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人类简史》读后感

2025/07/2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1

大历史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涵盖各行各业、各种族各国家,横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地域,更难的是要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串联在一起,从中分析出可能的因果。

《人类简史》是关于人类整体的历史,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到现代化文明的高度发展,前后历经二三十万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内,人类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壮举,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发达。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宇宙史中不可磨灭的亮点。 而人类却并非必然出现的智能,倘若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突发的事件,没有无数代的辛勤贡献,如今占据地球的恐怕是另外的物种。

了解历史,尤其是去除细枝末节的主干,去除血肉的骨骼,才能更好的辨明方向,凝聚力量,使偶然成为必然,使人类更强大。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2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3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读完《人类简史》,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伊斯兰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 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 "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5

《人类简史》前一部分讲述的是,世界上的秩序是依托于想象所建立的。

农业革命后人类形成了大型的村落,再形成城镇,最后成为都市。在人类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农业革命之后短短的几千年便出现了城市,王国,帝国,在时间上不足以让人类发展出能够大规模合作的本能。所以,如何构建秩序建立大型群体之间分工与合作就成了首要的课题。

合作网络的建立是建立在虚构的故事和真正的相信者基础之上。书中讲到,许多我们现在以为合情合理的概念与事物都是依托想像建构的。

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公元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都是虚构的故事,人人生而平等与人权等概念,也只不过是虚构出来的,这几乎颠覆我以往的认知。但作者又从生物学和科学角度去论证了这一论点,只不过是由于多数人都正在相信这些虚构的故事是真实客观合理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觉然。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是先相信才看到,还是看到才相信?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当有人给你建议一个从未想过的目标,你相信吗?对于人生风险不可规避只能用合理的方法转移风险造成财务的的损失,你相信吗?对于足以改变世界新生事物诞生的初期,如阿里巴巴,你相信吗?

先相信才看到是智者,斗士会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如《汉谟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的创立者,看到才相信只能是更从者,永远瞻仰别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