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女心理师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1
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侮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2
在最近的一断时间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态当然更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读了《女心理师》让我又重新找回从前能够调整自己的我,感谢毕淑敏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好书。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喜欢,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书,里面一定有我们学习或对我们有帮助的地方。除非你读书时的心态和目的不同。
本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曾经历过,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
我尤其喜欢书中沙茵说过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过就是事到临头自己糊涂罢了。我也不晓得言语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力量,想来当年老祖宗不辞辛苦地发明出来,一定是颇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个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头嘈杂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一遍不解气就两遍,两遍不解气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边有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听,苦主的心事就会解开大半。”
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说出了真理。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3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毕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学?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只记得从美丽的华师毕业时,我送给了同寝的巍、琳、娅每人一本毕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页上留下了我的赠言和墨迹。
说实话,这次读她的《女心理师》是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的。或许是缘于主人公贺顿可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师事业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体去交换。我仿佛看到了她背后不为人知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使然,那两个字叫做命运。
或许每个心理师其实都是命运的归宿者。如果没有一颗仁慈之心,没有一颗悲悯之心,如何去面对人世间的那么多的苦难的灵魂的伸张?我想心理不强大的人也是不适合做心理师的,因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选择逃避,她不敢直面人世的诸多苦难。
会有感觉这本书跟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风格十分迥异。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为和煦的春风,那么她的这部小说就是冬天里的惊雷和夏日里的暴雨,带着一种沉重的近乎没有一丝雕饰的残忍。
在序中作者表达了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那种情感之深切令人动容,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会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然而却会又有很多与现实的诸多矛盾和挣扎。
我希望在我喜爱的作家的心里会有更多的温柔的表达,而这些却都与心理医师的日常生活相背离。我想选择了这条道路应该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你理应如飞蛾扑火。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4
一直在看《女心理师》,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阅历不够,也可能自己还是没用沉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讲述的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下来的我比较喜欢的语句,写下来加深映像留作纪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飞翔。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负载高尚灵魂的躯体是痛苦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当你拥有着才知道脚踏实地。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的房间里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记忆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是相信奇迹。不必知道你的过去,这是我爱你的方式。
本书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