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篇1
沈复在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浮生六记》开篇时便用了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句,而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陈芸爱情的写照。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梦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她。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很好。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
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们本来就是有缘的。陈芸以白乐天为启蒙师,幼诵读《琵琶行》而识字,以李太白为知己,爱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复适字三白。
却不知白是空,万般柔情终成空。
他们是如此般配的两个人。沧浪亭爱莲居里谈诗论赋,细说相如。他爱他鬓边浓香扑鼻的茉莉花香,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陈芸在沈母大寿上听到《惨别》等剧时的不忍,沈复看在眼里;陈芸对王二姑折花的调笑沈复记在心上。启堂弟妇催妆缺珠花的时候,陈芸把自己的给了她,她不以这些在别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东西为贵,却偏偏珍惜些破书残画,悉心装订,竭力搜集,她爱的他也爱。她的好他全陪着。
相处久了连不爱的地方也变成了爱。后来她喜欢吃的卤味渐渐变成了他的习惯。自由随性的沈复也把“得罪”、“岂敢”当成了日常。当沈复问为什么一开始厌恶的东西最后却会喜欢上的时候,芸娘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喜欢上,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情到浓时,竟然相约来世,来世竟要当个男儿陪他游历天下。这样的爱情应该纯粹到何种地步?
洞庭盛会,陈芸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怂恿下女扮男装的出了门。携手而出,欢乐无限。
也曾托言归宁同去太湖。
陈芸说,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宽广的天地,看过了便不虚此生了。闺中女子终生没有见过的大有人在。她们与船家女素云在船上嬉笑作乐,唱歌欢笑,最后被友人妻误以为是沈复挟着两名妓子舟中作乐。陈芸解释的很妙,她说:“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结局总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没给沈复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复还不能给陈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债,竟至于被赶出家门。幸有友人收留,却终将疲于生计。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终成现实。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水晶,他们自己也像。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每个人都没办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文人们想要仕途的时候,仕途不顺;人们想要安居乐业的时候,流离失所;他们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时候,偏偏妻离子散。
未尝不希望沈复更强一些,更聪明一些。不用太聪明,不用太强,足以支持的起他们的爱情便足矣。然而那样或许太过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准这种情况出现。
尘世中的我们大都渴望着完美,完美的恋人,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人生。可惜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事情。当爱情来的时候去爱,当苦难来的时候去承受,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些意外等着你,既然无法预测,不如真诚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爱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篇2
《童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文时作者已46岁。
《浮生六记》前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为沈复所作,没有争议;尚缺《中山(指琉球)记历》《养生记道》二卷,一般认为“笔墨滞重”,视为伪作。
从现存的四记和后二记的标题可知全书主要有两大内容:
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由于作者受封建礼教浸染不深,书中与妻陈芸相亲相爱的感情溢于言表。陈芸会刺绣,因而“渐通吟咏”,与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妇随(如山水之游、书画之乐、用情伴趣等)。
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苏州,家住沧浪亭附近,在吴文化的熏陶下,不仅爱读书,好书画,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经营与鉴赏方面颇具造诣,常在旅游中,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评判名胜古迹,并将大自然的清新之气融入创作之中。总之,作者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关爱他人、体贴妻子,又能师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篇3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篇4
中国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实属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牵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绯闻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文騷们的牵强附会,直到把那些女子们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怀疑她们是否真有其人。
陈芸却与她们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历代女子中间存在着,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学或者当过中国的女皇帝,只因为她嫁给了沈复,比她活的长,在她死后写《浮生六记》来怀念她。《浮生六记》里所载的往事都是家常话,夫妻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沈复说陈芸刚嫁给他的时候不爱说话,沈复就逗她说话。陈芸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就对陈芸说:狗因为没有胃才吃粪,屎壳郎因为要变成蝉才团粪,你是狗呀还是蝉呀?要是换了一个女人听了老公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脸红吧,陈芸的可爱就在于她不但不脸红,还摆出一堆逻辑性极强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复也跟着吃起臭豆腐来。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死后也写了一堆的悼亡词,安如意更是把其中两句都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是道寻常》。我觉得不管初见还是道寻常都是因为曾经沧海过,他们在该恋爱的年纪时遇到了自己要爱的人,在佳人不再时写下了他人不曾经历过的句子。
还是要说到来世,沈复曾经对陈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该多好,我们一起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陈芸回道:这有什么难的,等我老了,虽然去不了五岳那么远的地方,近处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复:恐怕那时候你已经老的走不动了。
陈芸: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恐怕也是受了感动,跟着说胡话):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对方期许来世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复愿意下辈子为女子相从,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陈芸之于沈复不再像绿珠之于石崇,宠爱她因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厨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为她饭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边的这个女性,想让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来世。
家长们好像都不怎么待见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后有陆游与唐婉,这两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们都是孝子,虽然不舍但都听了父母们的话,休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沈复居然选择抛下自己的父母儿女,顶着个逆子的名声,半夜和陈芸一同逃走。陈芸带病,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沈复背着她,陈芸对自己稍大的女儿说: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带来福气的人,还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要同我一起颠沛流离;带我厚,是宁愿下辈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
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中都不能解释男人再娶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在婚礼上问新郎:你怎么没娶那个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虽然沈复曾经对劝她再娶的陈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断无再娶之理。可是他后来还是接受了一个发达了的朋友赠给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攮攮,又不知梦醒何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