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之前读过。我认为是婚姻关系、婚恋类图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书。
什么是亲密关系?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文化、性别比例、个人经历、个体差异(至少一方双性化,会更和谐稳定)、人格特质(神经质越弱越幸福)、自尊、人际互动——所以,找对象的重点:中性化+神经质特征弱
吸引(找对象):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临近的人,熟悉的人,长得好的人,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想象的人。
沟通:详见《非暴力沟通》
相互依赖(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社会交换结果=奖赏-代价;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结果-期望;对于亲密关系的依赖度=结果- 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需要5:1的奖赏:代价。
友谊:亲密和复制,彼此欣赏陪伴。欣赏、尊重、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忠诚与真诚、共同分享、彼此陪伴。
爱情:亲密+激情+承诺。创造新奇、享受激情、培养友谊。
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亲密关系的解体(分手):持续动力模型有问题;突发危机;幻想破灭。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保持忠诚;欣赏伴侣
最后,个人观点: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不一样。喜欢一个人是看多喜欢TA的优点,但是爱一个人是多包容TA的缺点。就好像我最喜欢吃土豆,但你不吃土豆,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不吃土豆。这不是因为自我牺牲,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比吃土豆更开心。同样,为伴侣保持忠诚,也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让人心动的人,而是我觉得这个亲密关系很重要,为任何心动让这段关系冒风险不值得。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
亲情、友谊、爱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们的相遇、结缘,是一件概率多么小的事情啊。每个人都像悬浮在茫茫尘世里的一颗尘埃,原本互不干扰,到底是花费多少运气,才有幸与那个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声。
有亲密关系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经营,它并非由始至终都是畅通无阻,毫无波折的。一段关系的结果不是变好就是变差,可我们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发展呀。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你幸福和快乐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岁越长,简单越不易,我们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变得十分无价值,哪怕是犯错时的一次低头认错,却不愿意。殊不知,这才是感情与个人发展的最大杀手。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要强需要释放在一些该一往无前的地方上。当你还在为守着那一份狭隘的自尊心而迟迟不敢向前迈一步时,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阔天空,因为究其根源,你最爱的还是自己。
认真的去与另一个灵魂好好沟通,不失为另一种乐趣,因为孤独感,所以能够一路两个人是一种幸运。彼此守候,彼此进步,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然后将成长的课题运用到余生的为人处世上,管他时过境迁,只要你达成目标,用心地珍惜着当下,最后的结局,都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并且更加幸运曾经拥有了吧。
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研读,借鉴苏珊和杰夫的幸福秘诀,体会他们走过来的坎坷艰辛,也许我们的怨天尤人,能少一点点。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4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