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篇1
安徒生曾经说过:山和峡谷是一定会相逢的,就像有些人和有些人是一定会相逢的。我则认为:有些人和某些书是一定会相逢的,就像我和那部不朽之作——《三国演义》。
——题记
神机妙算——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演义》中的“智”绝。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他啊的评价颇高,我认为他是一个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人。刘备死后,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辅助后主,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平孟获、六出祁山,言其忠心耿耿绝不为过。马谡失街亭,司马懿率十五万兵马兵临城下,他用他智慧和勇气演绎出了著名的“空城记”、“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不正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吗?
雄才大略——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演义》中的“奸”绝。世人常以他为坏人的代表。而我却认为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奸”,他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成就他心中的梦想。世人认为他奸诈无比,恐怕也是因为他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太让人寒心了,而认为他奸。我并不反对这个评价,但是,我也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他的一种气质,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正是有了 这种勇气,魏国在乱世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三分天下,而是曹操统一了天下,使百姓远离战乱之苦,因而安居乐业。那么!世人还会如此恶劣地评价他吗?世人还会如此看待他吗?
义薄云天——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世人尊他为“武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可是我认为有点言过其实了,不错,关羽关羽很忠心,很重义气,打起仗来也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骄傲。《汉书·魏相传》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关羽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导致失去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客死异乡。当然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便是重义气,“千里单骑送嫂嫂”便足以表明他的重义气,关云长刮骨疗伤,其勇气与胆气不亚于荆柯啊!
《三国演义》写得很好看,特别是当中的大中型战役,都写得很壮观,读的.时候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最为壮观的要说赤壁大战了,这场战役大概是这本书写得最详细的一场战役了。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东吴的士兵,随军出发,看到曹船中都是大火,岸上火光冲天,杀喊声、鼓声,求救声在你耳中交错着……
罗贯中先生所撰写的《三国演义》不仅向我们再现了龙虎风云的三国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汉朝末期官场的险恶,朝廷的无能……
《三国演义》,一本让我难忘的书,一本动人心魄的书!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没有《红楼梦》的凄婉哀怨,也没有《西游记》的神奇缥缈,这是一首凡人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历史悲歌,《三国演义》读后感 陈迪。当我看到一个个早已从书中熟悉的人物活生生地在荧屏上出现,当我看到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残墙断壁,血流成河,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那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又岂是那些卿卿我我,光怪陆离所能比拟的。壮哉,《三国》!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篇3
一提到四大名著,我们都会把四部经典倒背如流的介绍,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要说是《三国演义》。中国的文学就是博大精深,就说《三国演义》,别说读一遍,就是连读两遍、三遍你也未必敢夸下海口说自己读的很通彻,对于里面的人物你了如指掌。因为在书中不光单单叙述几个简单的故事,当你真正走近书中的人物,临近书中的故事,你才会从中分析出其中的道理,你才算读懂。 说到《三国演义》很多人对其中的经典故事都会略知一二。如:桃园三结义、关羽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空城计、七擒孟获……其中的精彩真是数不胜数,如果真拿出一件两件故事还真不能代表三国的精髓。
就拿小小的蜀国灭亡来说吧!蜀国后主刘禅他昏庸无道、听信谗言、不分黑白、不重用贤臣,最终导致蜀国的灭亡。换个角度看这个事情,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的.昏庸无能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的统治不得民心,诸葛亮的策略不符合实际情况,我认为是更主要的因素。
诸葛亮作为一代智能的化身,为什么这个策略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是失算的,蜀国军队往往粮草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遭失败,因此蜀国疲惫不堪,民困军乏,这也是自食其果啊。
当诸葛亮死后,他那个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同他一个看法,不管客观条件是否成熟,不吸取先前战事的优劣,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的频繁的征战,扰乱了贫民们本事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严重损耗了国力,把疲惫的蜀国终究拖到了崩溃的境地。
历史也证明,要想统一全国,必须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力量作为基础。当时蜀国的经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不足以统一全国,东吴、曹魏的经济实力也是如此。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诸葛亮、孙权也不能做到,尽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也是劳而无功,得不偿失,而需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才是国富民强之根本。
我们大家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无论智谋、心计,所以就有刘备为请他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他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战事“空城计”,他巧妙的避开了一场杀戮,但是人无完人,并非一个聪明人一生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多思考,多用心在去做事,才是根本。否则急功近利做事,一定得不偿失。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雄才伟略的人物,如果试图干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告终。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所以我们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做到三思而后行。这样才将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篇4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谜语。一提到诸葛亮,他那胆识过人、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的形象便浮此刻人们的眼前:使用“空城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骗过了司马懿;乘着浓浓雾气“草船借箭”,骗过了曹操……他永远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
可当我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句“先帝知臣谨慎”时,不由激动地叫出了声:“诸葛亮谨慎?胡说!他都看错了人——马谡,派他守住街亭,结果马谡失守,落荒而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妈妈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先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带着疑惑翻开了第三十九回:刘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准备让自我的儿子继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明,他说:“你去问我的`军师诸葛亮吧!”刘琦就去问诸葛亮,诸葛亮听着不正面回答,还故意岔开话题。之后,刘琦告诉诸葛亮:“我有一本绝版好书,先生要不要看?”诸葛亮也是喜欢学问的人,就答应了,跟他到了楼上。等诸葛亮一上楼,刘琦立马抽掉梯子,转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诸葛亮见逃不了了,便说:“疏不间亲,我也没办法呀!”刘琦道:“如今仅有您能够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没人。”诸葛亮这才给他讲了历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刘琦就听懂了。看到这,我心中不由暗暗赞叹,诸葛亮是等没有人的情景下才跟刘琦讲的,并且不是直接说,只是借了些历史典故暗示刘琦。结果刘琦请兵外调,既掌握了兵权,又守了边疆,还和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之后的“赤壁之战”,刘琦外调的一万多人马给了刘备很大的力量支持。诸葛亮谨言慎行,是非冲突面前没有挺身而出,却能全身而退,还获益颇丰,这正是谨慎的好处啊!
我小时候就没能做到“谨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们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杆子上,脑门上鼓起了一个大包。晨晨妈妈一出现,我就抢着说:“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见阿姨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当着我们的面,晨晨被***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从此,晨晨很少和我说话,再也不跟我玩了。妈妈告诫我说,再真实的事,也要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对适宜的人、以适宜的方式表达,否则只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智慧的长子。”穿越不一样的时空,跨越不一样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致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