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弟子规读后感

2025/06/1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离人们越来越近。“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的口号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弟子规》是教育青少年践行道德行为规范、从小讲文明的好书,里面包含着许多文明的好习惯,每句三字,每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句都是一个好的文明和要求,从中促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人们在生活之中讲美德,讲文明,知荣辱,懂礼貌。

“八荣八耻”是我国领导人胡爷爷提出的,全部共八句,每句都有一荣和一耻,由此让全国人民学荣弃耻,让中国的文明程度更上了一个台阶,让全国每个城市都讲文明,树新风,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弟子规》,教育我们从小事做起,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弟子规》中的内涵加以理解和认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是值得深思的。

因此,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文明素质,整个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强大。

讲文明,树新风,让我们做文明小使者,使祖国更美丽。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小时候,我总以为是因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她们对我言听计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读完《弟子规》之后,我才明白了父母之所以能听我的,不过是因为她们爱我,所以才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

曾经的我,每每一回到家里,就一幅霸王的架势,不仅不顾及父母的感受,还大呼大叫的说:“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我们小区组织了一个诵读经典的暑期读书会。昨天是读书会的第一节课,主要是围绕“百善孝为先”这个主题开展的。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句是: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有一次,李渊下令攻打一座城池。这可把李世民吓坏了,因为他知道攻打那座城池是必败无疑的,而且率军的父亲也会有被擒的危险。李世民连忙劝说父亲,可是李渊根本不听劝,还是执意要攻打那座城池。李世民只好跪在父亲的军帐前大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也整整跪了一天一夜。李渊非常生气,就拿皮鞭鞭打李世民。可李世民却对父亲说:“父亲,您打我没关系,可一定不要攻打那座城池呀……”最后,李渊终于被李世民的真诚所感动,没有攻打那座城池。

这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也是对《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很惭愧,跟李世民相比,真是差十万八千里!我以后一定向李世民学习,争取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人见人爱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