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山居笔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1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其中,我最喜欢《天涯故事》和《十万进士》这两篇。
从《天涯故事》里,我终于知道了寻求已久的“鹿回头”,一解我长期的牵挂。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和那对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这种震撼力是无疑置否的。每当身临绝境,总会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丽与快感,以及顿悟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会有这么深刻的场景。
纵观海南,从战国到当今,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还有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是我们女性的骄傲。
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也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通过余先生的笔,经过大脑细胞的溶解、过滤的排列组合,于是一个以非历史学家的思绪和眼光,让我们最广大的读者读懂了海南,让我们寻找到了海南的灵魂所在。海南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闭上眼睛,一阵啪嗒因熟透而掉下来的椰子声敲打着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对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飘身过去摸摸这个,摇摇那个,完全沉浸在了这片惊喜之中。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在书页中,仿佛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浓浓南国的水果大拼盘,贪婪吮吸着。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2
在看《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开头时,我显的比较迷惑:余大文豪一篇文章的开头居然是买瓜!有不解的,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么关系?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时,所有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文章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这个古代被称为“宁古塔”的地方,在数百年期间无数犯人的地狱。这样的地方再怎么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来着,这是怎么回事?
刚读到“宁古塔”三个字的时候,说真的,我还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这是多么荒唐的想法啊。“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按照满族人的音韵来反应的,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说这里是全国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这,所有东西在一夜之间终结。什么财富啊,功名啊,荣誉啊,学识啊,甚至牵连到一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因此而坠入漆黑的,永无尽头的深渊里,因此这“宁古塔”被称为所有官员富翁的噩梦并不是毫无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这就算了,但这儿杀人的花样还更多,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在杀戮一个像他动刀的厨师时的情况,因为文中没有描写,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剐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虽然没有像余大文豪那样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我当晚是把吃的东西差点都吐了出来!总的来说,“宁古塔”真的是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和平。
《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写过这样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场考试后,没考上的秀才们纷纷抱怨,也没什么根据,就胡编乱造,说考官和考试的安徽青年方章铖“联宗”(远亲)。刚好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个官员听到了给皇帝齐奏了上去,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关学生都照顾到了:该处死的处死,做奴隶的做奴隶,连其它亲戚都不放过,可见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了。
可也许就是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浇灌了这片土地,才使得这片“地狱般”的土地生长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许这也就是文人们精神上的归宿,只有抛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变,更上一层楼!
文章最后提到的几句话让我有点不明白:
1、文明可能产生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不肯定迫害。
2、这些高贵者却是的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划分白来就属于“术”的范围而无关乎“道”……
第一句话在思索一晚上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明就是在野蛮中成长的,但当它成长到一定层度时,就不会支持野蛮。同理,我们大家都可以熬过逆境,并且提高自己的素质,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苦难,毕竟,如果苦难超越了你的承受范围,那后果不容相信。我们不害怕天灾人祸,但我们可以肯定天灾人祸吗?
至于第二句,抱歉一个七年级初中生的思想能力实在有限……请各位帮我解答一下吧!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3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份谦虚的心态以一个游者的身份,在游历清王朝所创造的壮观遗址来走近它,窥探它曾经耀眼的辉煌。这个王朝是个多难的王朝,不过幸得有几位不错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为欣赏的是康熙,欣赏他在表态是否继续修复长城时的那份觉悟: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但我也终究为清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叹惋……
一章过后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牵动,便决定与这本书做“朋友”。
以前读过一二本钱老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人对事的分析一针见血,总能以最简洁到位的语言直达中心。但《山居笔记》却更多地体现对人与人性的多层次剖析,渐渐为读者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感谢这个朋友让我看到了历黑暗的角落,在《苏东坡的突围》一章中作者为了展现中国世俗社会机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它、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它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他一共列举了五个对苏东坡进行毁谤的人和事。有两个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个不孝之人却也毁谤苏轼不学无术、文辞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职一个芝麻绿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蔑苏轼在游览安徽一座园林时作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是叫人不必热衷做官,他以这首诗缺乏上进心会影响取士的理由给皇上写信检举揭发苏轼,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贻笑大方。也许像他这样的小人物,若不是赶上朝野一股反苏热潮并插上一手,他也不会被后人所知道。还有一个诋毁苏轼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嫉妒苏轼徒以文笔博得圣上及百姓的赞誉,便常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一方面的伟大并不妨碍他在另一方面的龌蹉。作者选取的几个例子看似杂乱却隐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诋毁苏轼就罢了,连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连成就显赫的“伟人”也不例外,足见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黑暗与悲哀。在这种机制下连苏轼这等伟人都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厄运,那么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对待。
反思现在,这种机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为得到辉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关注,进而受到多方的质疑,最终逃脱不了厄运。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诺贝尔奖后不久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环视四周,也许我们自己也曾经听说或经历过失势如山倒,一个人失败后总会有不少身边的人对他施加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甚至对其落井下石。这种机制其实不是中国的专利,也许只是在中国的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不敢说这种机制来源于人的劣根性,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至少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种卑鄙的小人,妨碍世界创造伟大。
谢谢《山居笔记》这位朋友,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也会以史为鉴,不枉我与它的一场相识。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4
读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笔记》,只觉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千年风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过,感觉有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识丰富之余,与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进士们的挣扎,小人们的挣扎…千年画卷仿佛只有一个“灰”字了得——阴沉沉的让人难以透气,这就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繁荣,表面之下掩盖着怎样一副颓败倾轧的景象?人类文明进步了吗?怎么有时猛然发现周围的事有俨然历史重现?
不管是帝王是学者或是一个草民,无论地位高贵,地位低贱,他都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个人选择,有人为国家,有人为自己在历史的画页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成败功过自有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