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呼吸》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吸》读后感 篇1
“公司是一艘大船,员工都是船里的船员。个人想要获得发展,必须与公司(单位)保持步调一致。”当看到这句话时,首先让我想起了李强老师在其中一场培训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与公司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会认为自己累死累活的,还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回报,企业是资本家,自己是被剥削阶级,是剥削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企业付自己薪水,自己付出相应的劳动,是雇佣关系;当然,还有人也会认为,企业投入的是资金资本,自己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知识、经验与劳动,需要自己与公司同呼吸、共进退,是合作关系。
每个人对于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他所走的路。我们可以绘画出这样的画面,前两类人总是不断的抱怨、抱怨工作、抱怨公司、抱怨社会,所以这类人会不断的换工作。因为这类人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是《与公司同呼吸》这本书里面所说的对公不忠诚。只有与公司有着同呼吸、共命运;对公司—忠诚;对工作—敬业;对事业—责任;对团队—协作;对行为—主动;对做事—公道;对业绩—高效;对思维—创新;对命令—执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职业化的员工,成为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动力的员工,一个公司需要的员工,一个永远不会被辞退的员工。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何为忠诚?
书中通过九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何为忠诚?忠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和领导的员工,才有权利享受企业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忠诚是市场竞争中的基本道德原则,违背忠诚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遭受损失。无论对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人,忠诚都会使其受益。
同样我们不但要热爱我们的工作,做到敬业尽责,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领导的重视。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些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心的下属。敬业的员工,是老板最倚重的员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员工。同样责任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是人生最根本的义务,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接受,更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所必需的。
在深入读完《与公司同呼吸》这本后,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实用。书中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案例,从员工的素质标准、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为准则和竞争力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高素质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剖析,通俗而生动地阐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所需要的条件、标准和要求,是无数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成功员工奉行的最重要的职业行为准则。让人的思绪随着书中的故事不段的往前走,让我们在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或困惑时,有了可参考的行动方向。
对员工来讲,很多人一直都在不懈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平台,薪酬已不是他们考虑的唯一因素!为未来做准备、为成功打基础、要自信力、要成就感,发展、成长,已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与公司同呼吸”,更确切地说是“员工、公司休戚与共,是利益共同体”。与“执行”、“没有任何借口”的理念不同,作为主体的员工与老板(或管理者)、个体与组织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融合、成长、壮大。《与公司同呼吸》不仅提出了“员工、企业休戚与共”这一重要管理理念,阐述了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重要性,而且详细论述了员工实现与公司一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任何一名员工要想实现自我,获取成功,都必须“与公司同呼吸”,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优秀员工。只有这样才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不会被淘汰。
读《与公司同呼吸》,给我的第三个感觉就是它是一本写给员工读的书。然后,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固执的认为这又是一本给员工洗脑的教科书,但是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否定了自己当初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与公司同呼吸》关注的是员工、企业休戚与共和一同成长和理念,但它是一本写给员工读的书,它能够帮助员工走出职业观念的误区,在最短的时间变普通为优秀,变优秀为卓越,达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它也是公司发掘员工的潜能、培养高素质员工的经典培训读本。
这本书以人为本,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改革大潮,追寻发展脉络,用事例讲道理,生动和系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励志、人生方向几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家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莘莘学子进入职场的贴身宝典。他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的参考,也为市场竞争提供了基本道德原则,违背这些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遭受损失。坚持这些原则,无论对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人,都会使其受益。
《呼吸》读后感 篇2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呼吸》读后感 篇3
最不像科幻的科幻!与看上一本书是同样的感受:这怎么能建议上架科幻类呢?这明明应该在哲学类上架好吧!
9个小故事,看不懂程度逐步递增。最后那篇《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确定不是论文?平行世界不陌生,但交互影响的思辨过程,太绕了。就个人理解来说,感觉应是落点是否“人性本善”。无论多少的平行世界,善或者恶,就像命运是否有它的注定性。我觉得吧,有!
再说说《大寂静》,很短小精悍,内容思想有点像《三体》宇宙定律的对面。颇具人文色彩,还带有环保意味。无论是宇宙还是自然界,都是人类不了解的,但是只要是生命,都有共性的吧。
最好看的当然是《呼吸》,太文艺了,太有感觉了,那些文字。前半部分即是脑洞打开的角度,也是很机械的描述,纯工科的内容。但后面就怎么脱实向虚了(捂脸)。就这样没有防备的文艺了一把。
姜老师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从能延展未来,并同时上升至哲学的高度,还能保持事件的单纯。脑洞大开,其实也挺烧脑,主要是思辨性太强,而且get到点得想好一阵。所以,看起来引人入胜又好累。
《呼吸》读后感 篇4
终于借到了《为了自由的呼吸》这本书,如获珍宝。细细读来,收获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一盏指明灯。
《为了自由的呼吸》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2005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质一本书。该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高密四中档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出任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理性思考。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理念。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李希贵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楔子里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道出了教育真谛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俗话说:差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带来奉献,而好的老师会教给学生学会真理。
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在读到“看来还是老师错了,真是对不起你们了……”这句话时,我感动不已,对照起自己来,我差之甚远。在生活中,我总认为自己是老师,什么都是对的,错的是学生,即使有时候意识到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在学生面前认错,总觉得这样很丢面子。你错了,就应该像孩子真诚道歉,你认错了,孩子们也会谈陈自己曾经的错误,你认错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你认错了,孩子们的心情不再犹豫了,你认错了,孩子们心灵的天空阳光灿烂起来了。看来以后我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教育完全可以在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我想这种教育效果肯定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老师,您可不能说对不起,错误也是我当学生的。”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可以“自由呼吸”!
《呼吸》读后感 篇5
《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可以说事最不费脑了,甚至有些像在看一千零一夜,故事有些宿命论的感觉,不管是穿越到未来,还是能回到过去,其实人生本质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说觉得你命运的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三观,即你的选择(颇有存在主义的味道),还有一个点也非常有趣,还有当我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人生会走向哪里时,自己的当下的努力、当下的体验才会有趣,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如文中所说“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双面真相》这篇有些像黑镜中的一集,事实的真相和被情感过滤后的真相之间的差异,对过去有选择的记忆才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选择性遗忘、对过去经历的美化(或丑化),发生这件事是一回事,如何记忆这件事又是另外一件事,所以说一切还是源于个人的选择,这些都是记忆系统不可少的浪漫化的过程,或许当科技发展到我们能事无巨细的调用自己的记忆时,我们会怀念遗忘的能力;《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对于与人工智能正确相处的探讨,其实看的感受有些像自己养猫的感受,当另一个生命有足够的感性后,我们不能强制他做什么、我们不能带给他痛苦、不能让他限制他的自由、不能去掌控他的生命,就像我们不能去掌控一个孩子、掌控一个宠物,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明白自己抚养数码体的动机。要是我们的数码体能学会实用的技巧,那当然好极了;但假如他们学不会,我们也不应该觉得这是失败。也许贾克斯确实能挣钱,可他并非为挣钱而生的。他和那些德雷塔、那些除草机器人都不一样。不管他能解决多少谜题,能做多少工作,这都不是我把他养大的原因。”
但这样想想的话,人工智能有什么意义呢,培养一个人工智能和培养人的时间相差无几,虽然可以制作副本,但当他有足够的感性后,那些人类不愿做的苦活累活,他们也不愿意做,毕竟我们不能给一个有情感的东西带去痛苦,另外谈到是否应该赋予人工智能法人资格,也即赋予它更改自己程序的自由,如果人类可以有变成她想成为的样子,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有这种自由,所以说,个人来看,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为另一个生命付出无私的爱与极大的耐心,最好还是不要想要去拥有一个人工智能或赋予人工智能过多的情感,因为像养孩子、养宠物一样,有情感的人工智能不是拿来玩的、更不只是来给你干活的,如文中所述的照料人工智能的感想,不是和养宠物、养孩子是一样的体验吗?“如果我没有照料过你,我的生活会更简单,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首先,非常喜欢这个题目,焦虑可以说是自由选择带来的副作用,这一点就很值得探讨,故事主要是讲述能与平行世界的自己交流的故事,其中提到的一个点挺有意思的,虽说人比人气死人,当自己的和平行世界的自己的比较时那不更是气死,为什么同样的先天条件,生活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当然如《蝴蝶效应》一样,这一切差异都来自一些微小的选择;另外讲到当面临是否要做错事时的选择时,很多人会去平行世界看自己的选择,如果大部分人选择了做好事,那表明自己本质上还是个好人,现在做错事只是一时冲动,只有当大部分人选择了做错事,才说明自己的是个坏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选择是先于本质的,也即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你的选择很重要。你作的每个决定构成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要成为的那种人。如果你想成为总是把多找的钱还给收银员的人,你现在的行为决定你将来是否会成为那种人。每次你表现得慷慨大度,你都是在塑造一个下次更有可能慷慨大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