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小说主人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毛姆用这位画家的生平轮廓(即由一个证券经纪人转行为画家,最后长眠于塔希提岛),创造出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让世人在现实常理中无法理解、厌恶鄙夷,却又在艺术精神世界里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兰德。
原本有着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抛弃与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抛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决然地只身去了巴黎,只为画画。在巴黎流浪期间,他桀骜不驯,为人刻薄,毁了救他性命、视他为天才的斯特罗伊夫的家庭,却毫无愧疚之心,而斯特罗伊夫,面对时常侮辱他的画作,抢走他的妻子布兰奇并导致她最后自杀而亡的斯特里克兰德,仍旧选择原谅,仍想着保护这个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兰德自始至终的冷漠和冷血,让常人简直无法理解,并且抑制不住地厌恶,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谩骂和指责,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嘲笑,一心只为着画画,并最终找到了适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岛.....
如果不读前言直接从正文读起的话,很多情节反转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让你不得不读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辞也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斗胆摘取其中几段,略微发表一些拙见。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迎着崎岖的岩石,迎着暗礁的海滩,如果我的生活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的话——无法预见的生活的变化和骚动。”安逸还是挑战,这常让我们难以抉择,有些人选择前者,有些人选择后者,还有人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们无法评价究竟哪种更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或是更有价值,因为万事万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时刻。也许唯有那条让自己内心充实且坚定的路,才是于自己而言正确的路,它无关安逸或是挑战。
“爱情是一种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爱情有一种软弱的专义,有一种保护的愿望,热衷于做善事,给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无私,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千方百计掩藏起来的自私。爱情有一种羞怯......爱情是引人入胜的;爱情要把施爱的人从自身剥离出来;最聪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爱情会停止;爱情很清楚自身是虚幻的,却赋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么东西都不是,却爱它胜过爱真实。爱情让一个人膨胀了很多,同时又让人缩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东西,一种工具,去追求某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爱情从来避免不了感情用事......”爱让人慈悲,让人柔软,它既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错觉,又给人一种卑微如尘的幻境,它用自己虚无缥缈的影子,吸引无数世人遁入其中,或给予或索取,试图寻求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具象,却又时刻被人性与世俗的枷锁束缚着,难得其真谛。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驾驭爱的人,才是懂爱的人,才是极富有智慧,极其通透的人。
“紧紧抓住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激情,是可以创造美的激情。那种激情不会让他平静。它催促他,逼迫他,让他满世界乱走。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个魔鬼是铁石心肠。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劲头太大,他们为了求得真理,最后反会把他们世界的根基动摇了。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种情况,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会对他怀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绘画的激情支配着,从第一次出走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颠沛流离,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难侵蚀他,他却从未停止,也从不在乎,却也因而更让人同情和敬佩。也许最后在塔希提的那几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终于被接纳被包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创作。他一直仰望着悬在头顶的月亮,可现实生活中这样极端地追求真理与美,拥有些许幸运的能有几人呢?
作者给本书取名《月亮与六便士》,更多的说法是”六便士“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着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本质却完全不同。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取这个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书名。
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现实世界里,终日仰望月亮向往崇高的人,和终日低头屈服于“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边仰望崇高的理想,一边拘泥于现实中的“六便士”,努力将两者平衡,让自己不过于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将这“六便士”积淀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阶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读了两遍《月亮和六便士》,对毛姆的这个并不算很长的名作所知还是甚少,姑且聊一聊自己肤浅的看法。
之所以读毛姆的这篇名作,是因为之前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名篇介绍,略微知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抱着借读小说了解一些绘画艺术的功利目的,开始了阅读这部以前并不太在意的小说。通读后,发现自己这个功利想法落空了,自己对绘画的了解,并没有增加些许。或许,这是对我如此功利的一个嘲讽。
从我所涉猎不多的文学作品来看,窃认为小说要不因为情节曲折离奇取胜,要不因其擅长刻画人物见长,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却如同一个中间派,既谈不上情节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较一些文学作品也无太多过人之处。但是,作为名篇,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对人性的剖析却是其极其出彩之处。
一般的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群居动物,对周围人的看法极为在意,哪怕外在的事物,其实对内心并没有最终的伤害,但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人就会屈从外部的影响,最终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成为浮萍,随波逐流。无论是在世俗眼光中看来,是平庸的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概莫能外。如果硬要说有区别,无外乎浮萍大小不同而已,最终也是流向同一个方向。这点,在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身上表现的非常鲜明。
当得知她丈夫弃她和孩子而去追求绘画的梦想时候,她要求作者不要告知外人她丈夫弃她而去的具体原因,对外只称是丈夫携情人私奔。这个原因,在外人看来很容易理解,她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外人知道她丈夫是为了追求绘画梦想而抛弃她,周围的人肯定难以理解,她肯定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
当斯特里克兰德死后名声显露,她又紧紧抓住自己是名画家遗孀的头衔,抓住世俗的功名。如此种种,在作者看来,极为讽刺。但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她的做法也格外正常。所谓求仁得仁,世俗人只要表面上的功成名就,且早已把它作为信条,深深地扎根在心底深处,丝毫不能动摇。或许,这不值得推崇,但也无不可。
《月亮和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的话,说了很多在现代社会看来对女性不敬的话,对女性做了很多在现在看来有失公允的判断,女性在看书过程中,心里难免有些膈应。但是,撇开本书成书的历史背景,某些说法,在现在看来,仍有普世意义。
女性,深窥其内心,真的感性多过于理性,对待爱情,较男人认真的多,也偏执的多。施略特夫太太对待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
当施略特夫请求她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她极力反对,就是她女性的潜意识已经意识到,只要她与斯特里克兰德朝夕相处后,肯定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她的贞洁和良心要求她对得起施略特夫。当施略特夫把斯特里克兰德接回后,她所担心的终于成为了事实。她对施略特夫的感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很不牢固的基础上,斯特里克兰德这个外力一介入,很快就冲毁了这个篱笆扎的并不深的感情小屋。
遗憾的是,斯特里克兰德本身都掌控不了的极端人性摧毁了她,女性对感情的偏执也摧毁了她,让她走上了不归路。其实细究起来,施略特夫太太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可能也不算爱情。然而,这肯定不是作者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我也不敢啰嗦太多。
即便施略特夫太太的结尾让人伤感,仍需说明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坚韧的动物,或许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这样被心中欲望牢牢掌控已忘却人情伦理的男人才能与之匹敌。当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马上自谋生计。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或许虚荣,或许有点市侩,但女性的坚韧却从未抛弃她。同样,施略特夫太太走上不归路是个悲剧,却也可以看作女性坚韧的表现,幻想破灭了,她可以付出生命,这份决绝,这份悲壮,不也是女性坚韧的一种表现吗?爱塔不也是如此吗,即便斯特里克兰德深染重疾,她不离不弃,坚决执行斯特里克兰德的遗愿,其忠贞也着实让人动容。
通篇看来,作者探究最多的还是艺术家的'人性。斯特里克兰德在抛妻弃子之前,对人际交往虽然不是很擅长,但是至少场面上稍微应付得过去。但是当他弃家出走后,他仿佛成为了一个天外来客,人情伦理对他不起一丝作用。他可以舍弃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抛妻弃子。他在得到施略特夫的帮助后,接受了施略特夫太太的弃夫跟随,完全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他的身上有太多矛盾,或许正如书中其他人所言,作为一个天才,他也背负了太多负担。
他的欲望控制了他,让他离经叛道,做出了很多在世俗看来绝不能接受的举动。他控制不了自己,他也在苦苦挣扎,细思之后,这也成为作者同情他的理由。但或许就是这诸多矛盾,是一个天才所必须背负的,上天在给予他一个东西的时候,必然要拿走另外一个东西。
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对待天才如此,对待我们平凡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天才虽然有不少为世人所不容,但世人应该宽宥他们,正因为他们的背负,才留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突破了我们普通人的天花板,某些方面,让我们的文明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感谢天才的背负和付出。
除了以上人性的剖析,对女性的解读,此书最着重的应该就是人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的灵魂拷问了。为了追求绘画的梦想,斯特里克兰德会在不惑之年,不顾世俗眼光,抛妻弃子,从头开始。亚伯拉罕放弃唾手可得的光明前程,成为一个检疫师,如此等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的诘问。或许借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3
占据各种推荐书单的榜首。每每被推荐都说是人生必读的经典。对于这样的经典书,自然是要拿来品读一番。看似小小的一本,却很是耐人品味。
单纯看名字《月亮与六便士》,我本以为这是类似于《小王子》之类的童话,然而,从开始读她的第一章,就明白为什么它,能够占据各大推荐书榜的榜首了。
区别于以往小说的人物叙述和塑造,作者在书中构建了另外一个作者。从他的角度,跟我们讲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传奇的一生。
斯特里克兰德,一个证券经纪人,与人合作,开创办自己的经纪公司。又拥有一位善于交际、温柔惠美的妻子操持家务,帮着他养育着两个懂事可爱的孩子。这样的场景,让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每天活在蜜罐里,周身洋溢着幸福感。其实,放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也会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男主斯特里克兰德却毫无征兆的一封信,毅然放弃了妻子,孩子,家庭,事业。
平日里懂事的妻子,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间难以接受。却瞒着孩子们找到了“作者”,希望能够帮她找回她曾经的那位丈夫,重新给孩子买一个美满的家庭。她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她以为丈夫可能是爱上了别的女人,她选择原谅他,渴望男主能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回归到家庭中来。
读到这里,你会看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放弃自己美满的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作者在书中,对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情感描述,至深动情,让你可怜一个女人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之后的悲恸和无助。也气愤男主,如何亲手断送了一个美好的家庭。
随着“作者”的一步步探究,发现了男主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是因为爱上了其他女人而放弃了贤惠的妻子,而是选择了一项他从未有从事,却坚称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仅仅是去夜校上,过几节绘画基础的课程,便声称自己爱上了绘画,并出走巴黎,说只有在那里他才可以进行自己的绘画,并成为一个画家。
“作者”将自己探究的始末,告诉了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他爱上了别的女人,我觉得我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是如果他是说。他是为了绘画事业而放弃了这个家庭。我觉得我也可以放弃他了。”一个美满家庭,到此就彻底的分崩离析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描述家庭伦理的小说。那你就错了,这只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前提铺垫而已。
“作者”怀着可以说是厌恶的心情在巴黎偶遇男主,也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了男主,一个不善言辞却又在灵魂深处激情澎湃的追寻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放弃家庭,不是因为他不想承担这份责任。而是他觉得,相比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他追寻的,女人,只是他泄欲的工具而已,他根本不会在意。那虽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靠打散工或者朋友的救济,勉强维持自己的日子,这些他都不以为然。
直到,几经辗转,他来到了塔希提岛,一个隔绝社会的海上小岛,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生来就属于的地方。人就是这样,你生在一个地方。就觉得自己属于另外一个地方。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着。忽然某一天你来到了一个地方,你莫名的倍感亲切,觉得这里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地方。
这座小岛,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富裕的事物,没有舒适的床,但是男主却恬然自适,每晚听着海水拍打河岸,感受海风拂面,放空自己,将灵魂放浪于浩瀚星空。然后,将他看透的人世间的丑恶和欲望,全部投影到他的画布上。创造出一幅幅,让后人惊叹的画作。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身患重病,最后更是失去了画家的眼睛。他都并不在意,因为他觉得相比与他所要追寻的,身体上的疼痛并不算什么。没有画布,他在自家的墙上画,看不见了,他就在心里画,因为在他心里,他已找到自己想追寻的那个月亮。
合上书,开始慢慢理解《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名字,我们现如今的很多人,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学生梦想成为学霸考上理想大学,商人梦想自己可以一夜暴富,画着梦想自己成为画家功成名就。
人之常情,功利的世界,谁不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名利双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为了我们的那几“便士”,去努力去奋斗。又有几个人,为了真谛,为了艺术,真真正正的追寻过一次,一天,一年,乃至一生。
通读本书,刚开始你可能还男主的荒诞无稽的行为不理解,你义愤填膺,更想去指责他的不对,但,随着“作者”的一次次探寻,慢慢的你开始理解一个一心追寻心中“月亮”的男人,一个想看透世间善恶美丑的灵魂,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更不会在意些什么。
最后,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在他的“故乡”,塔希提岛,一个让他留恋不舍的地方,一个让他灵魂的得到释放的净土,留下的每一幅画作,给予世人的都是惊叹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4
不间断的读完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犹未尽。
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生活殷实,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爱好文学与艺术,是个女文青,她喜欢与体面的人物交际,所以家中经常高朋满座,熙熙攘攘。在妻子亲友圈中,斯特里克兰德并不出众,作为证券经纪人,虽然他挣钱养家,但因为缺乏艺术感显得平淡无奇。不料,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正常的人,却在中年后迷恋上绘画,并且“像被魔鬼附了体”,弃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后来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后半生病魔缠身,穷困至极,死后名声大噪。
斯特里克兰德是被魔鬼付了体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们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我们熟知的爱恨、责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灾难,所以他轻巧的离开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孩子,没有一丝愧疚。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他贫病交加快死的时候,荷兰画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不仅挽救了他的性命,还腾出自己的画室给他作画。斯特里克兰德竟然和荷兰画家的妻子私通,并导致荷兰画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恶果,他本人也没产生愧疚之意,表现的极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穷困,饿的吃了这顿没下顿时,他也没有后悔当初离开舒适的家,从来没有想回到过去,他没有肉体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到生命的终结,在最后惨淡而终的时候仍然很平和。
因为他不合世俗逻辑,所以即便做了看来极度自私的事,我们仍然无法对他痛恨。他就是个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来就是通过他的手画出不一样的作品,为神灵发声。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脑子里装置了对绘画的痴迷和独到见解,至于人类社会的公序良俗在他离家出走时就一键删除了。
所以对这样一个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许这正是大师的境界。
但是,这本书让我更动容的是里面的各个配角。
首先是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帮助别人,尽管画技不高,长得肥肥圆圆一点也不帅,常常成为别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与贵族家的少爷有染,在临产之时被这家人一脚踢出门。在落难之时,施特略夫发现了她,并同她结婚。婚后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厌。然而,他的妻子却出轨斯特里克兰德!荷兰画家和妻子的爱情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妻子对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没有工作,无法谋生的年代,找到一个能提供稳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难得,更何况这个男人还爱她,对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过妻子最不堪的一面,两个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会爱上一无所有脾气差的斯特里克兰德,并最终饮鸩止渴。
还有一个犹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这个人是为了表达某种价值观。这个犹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年纪轻轻被选进医院的领导机构,前程似锦。然而,在一次度假时,犹太人递交了辞呈,带着行李去了亚历山大港。他形容当时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无限自由”。尽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联想起来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在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青山,放弃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薪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他说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中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的陌生感逼迫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潜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偏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觉得这是他们精神上的家园。
由于阿伯拉罕的辞职,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运儿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颇丰,加官封爵,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但是,究竟谁是成功者,也许难以下结论。叩问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吧。
最后,说一下这个书名,尽管在序言中,译者也解释了这个书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的说法。我们有太多牵挂与束缚,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洒脱与决绝,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梦想,在关心蔬菜与水果的时候,不忘畅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