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送别》读后感

2025/07/0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送别》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读后感 篇1

被弘一大师的境界和见识所折服…很不幸花了一个多月也只是将文字粗读过完一遍。

一是本书排版实在糟烂散乱,成人看了这排版都会懵,别说还标榜着中小学生必读[捂脸][捂脸]。第三章开始不管什么内容都不分章分类,直古隆冬全塞在一块了。其实李大师本身逻辑很清晰任何东西都能条理分明,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讲述得非常明白。

二是弘一大师的造诣太深,涉及甚广,除前一小部分是他的诗词,一头一尾有些别人纪念他写的文章,书中大部分都是他论述音乐绘画书法篆刻甚至广告,当然还有关于佛法的。实在是只能粗读一遍跟那些不知道的知识人名混个面熟。

很多书中提到的境界目前对我来说恐怕还仅是个高高在上存在着的道理,并不能静心做到。也许我的人生经历再长再丰富些才能够切身体会吧。

《送别》读后感 篇2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我二年级时学的一首古诗,我对这首诗的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通过诗歌的字句,引起我的万千遐思。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空中几朵蓬松的白云悠悠地飘在空中,翠绿和洁白相映成趣。一根根细长的嫩草偷偷探出头,在清新的空气中舒展着碧绿的叶片,散发着春的气息。一阵清风拂过,小草在风中笑弯了腰,发出“沙沙”的声音,甚是好听。每到春天,小草便会长出新芽,用自己的新装装饰这片广袤的大地,为天地带来勃勃生机。秋天到了,小草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无私地把自己全部的养分供给自己的下一代,然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枯黄、消逝。而它的孩子们则在漫长的冬季蛰伏起来,等春天一到便如它的前辈们一样用自己的身躯为天地带来点点绿意。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返的过程。火,烧不尽草原上大片大片的小草;风,吹不倒草原上拥有柔韧身躯的小草;雨,淋不坏草原上拥有极强生命力的小草,这些顽强的小家伙无所畏惧!无论它们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只要来年春天一到,春风一吹,它们又会冒出了嫩绿的新芽。野草带着它那浓郁的香气始终顽强地存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年,一年,又是一年……

绵延的草地上,羊群缓缓地移动着,就像是朵朵飘在草地上的白云。小羊跟在母羊的身边吃着嫩草,时不时地发出稚嫩的声音。母羊时而走几步,时而停下脚步等待小羊,等小羊跟上后便会亲昵地给小羊梳理毛发。另一边,一匹矫健的母马带着刚出生走路还有点蹒跚的小马在学习跑步。刚开始时,小马时常因为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四肢而跌倒,但小马在母马殷切地期盼下始终不曾放弃,跌倒了便马上又站起来。痛了、累了,小马便跑到母马的身边细细地叫唤几声,换来母马的安抚后便又马上重新开始练习。慢慢地,小马学会了如何控制四肢,已经能健步如飞地疾驰在草原上。草原上时刻都在发生着种种生命的奇迹!

草原的边缘,鸟儿在树上歌唱,牛群悠闲地来回踏步在嫩绿的芳草上,满足地发出了“哞哞”声。芬芳的野花和野草,被阳光照耀着,看上去有些慵懒。放眼望去,小草铺就的绿毯的尽头是饱经沧桑的古城。而在小草明艳的'颜色的衬托,古城褪去了陈腐,重新散发出了光彩,似乎又一次变回了它曾经的年轻模样。那股属于草原的芳香,也悄悄地蔓延到古城的每一处,为古城带来一份独特的味道。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不仅歌唱了草原上小草无畏的坚韧精神,也歌唱了小草给这片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送别》读后感 篇3

古今中外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篇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节课,老师在贯彻课标的同时,实践着经典诵读教学的先进理念——加强整合,提高效率,深入浅出。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老师以“送别”为单元主题,进行群诗阅读学习,既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活动增加了积累,又使其对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做一个简单的归类和总结,方便学生发现这类诗词的基本特点,是一个有效的主题单元整合。

首先,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别董大》这首诗。对《别董大》这首诗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内容理解,而是由一首诗拓展到一类诗品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较、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相送、《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拓展阅读中,再次引导感悟不同作者送别时不同的心境。 同时,以“明月”为例,拓展学习送别诗的“意象”,从而对这一“群诗”有了一种认识上的飞跃,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其次,老师重视主体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学会静心品读,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愫。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加强对诗作的理解,还让学生针对诗作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通常与古诗相关的写作训练中,我们会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诗歌的改写。而在在本节课“学用送别诗”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运用“送别诗”来创作毕业赠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把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深厚的友情在笔尖流淌,倾泻,这种主动加工方式的送别诗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充分挖掘出来送别诗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不仅学会朗朗上口的诗句,而且能够从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价值观方面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这些送别诗中感受人间真情。

无疑,老师在课前精心地整合,筛选经典诵读的学习资源,选取课标中推荐的送别诗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恰到好处地以“送别”为迁移主线,链接教材中同类古诗,形成了送别古诗的小汇聚。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带出诗,以诗复习诗,以诗拓展诗,增加了古诗阅读的数量,扩大了古诗学习的知识面,追求古诗教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解、诵读、积累,感受送别古诗词的丰富优美和古人崇尚友道、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诵读积累诗中的经典名句。这样学习的内容就涉及到课内和课外,但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涉及到的学习资源,存在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应有的知识建构中。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提炼是符合学情的,是有价值的。有效的整合和简单、质朴、实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使得这堂课上学生读到了很多诗,学得轻松愉快,课堂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效率很高。

《送别》读后感 篇4

今天才知道赫赫有名的李叔同和名扬天下的弘一法师是同一个人!

百度有云: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夏丏尊评:“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一首《送别》传唱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