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天幕红尘》读后感

2025/06/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天幕红尘》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1

读过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后,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了所谓的天道,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来;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也决定了个人的人生高度,“怕担责”、“靠别人”只会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谓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的要宽广;所谓的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想就去做,坦率一点,既然选择,就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这就是人生。

讲理论谁都能讲一大堆,但做起来所谓的大道理都已抛诸脑后,该为生存烦恼还是该无聊,一样不缺、一样不少。在我读过《天幕红尘》之后,我似乎对于《遥远的救世主》中所阐述的理论有了一点落地的踏实感,其中对我本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总是勤于动心,懒于动脑”,这句话已赤裸裸的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我经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贪念,所有背离实际的想法都成为我焦虑、困惑不安的沉重负担,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脑”去想:我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条件?——开始实践并不断修正。

我之前总是幻想有个绝好的机会砸向我,或者有个大腿让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诀窍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别人、靠机会、靠狗屎运,唯独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势文化”人群里的一员,能通过此书看清我自己的本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规律,所谓的诀窍,不过是更能看清规律少走的弯道,没有多神,就是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初读此四字好像又点故弄玄虚之感,但读完此书,却觉得这四字却能时时提醒自己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属于烂大街的名词,可是你一操作,必然会把这四个字抛诸脑后,你只会无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无限缩小你愿意缩小的,坐等收益,无奈你却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仍一头雾水。因此,见路不走,更具备可操作性,能时时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条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经验,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与经验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说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为什么豆豆将《天幕红尘》作为本书的书名,书中虽然有感情线索,但是无论是方迪还是戴梦岩都不像《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灵相通、心心相惜的爱恋;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叶子农,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尘世间寻求一净土的人物,有种看破红尘或者说与尘世间的人们格格不入之感,为何还要“天幕红尘”呢?

《天幕红尘》一书中,让我很感兴趣的不是叶子农的感情主题,也不是奥布莱恩如多米诺骨牌般的设计,而是叶子农与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开饭店衰败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发展的谈话,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有拨开迷雾、理清脉络之效,而老九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们困惑之所在,与其说我在读书,不如说我在书中想要寻求解决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书前,当别人提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词,我会不屑一顾,上学时早被政治课摧残过无数遍的词,我甚至会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读完此书后,我只有自惭形秽,为自己的无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词义理解,果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也许能解开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2

上篇文章重点介绍了奥布莱恩费尽心思要修理叶子农,为了给他的主人乔治出口气,更为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人首先要讲礼貌,为了这个‘礼貌’,奥布莱恩找到了叶子农的名门,要自由。顺着这个思路,他设计了一系列的事件,将叶子农由‘场’外强行拉入场内,并且让他出名,让众生发挥人性的特点,这群众生的绵羊是群动的,是起哄的,是习惯性思维的“没那么简单吧”。为了这个‘礼貌’,叶子农最后送命。

这篇文章暂时不展开讲奥布莱恩的实施细节,我们来看看叶子农仅见过一面的‘知心人’,方迪,一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她是调研叶子农的人,也是叶子农纽约之行的翻译,并且通过跟老九聊天,认识到了叶子农的思想的价值,她把她自己定位成了叶子农的女人,更是叶子农的“知心人”。用一句王维的诗表达方迪的状态最为合适“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方迪的思维是可以跟上叶子农的思想的,她仅仅根据和老九的聊天,就写出了一篇理论尚佳的论文素材,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叶子农提出的。但是理论指导实践,是方迪悟出来的。

方迪根据叶子农和老九的聊天内容,写出了毕业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是牛人一个啊。在这篇论文框架中,有很多提炼的核心思想值得我们记录学习。

比如: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质量和价格,很简单。做生意,做市场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真正理解这句话本质的人可能真没几个。比如如何理解质量,这句话放到老九的面馆这个具体市场来看,就是如何保证面条既好吃又可量产,还可以不受厨师变动的影响。如何保证好吃呢,就是要把手擀面的所有手工流程变成数据,这样就能保证面条的品质不因人的流动,心情而受影响。如何量产手擀面呢?不是招聘更多的厨师,而是将手工擀面的流程数据输入到电脑控制的机器压面机中,这样就可以保证品质如一的量产手擀面。

如何理解价格呢?降低体力和技术门槛就是降低了成本,人员只是操作机器的工人,不用付出技术,更不用付出过多的体力劳作。这就保证了人员的低成本。面条质量的稳定和产量的无限可能,都是低价格,低成本的基础。

面馆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为汤和卤,汤卤原材料的选择必须具备普遍性和四季性,而不是讨巧市场小众群体的高端食材和稀有食材。这样才具备了可能做到无损复制的基本条件。

做好做大一家面馆,没有啥高深理论,没有高招,是根据条件的可能,同时创造条件,找到竞争优势的原理,老老实实遵循市场规律。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然这句话不完全对,很大的可能是没有完全真正明白道理背后的本质,而且过好这一生,不一定是明白道理就能过好的。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3

《天幕红尘》,这本书,读了两遍,里面精彩的对白,也反复研读。因为个人见解的水平和能力,较作者豆豆低好几个段位,套用《天道》里面丁元英的话,就是:每次看,都有扒井沿看世界的快乐,乐过之后,因体力不支,最后,仍是重新坐井观天。只能说,我每次于此书,都有所得,但是那种所得终究像借来的袈裟,穿在身上,并不代表真的有所悟。

这真是一种快乐的无奈。

每次读《天幕红尘》,想表达点什么。可是,觉得力不从心,挂一漏万。但是,如果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记下当下我的感悟,也是不错,得之于深,得之于浅,只在个人。所以,我以一种膜拜此书的心情,写下个人所感。

一、关于《天幕红尘》。此书是豆豆政治经济小说系列的第三部。第二部《遥远的救世主》,拍成《天道》之后,好评如潮,成了好多大咖每年必温习的一部电视剧。

在我看来,《天幕红尘》比《遥远的救世主》更精彩,更有深度,可能是因为作品的深度,会影响传播的热度,减少大众的欢迎度,所以,目前,还没有导演去拍成电视剧。当然,这种遗憾,倒可以成为一种期待,看看哪个导演、演员能够担纲,完成对这部小说的完美演绎。

二、小说所呈现的思辨,是精华所在。这是一部思辨色彩极浓的小说。无论是影视,还是小说,其中的对白,很难写,因为它直接反映着作品本身的主题深度和思想厚度。而《天幕红尘》中通过对话展现的思辨,不仅有可读性,还能让思维获得一种被启迪、被提升的快乐,这是最直接吸引我的部分。

比如,对意识形态的思考,对中国当下经历的成就与问题的思考,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的演变的思考,对民主含义的思考,对“实事求是”的内涵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等等,这一系列很深刻的问题,在主人公叶子农那里,他都已经得出了答案。这种思辨,令人折服。

叶子农,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曾专门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诞生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也曾入佛学院去寻求因果律的真谛,这些游学式的学习,与独立思考,最终让他形成了个人的思考体系。

这种体系一旦形成,就会达到如佛家所言:见相非相,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的东西所蒙蔽,会更多的是用思想触及本质的、根本的、规律的东西。当一个人,“见相非相”的时候,就会生发出离心,不再陷于当下的“场”中,就不会再以个人的好恶、利益来判断是非,也不会被“相”上呈现的东西来左右情绪、影响判断。

除了“见相非相”,小说中还聚焦一个思辨,就是关于“见路不走”。这四个字,从字面上,就有禅偈语的魅力,这也是小说中,将叶子农从一个隐于市的自由人,拉进名利场的一个关键词语。这四个字,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另一种表达和解读,不唯他人之路,不唯权威之路,不唯经验之路,这就是“见路不走”的内涵。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4

感觉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这本《天幕红尘》是前天收到的,很特别。

大红色的封面,黑色的字体,没有任何多余的介绍,在封面的右侧直直的竖着一排字:《遥远的救世主》之后最新政治小说。看过电视剧《天道》的人应该都知道,《天道》改编自《遥远的救世主》。

《天幕红尘》最特别之处不在于封面的简单、低调,这本书是我目前看过所有的书里,唯一没有序,没有目录的书。从第一章至最后一章第五十一章,一共385页,没有一副插图,没有浪费一页纸。

从苏联解体,石油大亨罗家明一夜之间破产自杀写起,始终是“政治”在主角的位置。而叶子农作为一个“西马”的信奉者,独处海外,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终于被海外右翼势力杀害。他的“见路不走”的如禅偈般的哲言,贯穿了全书,神秘莫测,成为人人在破解的一道难题。巨商、演艺明星、海外学子纷纷登场,场景在莫斯科、纽约、巴黎、匃牙利、中国之间穿梭般展开,全书带给人一种新鲜、浪漫、刺激的阅读冲击力。

开篇是一个叫罗家明的石油大亨自杀背景的介绍,章节最后也是罗家明开枪前最后看了一眼的横幅,他最后的意识里依然是那四个字:见路不走。

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就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写这四个字的叶子农是本书的主要人物。据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向罗家明的债务人介绍,在北京罗家明的办公室,来了个陌生人,说是有个项目希望家明给他五万元投资用一年,然后返还50万元,他拿出500块钱放在桌上,说我就买你五分钟的时间。家明说骗子我见多了,我就给你五分钟,我倒要看看你能出什么骗招。结果等人说完了,家明拿出2000块钱给他,说温州人向来都是赚别人的钱,你要能到温州赚来温州人的钱,我就给你投资,你要是骗子,你的学识也不是一般的骗子,这点小钱就当赏识你的学识了。过了半个月这人又来了,他拿着那钱真去温州做了笔生意,赚了8000块钱回来,所有的过程都有据可查,那不是作假能作出来的细节。罗家明二话没说甩给他五万。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想不到一年后这人还真就提个皮箱再次找上门来了,箱子里放着整整50万。家明问他挣了多少钱,他说挣了200多万。当时家明正筹备去美国发展,就说你别干了,跟我去纽约吧,那儿有大舞台。这人说他己经不干了,已经攒够了出国的钱,他要去柏林。俩人吃了一顿饭,推心置腹谈了一场,才知道这人去柏林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临走,家明说什么都不要那50万,说我不要你的钱,你要真想谢我,就送我一句比50万还值钱的话吧。这人想了想,说那我就送你四个字吧,见路不走。

这个人就是叶子农。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因为罗家明把这四个字奉为人生真言,所以将罗家明的破产与自杀与叶子农联系起来。于是林女士在罗家明的五个最大债权人同时在场的吋候,向众人说出了这个故事,意在通过五个债权人的影响力,集体去柏林要个说法,原本大家都以为是走个过场,没有想到柏林的叶子农竟然接盘了,为了帮助林女士归还一百多万美金的债务,他在见面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出了方案。为此,几位债权人都被他征服了,著名的演艺明星也由最初对他的不屑,转而直接上门表露芳心。仅有一面之缘的他的临时英文翻译方迪小姐,将对叶先生的爱慕埋在心里,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可以接近他的思想,在他不幸发生后,给他准备了墓地,尽管里面只有他的遗物。多么珍贵的情谊!

书中叶子农的观点以及关于叶子农的人生简历,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的曾经,也令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经的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意别人的言行,从别人的言行里给自己添堵,曾经的自己不明白自己的心,不看重自己的意,时时以别人的心别人的意为首要,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一份来自别人的真心。

现在好了,不再有别人了,我能坚持自我,享受独我,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遇见这本书,似乎就是上天在给我指明前方的路!

见路不走,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不复制别人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