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沟通的艺术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篇1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师生间要建立良好沟通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二是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三是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教师必须先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并进而用同样的思想去理解学生。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与学生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采用“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你向信息”。用“我向信息”让孩子明白,他给老师带来的困扰。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在处理问题时让孩子知道老师是一心一意为他考虑,并且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师生同理心,我们的沟通才会更有成效。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我们不要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往往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的耐心全无,激情消退,心灰意冷,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埋怨和厌烦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我们要有分寸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会不断进步和提高的。因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维持交往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
总之师生间的沟通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仔细的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认真分析、总结,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
沟通的艺术,教育方法,表达方式,后进生,个性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篇2
翻开此书,这段话吸引了我——她不仅仅喜欢课堂,喜欢孩子,更善于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乍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变化、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学校沟通的智慧艺术……她都用勤劳的笔记着、反思着,并确立课题后研究着。
这段话似乎激起了我对自己职业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从教十年有时,偶尔也会有一种倦怠感和疲惫感,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想自己能像本书作者王怀玉老师那样,用最初的那种热情和激情来对待每一天的工作,用空余时间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用教学中的经验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而去改进、去研究,最终不断完善自己。
书中提到教育的“三大支柱组成”让我很受启发:
①家庭教育(教育基础之基础):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需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优良的品德……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
②学校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教育场所和机构。
③社会教育:努力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监督家长和学校的`教学行为,并努力配合家长和学校拓展孩子的学习视野;明白“谁想为孩子谋福利,就必须随时随地先为父母谋福利,做实事,余下的事情只需顺其发展。
然而时常我们的认识都被单一的局限了。我们总是在强调,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要达到三者合一的效果。可是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教育的第二责任人推到最前锋,让它承担了很多职责之外的事情和责任。然而我们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他们的教育意识常处于空缺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把着力点定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第一教育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作为教育人(第二责任人)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相当重大。
面对当前的这种现状,我想唯一能做的就是沟通。通过家校之间的沟通来及时实现思想和情感传的递和反馈,然后相互理解、相互制约,达成教育共识。
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说:“学校要变得更好,我们就需要更多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长。参与教育的家长越多,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将变得更好。”
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家长参与教育,不与家长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双边关系,只想单打独斗完成教育任务,将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篇3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
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在职工书屋里拜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语言是带有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别人带去温暖,也可能带来伤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且也得关心别人,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与个人修养,知道该怎么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如何去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善于沟通,精于表达,有着不错的口碑与良好的人脉关系。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在试图展现自己,希望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所以体现了说话的重要性,语言表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许多时候,他们不需要和别人比拼技能、资历、学识,只要一开口,就占了先机,就赢在了起跑线。
在阅读《沟通与艺术》这本书后,深感欣喜,整本书里章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动之以情,容之以理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就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互交能力。用情商去思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总结了几点如下:
一、高情商的人生,从会说话开始
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够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从而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二、别输在说话上,表达要让人觉得舒服
身体是一张不会说谎的嘴。实验证明,一个人内外传递信息时,只有23%通过语言传递的,另外的77%是通过声调,语气这些来表达的。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是在人群中轻松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好感。
三、以幽默开头,到哪都是主场
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掘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幽默的生活态度。更能丰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使工作生活更具魅力,更能丰富艺术。
说话不只是一种“感觉”,还是门“技术”,正如书中所说:“想掌握技巧,就得先懂得方法,然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反复看、反复总结、反复练习不断的运用这些技巧,相信一定能保持独立之人格的同时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