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2025/07/0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篇1

书中提出通过以下方法形成我们积极良好的心态:

1、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就是决定我们心理活动和左右我们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是积极的。

2、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享受这一切。

3、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与其欲望成比,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欲望越少的人,其幸福指数越高。

4、接受现实。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5、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幼儿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面临沉重的压力,这往往使得我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忧虑、屈、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幼儿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

6、适当地投身于体育运动。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利于心理健康。

7、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因为快乐,所以幸福。我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牺牲者,也不是繁琐工作的被消耗者,而是一个努力追求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快乐幸福的幼儿教师。

6、幼儿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自以为是按照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

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

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

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

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

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务必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

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状况和对幼儿的了解,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是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人际关联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

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省,他们有自我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篇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而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很多圣者也都早已把教师这一职业推向了崇高的阶梯,但纵观当今纷杂社会中的人民教师,或许是因为夹杂名利、金钱、权势、地位等太多的现实因素,他们在不断地追求这些时,却渐渐地淡忘了圣者们最初的教诲,于是,也相继缺失了其最基本的师德心。因此,谈师德,学师德,体会师德,一定会显得尤为重要了。

德高才望重,德浅而行薄,我们的教育始终都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而对于我们青年教师,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更要规范自己的师德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自始至终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而幼儿的自我认知力不足,其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效仿,因此,幼儿教师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就显得更重要,但一旦当幼儿的优良品德成为了一种习惯,那将对其终身发展起着无可掂量的作用。

在此,我想结合实际谈谈对本次师德学习的四点体会:

一、礼仪当先,言传身教。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礼服人。

对于幼儿教师,仪容仪表要有礼——自然和谐、秀外慧中,行为举止要有礼——自然规范、亲切优雅,交流言语要有礼——主动热情、文明礼貌 。教师规范的礼仪可以直接显现出其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前些天,看到一则题为《幼儿园老师要注意言行举止》的新闻,由于案例中的教师行为在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于是,不禁引发了我的深思。新闻中的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深信这样的对话在幼儿园是极其寻常的,而让幼儿出现攀比行为也不免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但绝不排除教师对幼儿的间接影响。比如,不成熟的幼儿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常言“今天谁带的玩具最多啊?”“今天xx小朋友的`衣服最漂亮!”等等,由于教师自以为的不经意的言语,却早已为孩子播下了攀比的种子……作为教师,其引导幼儿的言语应是积极的,应是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的,如“今天xx小朋友睡觉最棒了!”“你今天是我们班里最勤劳的小朋友!”等,这就是教师的言语交流要有礼。但这只是万千事例中的一个,类似的事例不计其数,这也更提醒我们在学习礼仪的同时更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礼仪行为,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二、严于审己,虚心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更何况在幼儿教师这样的大集体中,任何一位都有我值得学习的闪光点,智者则会虚心地汲取他人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养分,便使自己更强大。当你犯错时,优秀的领导定会严厉地指责你的错误,那是因为领导看重你,欣赏你。于是,聪明的人享受批评,赋予批评以美妙的音乐,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愚笨的人则善于打起他人过错的名号,却始终不知过错的根源其实就是自己。吴淡如的文章《其实你也有问题》中的小故事则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愚笨的太太指责她人的懒惰——衣服从来洗不干净,只有当朋友为她擦去了愚笨太太家多年未擦的玻璃窗户上的污渍后,才彻悟其实自己才是懒惰至极者。因此,当错误出现时,始终牢记——先从自己找原因。

三、勇于探索,忠于实践。

青年教师都有一颗蓬勃向上的心,总有使不完的激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倘若停滞不前,必会落后于时代的边缘,于是,不断学习就成了必定的法则。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注意旁收杂学,从而触类旁通,将探索的理论用于实践,从而使理论得到升华。有能力的教师总是能将幼儿的各种实际行为联系到理论层面,通过严谨地分析,恰当地道出其中的本质原因。但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蹴而成的,是自己在勇于探索,忠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所得,也是成为专家型人才的一项莫大的财富。就像《把重负变梯子》里的瘦弱无力的女子,在与三位强大的男士竞争过程中,而她却成为了唯一一个顺利过关的人,她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言,凭借的就是她长期在探索与实践中所得的智慧,在关键时刻闪耀光芒。

智慧的储备是一项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艰苦工程,乐于享受这项工程的人,定能厚积薄发。

四、享受快乐,苦中忆甜。

幼儿教师的工作繁琐,由于各种因素肩上所承担的身心压力又大,如若不能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长此以往,必将对这一职业产生倦怠心理,这就极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曾经这样问过一位有一年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请她谈谈她是如何理解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苦中作乐!”简短的一个词,瞬时让我顿悟,一个人如果懂得能从苦中找快乐,并享受快乐,那她的人生必是幸福的。于是,每当朋友问我,“你难道一点都不会烦孩子吗?”我的回答总是:“她们都很可爱啊!”试着摆正心态,当每一次忙于手头的工作时,我总会告诉自己——做这些都是更好地为孩子。快乐常常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快乐,那你就是快乐的,不在于看风景,而在于看风景的心情。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我自认为,我没有蜡烛和春蚕那样的伟大,只是因为我热爱这份职业,享受有孩子的温暖,所以,我会用心,仅此而已。

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篇3

通过阅读第一章,它告诉我们:想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首先从自身的心态、情绪调节、幸福观念等出发。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几个例子中,谈论到我们自己的幸福与不幸福,其实重要是我们态度及思维方式不一样,例如案例中“王阿婆的故事”说明了王阿婆每天想当下雨时,大女儿卖的遮阳伞和布鞋就没人买;当烈日当空时,小女儿卖的水鞋和雨衣就没人买;所以她每天都不快乐。假如王阿婆换一种思维方式,想着如果下雨小女儿的生意很好;烈日当空大女儿生意很好。那么她一定会很幸福、快乐。再如社会活动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宽心谣》,虽然我不信仰任何佛教,但是佛教中的一些文章文字却对我们良好的心态培养有很大帮助。在这一章里让我不单清晰的`认知了自己在幼教职业中的幸福快乐如何获得,还学到了很多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与人相处、与单位相处、与整个世界相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原则是非常有道理可行的。

幼儿教师的读书心得 篇4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务必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资料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就应把着眼点放在幼儿这天明白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就应着重思考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潜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好处。要求选取贴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料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透过调动幼儿用心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用心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构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读后感: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取一节活动时,选材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潜力。

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非常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非常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