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稻草人手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篇1
《稻草人手记》,三毛的第二本书,还是那么精彩,引人入胜。本书主要讲述了三毛婚后的一些小事,三毛的婚后生活和我所知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相悖的。喜欢三毛和荷西的相处模式,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自由是多么可贵的事,心灵的自由更是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的,不然,有了爱情仍是不够的。他们谁也不是谁的另一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看似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三毛在我看来是很聪明的,她可以很好的处理和婆婆的关系,很好的处理和荷西朋友的关系,也能很好的处理和荷西的关系,但是她也有任性的时候,她也会因为一时思念家人,把丈夫留在沙漠,买了一张机票然后就回到了遥远的嫁人身边,任凭荷西如何向她表达思念,只顾着自己在一旁玩耍。不过三毛也有小女人的一面,她也会因为荷西跟她说卡洛的存在,而生气吃醋说要回沙漠跟荷西拼命,我几乎是要笑出声,甜蜜又幸福。故事的最后说了一个小男孩照顾生病的母亲还有残疾的父亲,三毛称他为巨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真的是巨人,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哭,然后第一想到要安抚父亲的情绪。
三毛的自由洒脱,率真精致,每一样我都好喜欢,我几乎要爱上这个女人了。
最后说一句里面的句子: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可以受一点风浪。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篇2
三毛其人,她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从来都是平淡的,丰腴和韵味也都出自这平淡,我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爱了她的散文,也是抱着一种极其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读她的文字。
荒芜一人的大漠,只有血一般的残阳和那埋葬了灵魂的永恒的哭沙。这一夜,印象里恬静的撒哈拉忽然狂躁而凶残,吞噬着幻与梦,竟赤裸裸地将暴虐的人性捧到我的眼前,颤抖,因这文字而无法停止,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一阵哭嚎——骆驼的哭泣,哭泣的骆驼!
一个用书和笔来漫游世界的形象,脱俗于现在的游历“作家”,让那些在还没有游历的时候文章的格调都已经确定、甚至根本还没有游历就已经把游记写好的“伪作家”感到恼怒,因为他们靠的不是真情的流露,不是艺术修养的锤炼,而是简单的浮躁的文笔堆砌,相对于这些人,三毛才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用朴实的语言演绎出沙漠的美妙,这是世间何女子的佳作呢。
撒哈拉的天空中呜咽的啜泣竟怎样都挥散不去,等着血色的残阳消逝,黑的夜也无法让整个沙漠沉寂,这罪恶与悲哀竟何以淹没不了呢?我问自己,好像一个永恒的疑问,而回答,也许只能是时刻都未停歇的永恒的沉默罢。在《稻草人手记》中收录的文章,《警告逃妻》中的描述展示了一个特别特别可爱的忠实的丈夫荷西对妻子三毛的诚挚地“警告”,令人“笑为观止”;《西风不识相》中的描写足以阐述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愤然,同时也诠释着一个女子的坚强的怒吼,愿意去做一个像“白额大虎”或者“金睛猛兽”似的真正的黄帝的子孙;《士为知己者死》更是在展示着一个情谊绵绵的人物之忠诚……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的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在三毛的《稻草人手记·序》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个并非在游历的“游记”,一种摆脱那种在《哭泣的骆驼》中那个炎热的夏天、殖民地、为了“民族自决”的“骆驼”不断哀鸣之凄怆,那种反现实主义的为命运叹惋、为理想哀号转变成“虚构”的这个故事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安宁,一种静谧,一种让读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的真实艺术。
如果荷西可以继续陪伴着三毛,如果三毛可以写得更多,如果……可惜没有如果,或许这就是作品的珍贵之处吧,是三毛带我们走进了沙漠,是三毛陪伴了正处于青春的我们。三毛的延续,一直在世间回荡着。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篇3
最近看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感觉跟《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样的,只是我已经不太记得撒哈拉到底说了什么故事了。
三毛说荷西是有很重的大男子主义的人,荷西的家人也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重男轻女。三毛嫁做人妇以后,依旧需要面对很多普通妇女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一样存在婆媳间无硝烟的战争。当刚刚震后余生,婆婆不打声招呼就过来旅游,他们也丝毫不问三毛他们的近况。三毛还是要像普通的家庭主妇那样,担起照顾这一大家子的责任。尽管已经在竭尽全力做好事情,但还是不断被挑毛病。当感到委屈无奈晚上默默落泪时,荷西也并不能理解安慰她。
以前听说三毛的爱情故事总是只看到了表面,觉得无限美好,但现在看来,一旦结婚了即使是洒脱如三毛也还是要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琐琐碎碎,差别就在于多和少而已。庆幸的是三毛大多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只是不可避免的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需要面对这些问题。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所以说,见过你最丑陋最难看的样子,还依然跟你在一起的那个人才是碰到真爱情了。
大抵她是碰到了吧。
可能是三毛生活的时代不比现在,她嫁做人妇后的遭遇比许多那个时代的妇女已经好太多了。换做现在这个时代的话,三毛必定是个女权主义人士,那她还会为了爱情甘于忍受这些么?想想三毛都是如此,即使时代不同了,我等普通人要是结婚了也必定会遭遇这些琐碎。想想都觉得可怕呢。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三毛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在沙漠中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沙哈拉沙漠中,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拥挤,有的只是那一份清淡的宁静,保留的是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快乐。
在“杏花春雨下江南”中三毛描写环岛南部的景色时,曾有这样的描写“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着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录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狗叫声,跟陈除了这个村落的宁静。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好似千万年以来,这篇平原就是这个样子,而千万年以后,它也不会改变。河西和我轻轻地走进梦想中的大图画里,我清楚的明白,再温馨,再甜蜜,我们过了两小时总要离去的,这样的怅然,使我更加温柔的注视着这片杏花春雨,在我们中国的江南,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段对非洲乡村图景的唯美描写,正体现了三毛对乡村田园牧歌是生活的眷恋,她憧憬美丽恬静的乡村生活。杏花微雨,迷雾朦胧,农夫带月荷锄归,阡陌交通,偶有犬吠,三毛对这田园生活的极力歌颂,背后是对大都市喧闹,纷扰的排斥,也许人们在每天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丢失了快乐,迷失了自我,在宁静单纯的乡村生活中,寻找最本真的人性。
在那段让三毛最为快乐的沙漠生活中,她结交了许多朋友,认识了许多新的邻居。“一个陌生人的死”中描写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不会讲西班牙话,很久不出门,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他得了坏疽,全身不断腐烂,住进医院后护士因为他散发出来的气味而嫌恶他,最终他还是去世了。三毛在最后写道“医院的大门外,阳光普照,天,蓝得好似一片平静地海,路上的汽车无声的流过,红男绿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群群的走过,偶尔夹杂着高傲的笑声。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的悲哀,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着边际!”他们是天使,他们常常流泪,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翅膀要护这孩子,因为他们怕孩子淋浴生病。孩子长大后,对天使说,他要走了,天使们便把身边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他们看着孩子越。走越远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即使他们老了,他们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当孩子渐渐看不到了,他们才慢慢回家去。越不善待,不赡养老年年人,已经不是近些年热议的话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他们的孩子,孙子养大,自己慢慢也就变成了老年人。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远走他乡,老年人只能在家中默默守望,等待孩子归来,全家团聚,老人的一生都是为孩子在毫无保留的付出,而我们却只能看着他们一点点变老,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爱。
在《稻草人手记中》着重描写了三毛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当三毛给荷西留下一封信,独自飞往故乡时,荷西对她又爱又恨,甚至编造了他与卡罗的关系,却引得三毛败兴而归。荷西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遇到了想搭车生前的邻居就果断拒绝,看到邻居加力生病身边没人照顾时就为加力垫付医药费,亲自照顾他。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单纯善良。正如三毛所说“我们都有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情。”
看惯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世间的冷漠。在我们还在讨论人间是否还有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否抛弃隔阂时,在沙漠的深处,还隐藏着人最淳朴的情感。一个夜晚,一条狗扑向了三毛,因此三毛认识了它的主人……达尼埃。他和他的家人来自瑞士,他的母亲得了肝病,父亲双腿瘫痪。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自己做蛋糕,替母亲养鸡。他清早六点起床,喂鸡,扫鸡房,拾蛋,洗衣服,喂猫狗,做父母的饭和自己的午饭,然后上学。放学后,买菜,回家,收衣服,做晚饭,给父母擦身子,带狗散步,才能上床。一个孩子的娱乐在他是不存在的。而他是在八岁时被父母领养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道德的力量,温暖了冷漠的心灵。
生活不需要有多少大风大浪,平淡质朴才是本真。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体验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人生奇遇。他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看过了人情冷暖,享受着沙漠中的美景。这一切让他们爱得更坚定,也许爱情终归会回归平淡,当初的激情会被习惯慢慢吞噬,可生活在锋利的磨去我们的棱角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认认真真的生活,勇敢地接受生活所给予你的一切。生活是公平的,他给与你一个阴暗困惑的现在,积极的面对,他必定在不远处播撒下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