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篇1
一、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二、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亲戚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三、让孩子爱好广泛
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心头必然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
四、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五、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六、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七、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八、拥有适度的自信
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发现其长处发扬光大,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篇2
读完《教出乐观的孩子》整本书,感觉有些内容一遍看完,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给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积极、乐观,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难怪称之为“积极心理学”。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那时儿子江江5岁左右,由于我婆婆每个月要去服侍太公10天不在家了。记得那个冬天的早上,我起床后,到厨房打开水、拿早饭,结果在路上碰到穿着单薄的睡衣、流着眼泪的儿子。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想掉下来:我们两个没人管、没人疼,老公又腰椎不好不能来看我们。但是我转念一想:哎,这不是可以当作对我们两个的考验。我不会去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吃苦头,但是遇到困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提高孩子的生存等能力。这样一想我轻松了许多,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对儿子说:“江江,妈妈很高兴你能跑出来迎接我,下次醒来早还可以帮妈妈的小助手。但是今天有2个小事情没做好:第一,大冬天没穿好衣服;第二,哭鼻子。下次你能改掉这两个坏毛病吗?”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应对生活困境的好方法,而且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不怨天尤人的好妈妈。这真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其实这只是人的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我按着前一次的感觉走,我会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越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亏欠你似的。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坏都不是绝对的,好事中也存在着坏的隐患,坏事中也存在着好事的兆头,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会鼓励自己:这也许是好运快要近了,在这样的逆境中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放宽眼界,其实这算不了什么。确实一件事在当时认为是很难过、很痛苦的,但你过去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看,也许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教出乐观的孩子,那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我在学校里总带有一丝紧张感,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努力地在改变自己:这几次周前会议樊秋霖老师的.礼仪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腰挺得更直了,人显得精神多了;每天晚上快走半小时,做佳木斯半不时,整个人在运动中放松了身心、发泄掉了不良情绪,人感觉更有活力了……。
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在努力改变当中,就像我的数学教学一样,我努力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可能目前我的课堂当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可以算是量变了吧,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达到质变的效果了。我努力着,也期待着……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篇3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身为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乐观的品质,因为乐观的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中,塞利格曼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捷径。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去读这本书,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班主任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除了家人,教师是跟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每日接触的事物都直接关联于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解释风格强加于孩子身上,或使得孩子习得教师的解释风格,并用这个解释风格来批评自己。所以,要想让你的学生乐观,首先你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我们在进课室之前,可以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室,让孩子迎接的是你的笑脸,感受到的是你的喜悦。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尽量做到不在学生面前抱怨,而是多与他们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二、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书中提到,乐观的认知技能有四个:“捕捉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进行“更正确的解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那么,如何去做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ABC法则来进行练习。A代表不好的事情,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其实不然,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所以,我们是通过ABC模式的练习,改变学生对不愉快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来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改变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乐观的解释风格一般归因于偶尔的、特殊的、和外因的,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教学生解释风格。
三、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数百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指出,动物(包括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情况时,就会学会放弃。相反,可控制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来抵抗抑郁。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掌控力来预防无助。班主任的布置一些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首先从孩子们容易控制的程度来进行。比如,你想要增加班级凝聚力,让孩子们更加团结,你可以把这个目标进行细化,从孩子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你可以先让孩子们每天发现一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们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再一步步去引导他们如何相处,最后才到团结一致。
四、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乐观不是灵丹妙药,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更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此时,家庭教育及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班主任无法凭一己之力办到的,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班主任此时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让家长认识到好教养的重要性。
总之,乐观的生活能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和充分的自信,这是生活的一个良好习惯,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班主任,请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精神,这会使孩子收益终生!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篇4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茫然的也是欣喜的。被国内书籍的思维圈住了,读一章的时候,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还未结婚的我,读起来感触更多,有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能产生共鸣,也为以后婚姻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花了两个月的时候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
(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
(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
(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
(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以后都会给您的孩子留下影响,为了您的下一代,你也要学习乐观,要乐观还要有好教养,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篇5
我应该属于习得性悲观者,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时反映在头脑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怎么这么糟糕,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会这样,或者,别人肯定不喜欢我,所以才会这样对待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当我有这些反应的时候,我会沮丧,但是会跟着反击。可这种反击很弱,有很多时候有例可证。由于这种反击比较弱,当我遇到比较小的伤害或者挫折的时候,这种弱反击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就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某些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弱反击是我逃避真实想法做出的暂避之举,是不真实的,是错误的,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负责的想法。所以当我遇到大的挫折,很容易陷入坏情绪的恶循环。
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扛,我以为这是负责任的想法。甚至当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错误是别人造成的.,我会认为这种想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以都会尽量从自身找出错误,这样,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培养我的责任心,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自身错误让我更自卑。
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想要培养性格乐观的下一代的父母看的,更多的是写给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习得性悲观者看的。原来面对伤害,面对挫折,我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多的时候应该正视事情的真相,该由自己负责的部分便坦然面对,以此为戒,是他人引起的,又关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