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祈祷落幕时》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篇1
“我有个请求,这辈子再无二次的请求。”
“加贺有着辛酸的过往,茂木以前并不知道。他陪加贺一起调查,并不只是想体验办案的感觉。他在心里多少觉得当初的人情必须要还,但恐怕这个男人早已不记得了。”
“那应该是他对我妈迟到的歉意吧,还有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虽然我明白他的心思,也配合了他……”
题为祈祷落幕时,其一应该是博美希望自己的戏剧可以圆满成功,其二是她同样也希望自己和父亲的事情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这里,我是最心疼百合子的,看她有能力招待不同的或刁钻的或和蔼的客人,可以一个人忍受清贫而孤独的生活,可是对于丈夫的亲人却束手无策。其实这是对于自己爱的人反而有更多的顾虑吧。如果她可以和自己的丈夫有更多的交流,就不用这样远走他乡了,以另一种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三个人同时想念对方,互相亏欠。
博美和父亲就像是白夜行里的人物一样,互相扶持,更多的是父亲的付出,为自己的女儿扫平一切前行的障碍,包括自己。
其实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可能是节衣缩食度过平凡的一生,但是对于儿女,恨不得把全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他。在伤害别人和别人会伤害自己女儿面前,浅居忠雄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女儿。
十二个月,十二座桥,为了你,我可以选择永远离开你,甚至离开这个世界。
百合子是这样想,浅居忠雄也是如此。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篇2
一如既往给90分!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翻译的文笔很棒。
一切皆有因果。
每个人都将直面自己的罪过。
故事的明线是浅居博美(角仓博美)和浅居忠雄父女俩人,因为母亲的卷款离家出走,导致了父女俩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而灾难性的转折,博美事业上的成功伴随着父亲的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博美因为自卫误杀一人,而父亲为了博美先后杀死两人,最终已经成为知名导演的博美为了让父亲负罪的人生得以解脱,帮助父亲自杀。父女俩人背负着这样沉重的罪孽生活。
而小说的暗线是加贺恭一郎和母亲田岛百合子,百合子因为在婚姻里不被婆婆一家人接受,而丈夫因为繁忙粗心大意并没有注意到百合子的抑郁,不堪重负之下,偶然间她发现自己可能会带着儿子加贺一起自杀,于是百合子离家出走了,开始了孤独的余生,期间又与浅居忠雄渐渐相互理解。但是百合子的母爱一直跟随着恭一郎,偶然得到登载儿子获得剑道冠军的杂志,她不愿意保存:“如果保存了这张照片,那他就会停止了成长。”
同样是离家出走的母亲,一个自私自利带给父女俩人畸形的生活;而另一个用自己的孤独来成全父子平静的生活。
原本平静的一切因为博美初中同学押谷道子被杀被打破,所有的真像渐渐浮出水面。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篇3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傻眼了,因为平时就不爱读书的我看到这本日式风格的书更加反感。果然不出所料,当我翻开第一张时,我就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因为里面的人名不但绕口,而且较多分不清谁是谁了。于是随手就搁下了……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左右,也许是闲来无聊、也许是心有不干、也许是迫于完成任务我又重新拿起这本令我头疼的书。
原来这是一篇倒叙又时时夹杂着插叙的探案推理小说,说白了,这是一个时时充满回忆又扣人心悬的故事。一章章读下来,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但绵部俊一,越川睦夫,苗村诚三之间的关系却让我大费周章,因为第一遍读完时我并不能准确的理清他们之间的角色,于是我又读了第二遍,虽然对本书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不能做到了如指掌,但书中的一位母亲——百合子,一位父亲——浅居忠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加贺的母亲百合子得了抑郁症,为了不伤害家庭,不影响儿子的生活毅然孤身离开,独自面对沧桑的暮年;浅居忠雄为了女儿——浅居博美伪造自己死亡的假象,以他人的身份活了三十余年,只为看到女儿的一步步成长。看到女儿找到人生的幸福与美满,自己也便真正露出了微笑。直到最后为了女儿自杀。
也许有人认为百合子没有必要孤身离开,因为他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更有一位深爱他的不管世俗的好丈夫,他完全可以不顾世俗的偏见和一家人好好的生活在一起,享受家的温暖已及家的快乐,但她为了家人特别是儿子——加贺却牺牲了自己的后半生。在她临死前听说儿子并没有因自己的消失而过得不好,也没有和父亲产生矛盾时,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的死亡是那么的悄然、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详,她无怨无悔……
或许会有人觉得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翁及其父亲的命运太可怜了,因为他们都不是以自己的意愿杀人的,都是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受害者——爸爸带着女儿为了躲避因不负责任的妈妈而产生的大量债务而逃走,在途中当爸爸想轻生时,女儿为了帮助爸爸而打算去卖身的中途反悔失手杀了一个核电站工人。从此,爸爸用工人的身份活了下去,而死去的工人变成了死去的爸爸成功逃避掉了债务。可是从此父女不能再光明正大的见面,而且女儿越来越成功,相对的,这段历史就更不能让人知道,所以爸爸就更不能出现在世人面前,因为要保守秘密爸爸迫于无奈又杀死了两个人,最后爸爸感到了从内心深处的疲劳,打算纵火自焚,而女儿为了让爸爸不以爸爸最讨厌的方法死去,亲手掐死了爸爸。
读完整本书,相对于加贺的母亲百合子,浅居博美的父亲浅居忠雄对女儿的爱有点疯狂,虽然他们是生不由己,但最后都被绳之以法。但也让我似乎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不管为了什么,在法律面前杀人都是不可饶恕的;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绊,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关家庭,无关困难,他们始终是父母愿意为之付出生命来呵护的对象!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篇4
《祈祷·落幕时》是"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十本小说。接下来先给大家简述一下内容:
在东京葛饰区小菅的公寓里发现一具大概四十来岁的腐烂女尸,经过调查后,警方得知死者是住在滋贺县彦根市的押谷道子。 奇怪的是,公寓屋主越川睦夫却下落不明。搜查一课的松宫刑事直觉此事件和附近新小岩的流浪汉被烧死的命案有关。
滋贺当地警署查出道子之所以前往东京,是要与多年未见、在东京担任舞台剧导演的国中同学浅居博美见面。浅居博美是日本桥署刑事加贺恭一郎的旧识,加贺恭一郎是松宫的表哥。烦恼的松宫向加贺寻求建议,起初加贺因为辖区不同而只提供调查意见。然而,警方在小菅公寓里发现一本月历,每个月份被写上不同的桥名,加贺意外发现这场谋杀居然和离家出走多年的母亲有关。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案件终于有了眉目,也让人们发现了多年前的一个巨大的秘密。由于妻子将所有的财产都卷走,浅居忠雄父女被追债,就在忠雄决定自杀的时候,他们在旅馆遇到了在核电站工作的一个工人。浅居博美被这个肮脏的男人骚扰,后来无意中用筷子杀死了这个男人。忠雄为了让博美摆脱杀人嫌疑并且能有个栖居之所,与死者交换身份,远走他乡。
但他还是经常想念博美,所以父女两人经常通过站在桥的两边用手机进行视频而解思念之苦。但是,后来由于害怕被人揭穿身份,忠雄相继杀掉了博美的初中班主任以及当时的热恋情人苗村诚三,还有无意中认出他的博美的同学押谷道子。但同时他的内心也已经达到了极限,终于决定在流浪汉的小屋中自焚而死,博美本想劝阻,但回想起过往种种,她也理解了父亲的痛苦与无奈,于是亲手将父亲掐死,并将火点燃。 而忠雄临死前交给博美的遗物,是他写给自己在孤寂时结识的田岛百合子的儿子加贺恭一郎的信。信中写到了当年田岛百合子因患有抑郁症怕伤害儿子而离家出走的悲凉故事。可也正是因为这封信,博美和父亲的罪行最终通过加贺被大众所知。
这其中,无论是身患抑郁症的母亲苦于自己身份而担心无法肩负起母亲身份的田岛百合子,还是为了女儿的声誉而一直隐姓埋名的浅居忠雄,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世间至真至纯的父母的爱和对子女的情。为了子女的幸福,他们甘心忍受长达三十多年的孤寂,尽管子女不能陪在她们身边,但只要孩子能过得幸福,他们所受的煎熬就算不了什么。因为子女还没有彻底收获幸福,所以他们还要坚持。所以当子女真正成功时,两人便犹如蜡烛一样,燃烧了最后一厘米,之后便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之中。渴求幸福的祈祷一重又一重,终有落幕之时。
东野圭吾的文字总是那样温暖而有力量,他描绘的画面那样平易近人,每一个复杂的谜团背后都有着一个又一个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平凡的故事。但我们似乎不能理解的是,每一份深沉的爱背后都会扭曲或者伤害普通大众的利益。想起之前看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好像也是如此,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虚假案件,甚至不惜杀死流浪汉来掩盖凶杀案的真相。
或许小说中某个人物的死亡,不过是为了放大每一份爱背后的沉痛。也许父母的爱我们永远想象不到能有多无私,但所有祈祷终将会有落幕之时。而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在黄昏到来之前,准备好精美的谢幕词、鞠躬、致谢……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篇5
东野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令人动容,无法浅薄地去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坏,有些事情究竟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当下的我们无法判断,人生逼我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更是决定了今后再也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的救赎,只有一点,生性懦弱的父亲还是守护了女儿的一生,为了她的幸福平凡,就算代价是背上一生的十字架也不会后悔。
祈祷落幕时首先书名就是一语双关,在文末点题明显,华丽的悲剧终究落幕了,为着这个舞台,燃尽了父亲与女儿的生命。
本文从田岛百合子去世的事件与加贺的关联切入,这个点也是埋线埋得好长远,切入点很棒,通过一本日历串起了后续多个案件,人物关系复杂,出场的名字巨多,差点绕进去出不来,探案过程也是艰辛又漫长。但关于案情的推理也是不难,后半部好多伏笔被一一串起,东野大叔主要是写人物写感情写背后的隐情,在案件剧情方面又很到位也不过分,对比之前的看的本格推理小说,我真的比较喜欢东野的小说,人物有血有肉,剧情不会过于生硬。
然后还是,父母之爱的伟大吧,与<白夜行>相似,原生家庭的悲剧,但是浅居博美拥有着无私的父爱,雪穗什么都没有。
最后,温柔的人能与彼此相遇,实在是太好啦。
“总而言之,我是一个隐姓埋名苟且偷生之人,从未想过要对他人的人生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