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故事》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撒哈拉故事》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 篇1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植黄降鹊奶热赐浅聊挥锏模胬此呈艿模唐躺摹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后感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 篇2
心自由而人善。
三毛和荷西,逃不开的话题。
两个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样自由的心,同样善良的人,同样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举动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这个男人如此疯狂,令我敬佩,一股脑的冲劲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赏的是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学习来一步一步,亲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旁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规的目标,可是,谁又在乎呢?荷西不会,三毛不会,我也努力不会,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为远方。
正如三毛所说,她是幸运的,在每个人都只能活过一种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过好几种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惊险惊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开,甚至生死也当做寻常,的确,一切皆有因果。
我们看完这书都应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场里转一圈,沙漠里晃半生,或是游刃有余于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乐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于你,不后悔足矣。
当然,我们都有亲戚朋友,还会接触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诚以待,也都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人生交叉的那一点,其实也是美妙难言的。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 篇3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才会想去撒哈拉生活?
对三毛,总觉得她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不仅是因为她与荷西之间被渲染得极其罗曼蒂克的爱情,更因为她身上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敢于去旅行,去探险,去看一切未曾看过的事物。
住在沙漠,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里的生活条件如此不便,那里的居民如此野蛮不讲理(大多数),而三毛心之所向,成为第一个到撒哈拉的.华人女性。
最难得可贵的是,荷西,在三毛去沙漠之前,已经提前找好工作、找好住所,并且为了跟三毛永远在一起,他们结婚了。
一开始是三毛要去沙漠,但后来三毛为了荷西留在了沙漠,这一段撒哈拉的故事浪漫吗?事实上并不怎么浪漫。在沙漠时,三毛成为了家庭主妇,看到了诸如哑奴等人的悲惨,见证了十岁新娘的心碎,经历了民族之间的战争,听到了太多骆驼的哭泣,但这一切,在拥有荷西的陪伴面前,都值了。
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果真浪漫无比吗?撒哈拉的故事真的令人向往吗?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 篇4
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三毛阿姨,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现代女作家之一。她的生平极富传奇色彩。一生渴望自由,特立独行;真诚善良,古道热肠;热爱生命,无论多么艰险的环境,都能保持可贵的生活情趣。她骨子里诙谐风趣,文笔凝练犀利却又不失细腻平实,寥寥数语,便将所要表达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最初拜读她的大作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撒哈拉的故事》便深深吸引了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佳作几乎霸占了所有课余时间,甚至很多课业时间也被它填满,同时少得可怜的零用钱被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只为某一天用它可以满心欢喜地捧回一本细细咀嚼。同样一本书,今时与往日读之,心境自不相同,所幸毫无疏离感,有的只是老友重逢般的喜悦。
都说人以群分,可本人性格中规中矩,喜欢波澜不惊的日子,可偏偏痴迷她信马由缰,波澜壮阔的生活。犹如悄悄躲在安静角落的一隅,漫卷帘笼,神情专注地欣赏粉墨登场的她,在诺大的专属舞台上恣意表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般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