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青铜葵花》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铜葵花》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含着泪读完了《青铜葵花》这本书,那感人肺腑的文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我深深地感动,被人间亲情所感动,被苦难中的幸福所感动!
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一部苦难小说,讲的是:一个城市小女孩叫葵花,三岁那年,她的妈妈死了,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七岁时,爸爸要到大麦地附近的五七干校劳动,葵花随爸爸来到这里。爸爸白天要劳动,晚上要开会,葵花尝尽了人间的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没有亲戚朋友小伙伴,她只能和小草、小鸭说话。可不幸再次降临在她的身上。葵花的爸爸原来是个雕刻家,酷爱向日葵。一天他请假去葵花田写生,回来时遭遇大风,划的小船翻了,爸爸掉进河里淹死了,葵花又成了孤儿!
看到这里,我真的为葵花的苦难悲伤,为她以后的生活伤脑筋,她以后怎么生活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啊!她被寄养到了大麦地的青铜家。青铜是一个哑巴,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奶奶,是大麦地最穷的人家,可他们却给了葵花无限的爱。青铜12岁了,家里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钱,原本是让他上聋哑学校的,可最终却让葵花上了学。一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夜之间,整个村庄被洪水淹没了,那个贫瘠的家也没有了。洪水过后,全家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晚上,葵花怕浪费家里的灯油,就谎称到同学家玩,实际上是借助别人家的灯光写作业,可总遭别人的白眼,后来她就在月光下写作业。青铜知道后,就从菜园里摘了十几枝欲开未开的南瓜花,又到芦苇荡捉了上百只形体美丽、亮点又大又亮的萤火虫放在南瓜花里,制成了大麦地最美、最亮的灯,葵花再也不用到同学家写作业了。临近冬天时,附近的稻香度村来了马戏团。这对乡村的孩子来说,太新奇了。等青铜葵花赶到时,早已是人山人海,两个小人根本看不见。青铜就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一直坚持到了散场。为了让妹妹好好看马戏,他自己埋在了人堆了,一眼也没看,反倒差点闷的晕倒!快过年了,学校的文艺队要表演节目,作为报幕员的葵花,要是能有一条银项链多好呀,哥哥青铜把屋檐上的冰凌采下十几根,用细木棒敲碎,挑选其中不大不小、合意的冰凌,然后用三四寸长、细细的芦苇管一头衔在嘴里,一头对着冰凌吹,吹出小孔后,再用红毛线串起来,就这样,青铜用了一天时间,嘴都吹麻了。一条冰项链终于做好了。灯光下,它那美丽的、纯净的、神秘而华贵的亮光,震住了在场所有的人。第二年庄稼成熟时,本想会有一个好收成,没想到又经历了蝗灾,庄稼颗粒不收。人们都饿得快撑不下去了。青铜用了一天的时间呆在芦苇荡里,终于捉了一只野鸭给葵花增加营养,却又被人误认为偷鸭子而遭到毒打。可怜的哑巴青铜却有口难辩。秋天到了,青铜的奶奶为了挣些棉花给青铜葵花做过冬的棉衣,就和年轻人一起去棉田里给人帮工摘棉花,结果却累倒了。为了省钱给奶奶看病,葵花故意把优异的功课考砸,想以此为借口不上学,省去一笔学费,没想到激怒了一向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奶奶。奶奶知道了原因后,拖着病重的身子来到学校,在雪地上给校长跪下,请求让葵花再考一次,校长含泪答应了……
文中青铜一家都是普通人,虽然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俗话说:“血浓于水”,但他们却对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葵花比自己亲生的还亲。“在他们家里,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事情值得这一家人格格地乐。晚上熄了灯,他们都要说很长时间的话,不时地发出笑声。走夜路的人从他们家门前走过,听到这笑声,就在心里纳闷:什么事这般高兴?天天晚上,都有这样的笑声飞出这幢低矮茅屋的窗子,飞进大麦地朦胧的夜色中。”多美的一幅画呀!可在我们周围,一些家庭虽然很富有。但整天吵吵闹闹,“战火硝烟”,一点都不幸福。“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温馨幸福!
文中的葵花,虽然在没有来到青铜家时很不幸,受尽了苦难,但自从她来到青铜家后,又找到了幸福——苦难中的幸福,被青铜一家视为掌上明珠。她也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里。为了给奶奶看病,她还只身一人到很远的地方去拣银杏卖钱,多懂事呀!可现在一些“小公主”、“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却只懂得享受,不懂的感恩和回报。我自己也感到很惭愧。我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却没有葵花那种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没有灯时,葵花爬在月光下还能把字写的工工整整,而我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还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以后我要向葵花学习呀!
读完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人世见最温馨的情感,看到了人见大爱,也懂得了感恩和回报。我理解了苦难中的幸福,更要珍惜现在幸福中的幸福!
《青铜葵花》读后感 篇2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撑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是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
——题记
“你们家的鸭子在吃我们家的茨菰了!你们家的鸭子在吃我们家的茨菰了!”葵花朝嘎鱼焦急万分地喊道。但是,嘎鱼不理会,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
“葵花,他是故意的!”我手捧曹文轩作家的《青铜葵花》,眉头紧锁,愤愤不平,真想替葵花出口恶气。夏日炎炎,知了在池塘边的树梢丛中不停的啼叫着,更似火上浇油一般煎熬着我。乡下的蚊子也喜欢凑热闹,冷不防偷袭着全神贯注看书的我,在大腿上,肩膀上,又痛又痒地叮一会儿。我完全沉浸在葵花的世界里,不屑理会。
此时的葵花,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没办法,她依然挥动着青铜给她做的扫帚,试图把鸭群赶走。茨菰是他们家最重要的宝贝,爸爸把它当成救星,舍不得拔来吃。到过年时,那可就是大价钱,赚来的钱就用来还债,剩余可以给青铜葵花做新年衣服了。一群鸭子就可以吃完一片茨菰田。可怜的葵花一家全指望着茨菰过日子了,我暗暗地为葵花加油,真替她捏了一把汗。鸭群们躲避着葵花的`扫帚,瞅准机会就把又长又扁的嘴扎进泥里掏着。冬天的阳光下,满世界一片和平,唯有嘎鱼家的鸭,正对青铜家的茨菰田进行一场浩大的洗劫。嘎鱼却在一旁撒手不管,如死狗一般动也不动,他希望看到的就是葵花跑来跑去焦急的样子,甚至是恐慌。在茨菰田里,葵花撵了这一拨鸭,那一拨又在别处将嘴插进泥里。水面上有无数冲天的屁股,又有无数因咽茨菰而伸长了的鸭脖子。无数的鸭嘴,像无数张小型的梨将茨菰田翻弄着。葵花脱下鞋袜,走到田里驱赶,鸭群才受到了惊吓,跑到水里,但是,茨菰田遭受了前所未有大劫难后,损伤惨重。回到家,爸爸惩罚青铜,葵花泪流满面:“哥哥一直在采芦苇,都是我的错,是我没看管好茨菰田。”跪在地上的葵花,一个劲地在喉咙里呜咽着……
曹文轩作家笔下的葵花是个受尽苦难的孤儿。善良朴实的青铜一家收养了她。青铜更是给予她亲妹妹一般的疼爱和保护。她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懂事和孝顺当我读到为了帮奶奶筹钱治病,瘦弱的她毅然孤身去江南捡银杏叶卖钱时,我再一次湿润了眼眶。苦难如暴风雨般一个接着一个,她就是雨中的那朵看似柔弱但不能小觑的花朵,在风雨中摇曳,但依然坚强地开放着。 她相比,我实在太幸福了。不必为了节省油灯,到月光下写作业;不必卖芦花鞋赚学费;不必为了填饱肚子而苦恼。我完全没有葵花赶鸭子惊恐不安的经历,最多只有怒不可遏地赶蚊子的无奈。
晚上,天依旧那么闷热,我打开卧室的窗户透透气。当我看完《青铜葵花》,关灯睡觉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一只蚊子悄无声息地停歇在我的鼻子上,开始享受自己的夜宵。我警惕性地抽过去,打中了鼻子,又酸又痛,但是蚊子安然无恙,在空中盘旋了一圈,飞走了。我以为它逃之夭夭后,应该就结束了,可是没想到这只是蚊子部队的先头兵。不一会,浩浩荡荡的蚊子大军就朝我袭击过来了。我纳闷它们怎么会有这么多?什么时候进来的?没来得及多想,我立刻拿起两把扇子,左顾右盼,上下挥动,使出“降蚊十八招”竭力灭蚊。可是蚊子大军“人”多势众,我似乎不是它们的对手,扇走这只,那只又飞过来咬我,没有任何胜算啊!我赶紧换招吧,抽出我的毛巾,枕巾,甩出“龙卷风”灭蚊,在黑暗中作战,居然也卷死了几只,落到了我的脚上,有收获了,不过,我也没有捞到便宜,大腿上起了好多包。我恼羞成怒,打开电灯,忙跑去妈妈房间借灭蚊神奇——电蚊拍,准备发起反攻。当我回来时,我发现这群吸血鬼正在电灯下狂欢呢!我瞅准时机,“啪啪啪”,上演电烤蚊子一幕幕,蚊子渐渐少了,几只胆小的估计躲到哪个角落里了。这时,妈妈闻声赶来,站在房间门口,看到我关公耍大刀,满脸红包,真是哭笑不得,赶紧帮我关了窗,堵住罪魁祸首。最后,我还是要感谢我的救命恩人——一盘蚊香,那冒出来的一缕缕清香,守护了我一夜好梦。
睡梦中,一个美丽的身影出现了,是葵花,她微笑着向我走来。她告诉我,自己已经在城市里顺利地学习生活了,青铜哥哥时常来看望他,她也一放假就回大麦地。乡下的苦难是痛苦的,但炼就了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她还送给我曹文轩的一段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青铜葵花》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我已读过很久了,大概是一年前,因为喜欢曹文轩的作品就想把他的著作看个遍。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眼泪已盈满眼眶,被小说表达的真情和人间至爱深深的感动着。
青铜是一个因病致残的哑巴,虽然他不能说话,但是他的内心是聪慧丰盈的,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如何去爱护一个人,去帮助那个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有了他与葵花的第一次相遇,他的善与嘎鱼的恶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发显得这个骑在牛背上的男孩有了小英雄的影子,这给葵花和爸爸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当然也确实是青铜救了花一般可爱稚嫩的小女孩葵花。从一开始,青铜就是葵花的恩人,就是上天派给葵花的天使,尽管是一位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
五岁那年,连续五天的高烧夺走了青铜说话的功能,从此青铜的世界改变了,他没有正常孩子上学的权利,陪伴他的只有奶奶温暖的大手和一头水牛。爸爸每天忙碌的工作无暇陪伴葵花,在五七干校葵花是个没有伙伴的女孩。于是两个孤独的孩子隔着一条大河相伴相依,这时我想起了北宋李之仪那句话“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虽表达情感不同,但隔江相望的意境是如此相似,书中写到清纯的目光越过大河,那便是声音,目光化作声音,这是青铜与葵花之间默切的交流和沟通。看!以大河为界,在岸边,两个美好的孩子用世上最干净的目光对视着,不能发声的青铜上想出各种方式哄葵花开心,先在芦苇岸边演出一场骑牛奔驰秀,这种跑动威武雄壮、惊心动魄,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任何一场马戏表演;有时用芦苇做成口哨,站在牛背上,吹出悠扬动听的旋律,葵花担心他掉下来,他竟然倒立在牛脑袋上将两条腿举在空中,一会儿并拢一会儿分开,葵花入迷的看着,青铜突然从牛脑袋上滑落了下去,跌进烂泥塘里,站起来浑身都是泥,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样子滑稽极了,葵花笑了,用歌声表达着快乐的心情以及对青铜的.感谢之情。
作为雕塑家的葵花爸爸,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就是葵花—-用青铜制成的葵花,葵花是爸爸灵魂的一部分,所以他给女儿取得名字也叫葵花,也许是爸爸对葵花的爱之深,注定了他与葵花之间,是生死之约,是不解之谜。爸爸最后在欣赏了最美的葵花后,在水中挽救葵花画作时,与葵花一起飘零而去,永远的离开了。在这段中有很精彩的描写,读到这些精彩的片段,我真想飞到野外立即去看看那些美丽夺目的葵花。书中写到:“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撑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薇薇上扬,竟如人的笑脸...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整整一天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的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觉察不出的移动。在一片大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极致...花盘优雅而丰厚,背大致看上去为绿色,但认真一看,中心地方,竟是嫩白,像是人的肌肤,凝脂一般的肌肤。每一瓣花瓣都有一片小小的叶托,那叶托为柔和的三角形,略比花瓣矮一些,一片连着一片,变成了齿形,像花边。真是讲究的很,花盘并不是平平的一块,而是向中心逐步凹下去的,颜色也是从淡到浓,最中心的为毛茸茸的褐色。就那么一株,却似乎读不尽它似的。”这是爸爸对葵花细致入微的观察,唯美而感人,让我有一种向往,去到一片葵花地抑或仔细的看一株葵花,静静的欣赏这忠于太阳和光明的植物,曾几何时,这不过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植物,但是当文字赋予它灵性的时候,它就具备了某种精神,让我们膜拜。在艺术家的眼里植物是美的,女儿更是,“他将女儿放在床上时,常常会看到她的嘴角绽放出一个甜甜的笑,那笑就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那时,他觉得女儿的脸,是一朵花,一朵安静的花”
做青铜葵花的爸爸走了,爱女儿的爸爸永远离开了本来就孤独的葵花,成了孤儿的葵花站在了大麦地的老槐树下,等待来领养他的人,她对未来的命运懵懂无知,无助而迷茫,“老槐树的叶子,已被秋风吹黄,风大些时,就会有几片落叶飘下来。有片落叶掉在了葵花地头发上,站在她身旁的阿姨,就低头用嘴去吹这片落叶。她的头发在那股小小的气流下,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葵花不知道有什么东西落在了她的头发上,当阿姨用嘴去吹时,她缩起了脖子”。作者凭借柔软的笔触和敏感的心绪定格了这一瞬间,一个乖巧、惹人怜爱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在青铜倔强的恳求和奶奶勇敢的争取下,贫穷善良的青铜一家人领养了孤苦无依的小女孩葵花。
《青铜葵花》读后感 篇4
刚才读了《第三章 老槐树》感触良多,世间万物相通,青铜以河流、芦苇、牛,还有数不清的、不知道名字的花草与虫鱼为伴,他跟牛说话,与牛商量;他跟奶奶和爸爸妈妈用手势和语言进行最深入,最急切的交流。心灵的相通是最本质的相通。
同样,好的文学作品里表现出人的情感与内心纠结也是具有人类共通性,能引起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与最真诚的思考。我们总是能从好的文学作品里找到知音,找到自己。《第三章老槐树》中发生在芦苇荡村民身上的故事与内心的纠结,青铜爸爸的抉择中不自信的犹豫与内心召唤的坚定,葵花的抉择前看似犹豫的感恩与走向青铜家的坚定似乎写的就是我。我走向伏羲之路的心里路程,竟被曹文轩老师在这里写得如此具体细致。
青铜爸爸的抉择
青铜一家是喜欢葵花的,他们很想领养葵花,他们一家出人意料地全体动员,早早出现在老槐树下,大家都看到他们了,但谁也没有想他家能否领养葵花,因为葵花太好了,他们家又太穷了。
青铜一家老小就这么等着,到村长走过来说了一句:“……这孩子到你们家最合适不过了,可你们家就是……”他没有将“太穷”两个字说出口,摇了摇头就走了。一直蹲在地上的青铜爸爸决定回去了,他用力抓着显然不愿意离开老槐树的青铜的一只胳膊,带着那不肯走的牛回去了。回去跟牛怄气、带牛耕地。
耕着耕着,他停住了,往回走,听青铜急切的诉说,蹲在地上,看着青铜牵着奶奶的手往槐树下走,想阻止却又只是叹了一口气,不一会,自己也跟上去了。这一路徘徊的内心世界,不可言传,却能够被每一个曾面临抉择的人心领神会。
葵花那么好,我们这么穷,怎么养得起她呢?会不会委屈了她呢?连村长都说我家就是太穷,我哪有资格和信心领养她?可是,葵花真是可爱,我真喜欢她,我想领养她,把她当着亲生闺女来待。奶奶、妈妈、青铜还有牛都那么喜欢她,我应该领养她。青铜爸爸逐渐倾向自己内心的渴望。
想起我去年打算跟林老师去岑村小学做伏羲教育的情形。真的想去,但是担心跟不上林老师的节奏,担心自己没有驾驭这种教育的能力,担心自己孩子家庭教育与陪伴是否能跟上,更担心自己学校不肯放人,家人是否理解。也许正是我的担心和不自信,直接影响了家人的态度。我放弃了追寻伏羲教育的梦想,整整一年我原地踏步,准备说服自己:就这样吧。但我真的停止追寻了吗?抑或只是一种等待和积累,准备时机成熟?
青铜爸爸跟牛怄气,他面对家人的沉默,其实正是一种力量的积蓄。然后,青铜一家又到老槐树下了,在一片质疑的眼神中。青铜爸爸毫不迟疑地说:“这闺女,我们家要了!”迟疑后的抉择是坚定的,果决的,是深思熟虑、义无反顾的。面对嘎鱼爸爸轻蔑的质疑,青铜爸爸再次确认:“我们家要。” “我们家要。”随着青铜妈妈、奶奶的进一步肯定,牛也冲着天空一声吼,荡气回肠。
是的,到林老师身边学习做伏羲教育,我认定了,虽然我还是能力有限,虽然我还是离家较远,虽然我还是有孩子需要陪伴,虽然还是单位万般不想放人,虽然还是要降工资,但我认定了。我的先生也认同了。接下来的路,我会走得更努力,更坚定,更果决,更自信。
葵花的抉择
葵花的抉择其实毫无悬念,孩子是单纯的,她当然会遵从内心的.选择。可是,旁观者都傻眼了。
葵花看了一眼青铜站起来,拿起包袱,在众人的目光之下,一步一步朝西边走去。当时,东边站着青铜一家,西边站着嘎鱼一家。青铜低下了头,嘎鱼笑得嘴角扭到耳根。这场面出人意料,令人惊心动魄。
可是,不着急!葵花往西边走,一直走到了嘎鱼妈妈的身边。他用感激的目光看着嘎鱼妈妈,然后用两只手分别从两个口袋里将两只鸭蛋掏出来,放到了嘎鱼妈妈的两只口袋里。然后,她一边望着嘎鱼一家,一边往后退着。退了几步,她转过身来,朝青铜一家站着的方向走过来。
葵花选择青铜一家这是注定的,葵花走向嘎鱼一家的感激与交代更是她本质的真诚和善良决定的。
人性的善良与丰富,曹文轩老师就在一个孩子的一个动作和眼神上,如此简洁地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我
似乎看到前段时间与竭力挽留我的学校领导和同事们依依辞别的自己。我知道我要辞别,但我对他们的感激是真实的,也深情的。林老师说了:“要分清轻重,跟从自己的内心去抉择,不要迟疑。”(.)
青铜一家选择了领养葵花,葵花也选择了青铜一家。今天我就读到这里。心里舒了一口气。
后面怎么样呢?也许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完美结局,但我相信,他们会互相珍惜,一起努力,好好生活。我选择了伏羲教育,结果如何,我自然不敢断定,但我相信这是遵从我想要努力上进,给孩子做榜样的内心选择,我会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这是真实不虚的人生,无悔的人生。
好的文学作品就如我们的人生一样真实不虚。再次感叹中国文学的意境美,完全不需要大段繁琐累赘的心理描写,只有一些小小的真实的细节,却直抵我们内心最深处,激起我们最深层的共鸣,以及相顾不言的意会。青铜不会说话,他其实不需要会说话。
美哉,青铜葵花。
《青铜葵花》读后感 篇5
第二遍读完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再一次哭得情难自抑。
《青铜葵花》并不是一本专门赚人眼泪的悲情小说,相反,它是温暖的,纯净的,像一个纯美至极的童话。整本书里满满都是爱,大大小小的,深深浅浅的,连成串的,结成片的爱,爱的人心头一阵一阵地发热,这热一直蔓延到心底深处,触动了那根深藏的心弦,于是眼窝也跟着热了,于是被那些小小的细节一次又一次冲开情感的阀门而泪水涟涟。
故事发生在一个完美的地方:有着蓝天白云,大河芦苇的大麦地村。故事里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慈祥的奶奶,质朴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懂事的哥哥,乖巧的妹妹,还有一头通人心的牛。他们虽然穷,却都有着一颗金子般高贵的心。故事里讲了一对完美的兄妹:乡下的哑巴哥哥青铜对领养的妹妹葵花呵护备至,来自城里却孤苦无依的妹妹葵花对疼惜她的哥哥青铜也依恋万分。他们一起在大麦地洒下欢笑,洒下泪水,他们手拉着手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难。
男孩青铜的心就像大河一样宽阔,纯净,也许正因为他不会说话,所以他的爱才那么的深沉而感人至深。他对葵花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为了能让妹妹照上一次相,他顶风冒雪去卖芦花鞋,连两个热包子也舍不得买;为了让妹妹看到难得一见的马戏,他让她骑在自己脖子上,一直站到终场,自己却什么都看不到;为了妹妹完美地演出,他鼓着腮帮子一点一点地吹出了一条光彩夺目的冰项链;为了让煎熬在饥饿中的妹妹吃到一顿肉,他在芦苇荡里蹲了半天才捕到一只野鸭,却因此而蒙受了不白之冤;担心离家的妹妹可能在夜晚回来而怕黑,他便夜夜提着纸灯笼去桥头守候;葵花回城后,他便失了魂似的天天坐在河边的大草垛上眺望她离去的'方向,暴雨里,烈日下,一刻也不肯离开,甚至奇迹般地开口喊出了妹妹的名字。
不仅是青铜,葵花也为这个家、为青铜付出了许多许多:学校组织的拍照活动她没参加,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庭省钱;每天放学和哥哥一起去采芦苇,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去卖,自己一个人偷偷的跑到江南捡银杏、考试故意考差,为了赚钱、省钱给奶奶看病;用各种办法教她的哑巴哥哥写字,为了让哥哥在别人面前自信起来、抬起头来.....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青铜一家齐心协力,艰难、困苦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一闭上眼,这一幕一幕就会鲜活在脑海里闪现,耳边甚至听见了青铜那一声嘶哑的,含糊不清的呼喊:“葵——花!”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太过美好,太像个童话,所以作者给了它一个现实的结尾:尽管所有的人都不舍所有的人都流泪,葵花还是被带回了城里,并且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不知道这一做法对葵花来说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也许在她的心里,待在大麦地和爸爸,妈妈,哥哥在一起是最幸福的,是任何富足的生活和美好的前程都比不上的;也许在她长大以后,她会暗暗感谢上天的眷顾,既让她拥有了一个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又让她回到了城里优渥的生活环境。而对于青铜来说,剜去了他心头的一块肉,只留下了孤独,思念和守望。
作者在卷首说:“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我却似乎并没有看到苦难,而是看到了爱,看到了苦难在爱面前的退却,看到了爱是战胜一切苦难的勇气和力量。青铜的家像一辆马车,尽管破旧,仍能载着他们平稳地前行。生活实在坎坷的时候,他们就会下来齐心协力地推着它上路。正是这种对家的爱,对家里每个成员的爱,给了他们一种面对苦难的气度:从容淡定,坚定不移。因此,当火灾,水灾,蝗灾这些大大小小的苦难向他们侵袭而来的时候,他们一家没有惊惶失措,没有怨天尤人。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将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有滋有味。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在蝗灾过后饥饿将人折磨得那么厉害的时候,“他们还把家,把自己收拾得比原先更干净”,“永远是干干净净的面孔和干干净净的衣服”。只是苦难让他们全家人的手拉得更紧了,心贴得更近了,他们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让马车依然能够吱呀吱呀地一路前行。
我们的生命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感动,大大小小的快乐:不再郁郁葱葱的树桩上冒出了一颗小芽,任你枯荣生灭的沙漠里涌现的一井泉水;我们也曾因为一包五毛钱的汽水冰棒笑成一朵花,也曾因为养了很久的小白兔病死而放声大哭。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去读书,往往不是为了兴趣去读,而是为了应试,为了提升专业知识而带有功利性得去读;我们研究了文章各种写作手法,机械刻板地复制套用答题模板,往往忘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的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看一眼被夕阳映照得绚烂多彩的天,现代社会竟然连驻足闻一朵茉莉花的清香都是难以支付的奢侈品了吗?
生命是需要感动的,尤其是一些单纯的感动。这些单纯的感动,就像一弯清流,可以荡涤尘埃,沉淀美好,可以照见我们日渐功利的心,可以给我们以灵魂的洗礼。
《青铜葵花》就是这样可以带给我们单纯的感动的小说,它确实是一本儿童小说,但我们不能因为看见儿童二字就给它指定下了阅读人群,现代人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缺失的童心,因此成年人不妨也停下匆忙行进的脚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