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超级整理术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篇1
买了这本书后,在办公室利用午休时间看完,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作者所说的整理术分为三个层次,空间整理术,信息整理术,思维整理术。
空间整理术是整理术的初级阶段,这部分是最通俗易懂的,主要是讲生活、工作环境、个人物品、纸版资料、电子版资料的整理。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注意整理我的办公环境,不过他说的整理资料。摆放物品的临时区或者说暂时不好分类区的概念对我有很大帮助,采用这个办法后,有些材料和物品我就不急于分类,避免了混乱。我们每个人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坚持下去,都能做到空间整理术。
而信息整理术、思维整理术才是本书的精髓。我个人觉得信息整理术和思维整理术的出发点和作者本人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作者是艺术指导,从书中的案例我理解他的工作先是是企业的经营咨询工作,然后是远景规划,他必须搞清楚企业的经营现状、问题的来源等等,这些要求作者深入挖掘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交流,整理出思路。对于我这样懒于思考的人来说,作者说的方式方法还是很有用的。他说的把抽象思维转换成语言,再进行信息整理,指明了思维的一种方法。
作者讲的深入浅出,不过理性中伴随着很多感性的成分。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篇2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事和物,这本书讲的都是实际操作的方法,可以让你理清些思路,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将被动变主动,让工作和生活两不误。
比如我们都曾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做的事看似挺多,但月度复盘时,发现重要的事情做不了几件,许多时间花在琐碎的小事上了,这时,可能跟自己畏难心理有关系,也或者事先的思路或计划没整理好,导致事情的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审视一下自己,如给孩子打预防针,周一~周五防疫站是都有医生在岗的,就随意选周二去,但到了那里才知道当天没有所打预防针的疫苗,得改到周五打,周五一大早去排队,去打了才知道可以提前预约的。如果事先规划好,这样不但省了排队的时间,也避免出现那天过去打没有疫苗的情况。你看,即使是小事,事先规划一下,好多时间也就自然节省下来了。
来吧,再来统计一下日常的生活,如早上起来上班前,每天要家里收拾一下,再出来。如起床洗漱10分钟,整理房间5分钟,洗晒衣服15分钟,清洁餐具10分钟,一下子40分钟就过去了。时间统计被出来后,你就可以从提高效率着手了,看哪项时间花得有点多,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既不用担心上班迟到,又不会让自己一起床就手忙脚乱。
禅宗中有具这样的话,:“通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看到他做其他事情的方法。”如果你的办公桌上到处都是散放的文件和用具,那么在家里的东西想必也是放得很随性,常常使自己陷入混乱之中,而这种混乱,会耗费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翻找中。作为一名员工,公司本身也非常强调要做好现场的5S,那么办公室人员,对自己的办公桌是否整理得井井有条,其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习惯就直观地体现出来了。
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的学历,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一个简单方法。
从橱柜整理到文件归档,从办公室规划到办公桌整理,大同小异,只要遵循魔法公式里的三个步骤:清除、分类、组织,最后都会令人满意。
清除:清除不只是扔掉垃圾,这个环节是要你分清办公桌上哪些是垃圾,哪些是由用的,需要进行大的归类。对于非文件类的不需要的,坏了不能用的,不想要也不会再用的,统统扔掉。
分类:是整理的关键,它能让你头脑清晰,心中有数,等你分好类,你会发现突然有这么多支水笔,这么多块小橡皮,还有这么多小夹子,平日里不放到固定的位置,用的时候找不着,就领用或自己再买新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给文件分类也是类同,只是对象不一样,分类方法是一样的。
组织:是魔法公式中的最后一步,就是对已经分好类的东西进行合理安排,让其各回各家,使他们变得有序,有条理。如最常用的物品,你就放在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这个抽屉里,划分出办公用品和个人应急用品,保证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然后再规划其他的抽屉。
当然想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和规划凌乱的办公桌,只是一个起步,后面可以一步一步扩展到做一日的工作规划,一周的工作规划,一月的工作规划……,按优先顺序逐项完成。整理看似其很简单,但你不一定会马上实施,所以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要对自己有信心,整理马上行动起来!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在逛当当时发现的,有感于自己生活的各种凌乱,便买回来学习学习。作者目前在经营5个公司,一年还能读300本书,练习英语口语,每个月海外考察学习,让我既汗颜又向往。想起当初自订的一月读一本书,还时常完成不了,便如捧了圣经般,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如同许多类似的书一样,点睛之笔就只有一小块,便是生活要有条理。文件书籍资料都要有一定的放置规则,这样脑子里都不用时常想着要做什么事要拿什么东西,而只用记着TO DO LIST在哪里看,东西在哪里拿就好。我便是经常有这样的毛病,一些工作不能立刻完成,脑子里就得一遍一遍的提醒,免得忘记,有时大脑放空一会儿,突然急着回忆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工作,很疲惫。
电脑里的电子档案名称要统一,时间和关键字是方便查找文件的一个重要点。曾经我有想过添加时间和关键字来区分资料种类,但却因为分类太细而花大量时间在思考文件该分哪一类好,书中说的很对,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花很多时间在整理上,却是本末倒置了。分类不要太细,大致明白是哪类就好,将目前无法分类的文件资料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日后再慢慢琢磨。
要善于运用软件。OUTLOOK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任务管理软件,可以将TO DO和日程管理融于一体,一目了然。现在再也不用突然回忆是不是忘记什么工作,只要记得每天在OUTLOOK中记录TO DO,并定时打开查看,可以少浪费许多脑细胞。
其实最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欠缺的,就是定下的计划一定要完成。我是一个乐于制订计划的人,喜欢罗列出一堆的LIST,然后排满每天的日程表,会感觉很踏实。但真正执行起来,不是因为突发工作而打断,就是因为大脑不集中去发呆,再不然就是觉得今天好困/天气不好/心情不好/要放假了等诸多借口,把排好的日程放一边。如果实打实的把日程表上的任务都完成,估计我现在都已经博学多才,不用再为工作表现而发愁了。
书只能告诉人们道理,真正与实践相结合,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然觉得古人和伟人的简单话语间都蕴含着非凡的道理。世间行事本来就很简单,但越简单却越直接越困难,还是要按住浮躁,埋头向前走,便是明天。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篇4
前两天读了这本书,是抱着看看别人如何整理办公桌的心态去读的。
其实这本书是由整理而生的一种思考方式,同时如何将这种思维用到工作生活上。
因为作者是广告业出身,所以对于策划的思维,有很多实战的经验。我现在也做广告,所以读到作者以往的一些经验,也确实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困局面前,深有体会。
尤其是,作者在一开始的例子就讲到,不要想当然的去认为顾客一定会认为产品有吸引力,广告一定会有人看。其实,若把心态放到“没有人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没有人对我们的广告感兴趣”这个阶段,去思考整个策划,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实际很多。
而且,广告到底作用有多大,广告形式到底作用如何,媒体的作用能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所在的4A公司,或者说所有的4A界,能够认真的思考产品的很少——这包括产品的诉求,消费者的诉求,还有我如何让这两种诉求有联系。我们能够思考的东西,总是局限于很眼前如何做方案,如何做预算,如何花钱。而对于这个方案要指向何方,目标到底如何,这个很少去思考。
任何一个方案,从写下第一笔开始,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将客户的要求摆在上面,将消费者的想法体现出来,而不是想当然的有做了就一定能卖出去的想法。
挖掘客户的诉求,选择策划的角度,建立最终的目标,这应该就是比较明确的步骤。如果能够顺利的经过前面两步,走到最后一步,作者认为这个案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从实用的角度讲,作者的经验背景与抽象的知识相结合,最终成就的这本书,对于实战过的人们来说,应当很好理解;而对于未经过策划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可能多少有点抽象。但至少学习一下他如何整理办公桌和收拾房间怎么空手上班,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