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5/08/0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浏览、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景物、人物,感受雨中之美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想念与热爱

3、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雨中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理解写法和品味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虽然本文是自读课,但是这一课学生赏析起来还是有难度,我准备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感受雨中之美,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第二课时,赏析本文语言如话家常,淡而雅的特点,学习本文选取恰当的情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法,引导学生平时写作文,可以先根据自己的一个想法、一种情思来寻找相关的景、事、物,也可以先发现有趣的景、事、物,再开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学情分析:

散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和写人记事散文),学生对散文学习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赏析课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青花瓷》,课件展示青花瓷的歌词。

二、结合单元说明,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懂阅读提示,明确自读方向

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一)雨中景,欣赏美

1、课件出示阅读任务:

(1)昆明雨季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2)文中除了雨,还写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答案。

3、明确:

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课件展示仙人掌、牛肝菌、杨梅、木香花、缅桂花等图片。

4.教师示范分析仙人掌

作者笔下的仙人掌真是美,不信你看第一自然段中是这样写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了一朵金黄色的花”,仙人掌的美,美在颜色。

5、学生分析景物之美。(提示:形态、颜色、味道、生命力等方面)

6、所以,昆明的雨,丰盈着生命。因为昆明的雨的.滋润,一草一木都美得让人心动。

(二)雨中人,感悟美

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昆明雨的滋润下生活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美

2、汪老说:“写景,就是写人。”文中写了哪些人?那些事?

(1)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齐读第八段中写苗族女孩的相关文字,欣赏女孩的美)

肖像描写,写出了女孩的爱美

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孩的羞涩

明确:柔美

昆明的女孩在昆明的雨的滋润下如春日的和风细雨般温柔

(2)房东母女(快速浏览第九自然段,概括事件)

写了“摘花—卖花—惜花—送花”

明确:热情、善良、淳朴的人性美

这缅桂花,不仅开在了树上,更永远地开在了我的心中。

(3)同学德熙(朗读第十自然段,读出闲情)

与德熙游莲花池,途中遇雨,没有败兴而归,而是在小街里的小酒店小酌,一直坐到午后。

明确:闲情美

动乱岁月中的深厚友谊和闲情逸致,这种情味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昆明的雨,滋润着我的情怀。

3、小结雨中景,雨中人,再次明确昆明雨季的特点。

(三)雨中情,难忘美

时隔四十年,为什么汪老对过去的生活景象,包括所食之物,所见之人,所经之事,记忆如此深刻?

明确:有一种驻留内心深处的情感极其深刻而丰富,必诉诸笔墨而后快!这份情感就是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

五、分析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了昆明的一草一木、雨中的点滴细节、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东一笔,西一笔,写意畅快,是什么它们串联起来的?

明线:昆明的雨

暗线:对往事的怀念,对昆明的喜爱。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特点。

六、课堂小结

一幅画——一座城——一首诗——一段情

七、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分析了景物美、人情美,阅读提示里还提到了“滋味美,氛围美”,请同学们回家选择四美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处进行赏析,将理解和体会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旁边。

2、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生字和新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朗读要求:

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

(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

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

(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

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请5、6组同学读第三部分

(三)文章中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男生齐读8、9两个自然段。

(四)文章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为什么要这样写?

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样写的好处是形散神不散。

女生齐读第10自然段。

(五)文章最后这首诗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作者淡淡的乡愁。

(六)文章中两次出现“我想念昆明的雨”,如何理解?

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且时间长,因雨季时间长,所以雨季的.菌子、果子--杨梅、花--缅桂花等长的好。文章的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五、总结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本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炎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看起来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课后找汪曾褀的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体会汪曾祺文章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重点)

2、体会作者深厚的昆明情结,理解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远书归梦两悠悠,久客游子雨生情。作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借用一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吟唱出了久客游子普遍心声,凝聚着深厚的昆明情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看篇)

1、 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可是文章中对于雨的描写并不多,更多地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预设:

1)、景:仙人掌、各种菌、杨梅、木香花;事: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一起赏雨的友人。

2)、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2、文章贯穿全文感情线索的是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

过渡:

雨是昆明的精魂,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浓绿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枝叶是旺盛的,仙人掌是极为肥大的。美吃各种菌子,细听街头苗族小姑娘娇娇地吆喝卖黑红的大杨梅,轻嗅房东送来带着雨露的缅桂花,与友人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这些美丽的景、细小的事、普通的人都被融进《昆明的雨》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织成一个让汪曾祺先生一生怀想的梦。

三、聚焦第十段,品读悟情。(看段)

(一)指名朗读第十段,概括主要内容。

1、文段中写了哪些人、事、景?(与友人莲花池畔看陈圆圆石像、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

(二)圈点勾画作批注,品“平淡有味”的语言。(看词句) 作家王安忆评汪曾祺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在作者眼中昆明的一草一木均藏深意,生活中凡人小事皆含深情,雨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品读1、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括号里的句子是闲来之笔吗?平淡的语言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预设:补充1944年的中国社会背景(此时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国破家亡,亲人离散)。吴三桂和陈圆圆故事。(曾经“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今“受冷出家为尼,孤独暮投清池”。一代红妆豪华落尽,归于寂寞。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不是她魂归之所。)

二十多岁的汪曾祺与陈圆圆虽境遇不同,但心境相似,有着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平淡稳定生活的深深渴望,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流露在字里行间。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品读2、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结合具体词句,品读这段文字,从中你读到了哪些意蕴?

预设:几只鸡反插翅膀,单脚站立一动不动。一派宁静祥和的诗意生活。院中的木香花“绿叶”、“白花”鲜艳的色彩对比,“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半开的”、“饱涨的”、“湿透”,作者对木香花色、形、质、态等方面的描写彰显着生命的蓬勃生机和绚烂多姿。宁静的诗意生活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蓬勃的生命热情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

(三)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看意)

绵绵细雨,满满池水,街边小酒店,绿釉土磁杯,与友小酌,檐下小鸡默立,院中木香碧绿,白花半开,骨朵饱涨,构成了一幅简洁疏朗的水墨画。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讨论交流。

预设:悠悠国情、淡淡乡情、真挚友情、青春纯情、生活诗情、生命热情依次摇曳心中,定格成温暖的生命永恒。这是人生最丰富的情味: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对昆明生活的眷恋,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平静生活的想念。

那个午后与友人雨中小酌赏花的种种情味,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以诗温存(齐读):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拓展阅读《翠湖心影》、《故乡的食物》,品读欣赏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精彩片段阅读欣赏,谈感受,说体会。

1、“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湖中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叶子,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都有一尺多长,整天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翠湖心影》

预设:翠湖就是昆明的眼睛,翠湖之“翠”无物不呈现,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柳树、粉紫的蝶形花、悠然游动的红鱼共同营造了色彩斑斓、宁静祥和的氛围,流露着作者对翠湖,对昆明的喜爱。

2、“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预设:作者用朴实如唠家常的语言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场景,让我们看到这里不仅安静明爽,而且充满人情、亲情,它犹如世外桃源,远离红尘,这也恰恰是作者想念翠湖,想念昆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品读画线语句,体味蕴含的深情和特色语言风格。“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预设: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征战之悲,离乱之苦,而述说“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作者以淡定从容的心态,用诙谐幽默的调侃,用平淡质朴如叙家常的语言,回顾了这段动荡岁月,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隐忍和温和。)

小结:汪曾祺曾引用了沈从文的一段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汪曾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深意,只有用心品读方可知其味。

(五)归纳:品读这类散文的方法。(齐读)

聚焦批注淡而雅,整合同类齐并行。 凡人俗事有寓意,家常浅语藏深情。

四、总结升华

昆明,这里有作者的灿烂美好的青春时光,这里有远离世俗的宁静明爽,这里有诗意生活的美好寄托,这里有人间恬淡的自然祥和。雨是昆明的精魂,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永远的昆明!

1.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精彩片段,写四五行小诗。

2、分角色朗读老师创作的这首小诗:

昆明情缘

(男)我想念

好吃的干巴菌

(女)我想念

带露的缅桂花

(男)我好想再听一听

苗族姑娘的娇声吆喝

(女)我好想再看一看

小河沿岸的满架木香

(男)我好想重温

莲花湖畔与友人小酌的清浅时光

绿叶细碎,木香开放

(女)我好想再约

翠湖边上携同学浅饮小楼临窗

蝶花粉紫,红鱼游畅

(男合)我想再念那淡而有味的质朴文字

(女合)我想再读那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男女合)一壶清茶氤氲着翠湖一片心影

一杯浊酒沉淀着昆明一世情缘

五、推荐阅读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昆明情结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如果你还想念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文字,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这两本书:《人间草木》、《蒲桥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

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板书设计】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乡愁: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