的批改反馈,让每节课、每次作业成为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台阶。
(4)、发挥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个人方面
(1)、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班生实际、教学实际,准确把握目的、重难点,深入钻研教材,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做到教学堂堂清,克服惰性和随意性。作业设置要符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多种题形结合出现,及时批改反馈矫正、面批辅导与集中讲评相结合。
(2)、在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让学习成为人生的一件乐事,让激励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让提高学业成绩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决定课堂的教学效益,也最大限度地决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请进来、走出去”,在比较交流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借岗位大练兵的东风前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保护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养成适宜高效的学习习惯。在全校推行五步学习法;
(5)、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生活,阅读、调查、课外活动、综实活动、文体竞赛,提高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增进亲校近师的情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开展。
总之,我们学校全体教师通过期中考试端正意识,查清不足,明确责任,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实验分析报告 篇4
实验名称: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上课类型:
平台课/专业课
日期:
__________
一、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包含要进行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用到的算法及其原理的简单介绍。
1.1实验
1.2实验
1.3实验
二、实验设计
若实验内容皆为指定内容,则此部分则可省略;若实验内容包括自主设计模型等内容,则需要在此部分写明设计思路、流程,并画出模型图并使用相应的文字进行描述。
三、实验环境及实验数据集
简单介绍实验环境和涉及的数据集
四、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在编写代码时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可附代码片段进行说明;还应该包括在训练模型时进行的一些步骤、参数设置等内容。
4.1实验
4.2实验
4.3实验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包括程序运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尽量用图表展示实验结果,并且通过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
5.1结果
5.2结果
5.3结果
六、实验心得体会
这部分主要包含自己做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通过做实验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以及不足等等。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主要包含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参考资料或者借鉴别人的材料等,如果没有可以不写。
八、附录
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如无可略。
实验报告编写要求
1.正文要求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5倍;
2.英文要求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三部分需要针对当次实验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填写(模版以实验一为例),实验设计中如有必要也可以分开填写;
4.实验报告配图的每幅图应有编号和标题,编号和标题应位于图下方处,居中,中文用五号宋体;
5.表格应为三线表,每个表格应有编号和标题,编号和标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距正文段前0.5倍行距。表格中量与单位之间用“/”分隔,编号与标题中的中文用五号宋体;
6.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1、表2、公式(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