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轼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轼,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轼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轼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轼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轼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