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

2025/08/1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1

四世同堂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小羊圈胡同百姓那些家长里短的事,保守固执善良的祁老太爷、隐忍睿智的瑞宣、铮铮铁骨的钱先生、汉奸冠晓荷大赤包夫妇日常生活,随着抗战的到来,各自反应不同,性格特点越发鲜活起来。

如果让我们在汉奸与革命者中选一种人去做,毫不犹豫我们会选择革命者。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把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革命写的淋漓尽致,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原因基本上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忧国忧民意识,例如瑞宣,瑞全;二是无法受日本人统治压迫而改变原有思想的人们,例如:祁老先生,韵梅;三是遭遇挫折,有更高精神层次的人,例如:钱老先生。从中我要细说第二种人,这种人经过了原有思想的蜕变,经过了多次思想斗争,摆脱了老思想的枷锁,投身于革命中。然而其中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回味,从保小家舍大家,追求和平的老思想再到保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

每次看到汉奸们巴结日本人的'嘴脸,心里很是愤怒,之后是悲凉,这些人不是愚昧无知,是为了个人利益、权钱利益,丢掉了爱国之心或者是糊涂的被人利用。日本人打着“亲善”的旗号欺压中国人,汉奸们帮助日本人宣传,这些人不知道亡国的后果,不知道当亡国奴的下场,他们做事就没有什么后果可言,只顾眼前但没有考虑未来。

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如何挣脱日本人枷锁,不让他们的花言巧语与精神诱惑控制自己,不让自己成为日本人的棋子?第一要端正自我态度,不迷恋任何东西,以防抓住把柄。第二不要太空虚,让自己的心灵生活饱满,想得开。第三是处事要得体,不与日本人斤斤计较,为抗战出谋划策,群众们一定要正确意识形势,不要太消极,不要传播反动言论。第四是要对未来抱有希望而不是幻想。所以对于那些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人们,这也许是好建议!

同时我也想了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像大赤包这样的人与你做搭档(工作所需,无法调动,你与她要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老板发奖金时她与你发生争执,她硬说你的贡献比她少,而老板又举棋不定,这时你会怎么办,是与她争执还是握手求和还是让她三分?

最后我想说:人活着,必然要有尊严。敌人就像一个弹簧,你软他就压着你,你硬他就被你压,迎难而上,活出更高的尊严,更高的境界。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2

在炎热的夏天,利用一周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小说洋洋洒洒50万字,描述了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8年之间,北平一个普通胡同小羊圈里的人生百态。

作为一个老北京,老舍对民国到抗战时期的北平日常生活深得其味。在老舍的笔下,在日本鬼子进入北平之前,北平老百姓的生活是安静之中不乏热闹,生活的趣味体会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北平特色生活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能够感触到地道的京腔京味。

战争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人、政治家们的独角戏。不管愿意不愿意,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会卷入其中,而往往老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影响和迫害是最大的。四世同堂的祁家老爷子自认为只要储备三个月的粮食咸菜,关上门就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尽可渡过难关。但随着儿子的投水自尽,二孙子夫妇蜕变离婚、死亡等等,一系列身不由己的事情让老爷子明哲保身的希望破灭。无辜的小崔,被日本人拉去砍头顶罪,曝尸荒野,头悬城门,正是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深受战争之害的真实写照。

战争拷问着人性良知。在日本人占领北平之后。有的人如冠晓荷夫妇之流,想方设法投靠日本人,争做日本人奴役中国人的帮凶,其节操反不如妓女出身的尤桐芳之流,在奴颜婢膝中被自己的主子抛弃,尤其是大赤包所长,对日本人忠心耿耿,甚至在监狱中还为日本主子唱赞歌,幻想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为虎作伥,最后反而死在日本人的.监狱之中,可谓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反倒是拉洋车的小崔,唱戏的小文夫妇,以放唱片为生的小程等小百姓在日本人的统治面前,没有做对不起中国人的事情,表现出了普通中国人的硬骨头,可真是难得。

小说中的一个亮点是对一个游历世界各国,具有正义感和国际视野的一个日本的女人的刻画。她虽是个日本人,却反对日本人发动的侵华战争。

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正因为其野蛮残酷,所以我们才要尽量避免战争。避免战争就要好好发展,建立强大的国防实力,让想觊觎我们发展果实的潜在敌人望而却步。落后就要挨打,丛林法则在当下仍让大行其道。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3

(一)

死亡,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人们都尽力回避,更不敢面对。也许是因为不舍,不舍这美好而又残酷的世界。对于死亡,有人笑看其善变,有人忐忑其决绝。

钱仲石,算得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出场没多久便拉一车日本人撞下山崖从而壮烈牺牲。在他与易车日本人同归于尽的同时,特的死也拉响了北平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鸣笛。钱仲石的死,值吗?虽然事后中国人遭遇了更加猛烈的屠杀,但他的死,值。若是没有钱仲石的第一滴血,侵略者看到了仅是那些麻木了的中国人,一群没有抵抗意识的中国人。如此这样下去,会令侵略和更瞧不起中国人,会在中国国土上更为肆虐地烧杀抢夺。正因仲石以身殉国,才号召起千千万万爱国勇士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仲石的死,重于泰山,值!

不久,钱孟石病故。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了吗?不晓得仲石的壮烈吗?脸上挂不起笑纹吗?不知道父亲还在狱中吗?他在死神来临之时并没有抵抗,而是老老实实地,永远的,永远的闭上了眼,脸上不带有一丝丝怒气。羞愧,由于,顾虑,因循,不得已孟石的`死,不值。因为他,钱家唯一的儿子也没了,不得再延续下去,他的母亲,也在他离开不久时,随着两个儿子,去了。

(二)

越是活得满怀挫折激情,一生充满精神创伤和心理危机者,越能清醒冷静地对待死亡。钱太太就是这样,她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见个生人都害怕的一个家庭主妇,然而,她一夜之间没了两个儿子,丈夫也被日本人抓去没有任何讯息,钱太太知道钱默吟是九死一生。钱太太的生,没有了指望和依靠,于是她选择了死,没有活下去理由的钱太太一头撞死在自己儿子的棺材上而亡。钱太太的死,悲情,也最为殉情。

死,如影随人。至于幸与不幸,因人而异。不论不幸占了多大的比重,活着,都应该活着,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4

老舍先生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态人生,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段厚重的历史。正如老舍先生在开篇所写“他们生,他们死,他们兴旺,他们衰落”在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奋勇向前。在书中,老舍先生用一个个形象的词汇生动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这些词汇不仅能描绘出不同人物颇具特点的相貌,更能准确的勾勒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带笑纹,老成持重的祁老人;

圆脸重眉,一团和气的祁天佑;

深居简出,谦恭和气的钱默吟;

尽职尽责,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当然也有虚荣的冠晓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说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小羊圈胡同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树木间,有相互依存,也有独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杂枝残叶。老舍先生用他略带调侃的京腔京韵,写活了抗战时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态人生。

小羊圈胡同,似乎与外界相隔离,它有着自己和谐温馨的小环境,邻里和睦,相互帮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当日军攻城,北平沦陷,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全都被打破。每个人都带着些震惊,惶恐与不安,但也有一些为此兴奋并蠢蠢欲动的人。不用说小羊圈胡同,单是从祁老人的家中,就会因年龄阅历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亲日,有人抗争单从这一个家庭,一条胡同的对待战争的理解与行动,便能映射出整个北平,乃至全中国人在日军铁蹄下,亡国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写活了那段沉重的历史,用他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着那段历史中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军暴行和叛国求荣者的谴责与批判,可以看到他对敢于奋勇抗争的志士们的敬佩与赞许,也可以看到他对被迫成为亡国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结尾写下“起风了”三个字,必是希望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明白,无论狂风暴雨,总会有阳光冲破云层,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风仍会拂过,生活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