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

2025/05/16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西游记名著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 篇1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读过《西游记》后,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我们还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虽然我们没有孙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分辨真假善恶,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辩是非,才能撕破一切伪装的画皮。

读过《西游记》使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着成功。这就是我读《西游记》从中得到的启示吧!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 篇2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日不变的是那种真情流露和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西游记》时都会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又不服天上各个神仙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称为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舒坦,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向往自由的生活。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在这个剧本中,我始终一如既往的支持孙悟空这个角色,虽然这个只是一个角色,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少遇到这种现状几乎没有,但是孙悟空那不懈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因为他有一颗不服输,不认输,忠心耿耿的心将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 篇3

谈起《西游记》,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西游记》可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连续剧,都十分吸引人们的目光!还记得小的时候,我还不识字就把电视剧版的《西游记》看了个透。现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西游记》,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拿起这本书,一起重温童年时代吧!

再次阅读这本书,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原来我喜欢的人物是那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现在我喜欢的却是那位任劳任怨的沙悟净了。但我觉得无论是孙悟空还是沙悟净,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问过爸爸妈妈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爸爸妈妈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但其实我们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哟!但孙悟空可不是,他没有爸爸妈妈,他是从石头缝了跳出来的!我觉得孙悟空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一个永远都不会长大的孩子。他生性调皮,即使当了美猴王,不没能改变他的“野”性,他大闹天宫、偷取仙丹……最后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可是500年后,他又被放了出来,这次他的“野”性有所收敛,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径九九八十一难都一一化解,最终修得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你们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当中的那个最不起眼的小师弟吗?你可能不会在意他,因为他不善言语,而且武功不高,但他却是四个徒弟中最踏实的。以前,沙僧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可是失手打破了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吃人为业。最后被唐僧收为徒弟,从此他改邪归正,而且任劳任怨,一路上的行李都是他背,可是他毫无怨言。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之后,功德圆满,被封为金身罗汉。

孙悟空和沙悟净都是《西游记》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在他们俩身上,我可以学到许多:从孙悟空身上我学到了勇敢、果断、不为外界所诱惑和敢于反抗封建等品格;从沙悟净身上我学到了诚实、任劳任怨、知错就改等品质。

《西游记》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身上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唐僧的诚实善良、勤勉好学;猪八戒的憨厚淳朴、不畏妖魔……

除了人物,《西游记》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精彩的故事情节了,我最喜欢的就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了。它讲述了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故事: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先是变成了美貌的村姑,又变成了八旬老妇人,最后变成了白发老公公,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可敌不过机智勇敢、武功高超的孙悟空,最终丧命于金箍棒下。这个故事通过叙述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本领和勇于降妖除魔的精神,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读完《西游记》,我收到了深刻的启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往往要经历许多磨难,但只有坚持斗争,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 篇4

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写了整整一百回,其中干货也就是两个字:“取经”之间。孙悟空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转眼间就可以在东土大唐和雷音寺逛了个来回。就算是沙僧和八戒,虽然笨了点儿,本事差了点儿,可也能腾云驾雾,日行千里

,派他们去取经,也可以带着一部完整的经书“谈笑凯歌还”。可是最气人的就是非要唐僧步行前往不可,于是便展开了历时一十七载,受尽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记”,把事情弄得曲曲折折,到头来取回来的还是一部“残经”。

唐僧这人除了嘴皮子厉害,脾气倔以外,我觉得他也没啥特点,可是全书偏偏就展现了一位善良,正义的得道高僧。这位“得道高僧”一到,孙悟空等曾在神界风风光光的三个徒弟就要为他挑担子,牵马,警卫,化缘,而且还只是追随左右,靠着俩脚底板儿,一步一步地向那神圣的西方极乐世界走去。也不知道哪个放的谣言,说吃了唐僧的'肉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引来了妖魔鬼怪垂涎三尺,它们耍尽阴谋诡计,就只是想吃到唐僧肉。孙悟空等为保护唐僧那就倒霉了,那可真是经历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后,徒儿们受点伤倒也没什么,只要师傅心里明白就值。可是唐僧死脑筋一个,你打了真妖偏偏被他认为是你打死了人,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他念起紧箍咒,疼得你遍地打滚,还要把你踹回老家去。

我仔细想一想,这事也不能怪唐僧,他毕竟是个凡人,哪儿能一眼就识出人、妖,为此,我对孙悟空表示深切同情。可主要责任恐怕还在如来和观音身上——用人不当,或是故意用人不当,如此说来,难道他们想以增加艰难险阻和劫数来显现出事业的伟大?当然,他们这么做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第一,唐僧这人老实可靠,办事一本正经,不会招惹是非,而且绝对执行上司的命令,不会阳奉阴违;

第二,唐僧、如来的关系非同一般,唐僧的前世乃是如来座下二弟子,名曰金蝉子,就因为他不听说法,才被贬真灵转世到东土,说来也巧,金蝉子转世后还是干起了老本行——和尚,莫非这一切都是如来的设计?不过说来说去,唐僧毕竟是如来的老部下了,取经一旦成功。便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这种好处怎么能让唐僧的三个徒儿白白拾得?不过据我估计,唐僧可能和如来演了一出苦肉计,为得是与玉皇大帝抢人才!

第三,孙悟空是只刁钻的猴子,如来对其放心不下,怕他再大闹神界,于是既要利用他的本事保护唐僧,又要拿紧箍咒好好管束他,让唐僧负责这一切。当然就再好不过了。如此,悟空露了脸,唐僧也有功;唐僧有了功,如来也就识才有眼,教徒有方,指挥有利的名声,因此也就可以和这个“取经记”一样“流芳百世”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西游记》是不能没有唐僧的,没有了唐僧这个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了唐僧才有“戏”嘛!可是我真切的希望在生活的舞台上少点“唐僧戏”,也少点让唐僧唱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