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1
有老师向我推荐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拿到手一下便被其医学术语化的书名给吸引了。当班主任最头痛的是什么?还不是怕那几个“钉子户”隔三差五给你捅娄子,丢面子,扣分数,“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嘛!回想自己最近两年的班主任生活,有那么几回,还不是给几个问题生弄得惨不忍睹、脑汁搅尽。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带回家细细阅读,并暗想:或许等我修炼好了此等医术之后,对班上的那些调皮的男生或许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方法吧。
细细品读之后,了解到王老师从学习、纪律、道德三大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对应采取的策略。书中既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也亲身在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看了王老师的高明策略,也会激发我们思维的火花。
读完这本凝聚着王老师经验和心血的经典书籍,我从中收获一些启发。如: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说:“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十种见解,其中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即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四: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象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求救”、“求助”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如果当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
我想,教育也应该是一门科学,所以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而要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得依靠我们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处理问题。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2
在我6年的教书生涯里,我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怎样把每个知识点讲的很清楚透彻,怎样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不讲小话不睡觉诸如此类的比较基本的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作为一个科任老师的我在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需要我做什么。在阅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有所启发。作为科任老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更侧重的应该是维持。一个优秀的科任老师可能会因为课讲得好,吸引学生,许多问题就会消解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问题,结合王老师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谈下我的心得。
我们班上就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我上课的时候公开跟我对话提出质疑而且有的时候态度还很强硬,之前我会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后来发现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后来我就直接无视他,继续讲课,我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他课堂上公开跟我对话的毛病没有改掉。后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解决办法,课上我跟他说“你的问题,课下再说。现在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讲课,不能只跟你一个人理论”,开始他还是会嘀咕两句,后来我课后会去找他解决他课上提的问题。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了,有的时候还是会偶尔质疑一下但是会被我一个眼神给压下去。
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有点自责的,当时我如果懂得更多会不会给他提供一些帮助,事情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去年我的一个学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发生一些冲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里为什么他跟别人口中的不一样,我眼中的他是一个很可爱就是有点淘气的小孩子。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孩子当时发大脾气是因为班主任看到他晚自习讲话,他跟我说就是在借资料,如果当时老师先询问,而不是审问,多听他讲下原因,稍加训诫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当时老师可能有些激动没有控制好,动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学习了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我想以后如果我遇到类似事情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问问“为什么”,情况了解清楚了之后再做诊断。后来,虽然换了班主任,但还是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冲突转学了。后来他有跟我短信联系,说新的老师都挺喜欢他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书中说道学生是否属于问题生,与老师的个性和能力也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问题生,要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
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我也很头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这样的学生存在。王老师的书中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一个分类。分门别类的给了解决方案,我觉得还蛮有用的。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学生,他就是成绩还可以,嫌作业太小儿科。可能就是我的教学不适应他的知识结构,我发现他虽然不交作业,但是自己有买资料在学习,平时也会问我问题,上课也有听讲。我以后不再对他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适应我的教学。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习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习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习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习,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习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习。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习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习不错的。五好学习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习惯都有稳定性,因为习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习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习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4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该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所著,书里总结了许多常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分类以及解决方案,结合案例给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的部分主要阐述什么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几种类型,并详细解说每种类型的特点。专题研究部分则以专题形式总结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比如:顶撞老师、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说谎、早恋迷恋网络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选取作者在网上帮助教师答疑的片段,明确该采取的措施,既实用又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但凡你从事教育工作,总能遇到几个“问题学生”。老师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们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评比等通通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暗自叹息、生闷气。而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智慧,显然为老师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首先,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认知不够准确。问题学生并不是指存在问题的学生。王晓春老师认为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因为爱玩,懒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试图去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只会疲于奔走而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定位为问题较轻,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则是问题较严重,需要个案诊疗。有了明确的区别,在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也有了判断的标准。
其次,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网上收集各种小妙招,一招不行再来一招,简直是病急乱投医,一点用都没有。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们生病,有些病不严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吃了就能够痊愈;有些病则需要上医院看医生开处方药才能解决。后者就是问题学生,这才有了书名中的'“诊疗”二字。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分析每一种问题学生的类型,探究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一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目了然。比如说“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习惯,简直让人看了处处不顺眼,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当他们屡教不改时,教师容易误以为他们成心捣乱,其实不然。好比戒烟的人不久复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而凡属习惯问题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让家长配合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然后,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王晓春老师给出的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学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种解决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乍听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细想来,上策绝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因为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最本质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处理就是通过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组织能力去优化班级环境,让这个环境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体治疗。这种通过集体带动个体,影响个体,让问题学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师要有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题诊断学。王老师说:“教师最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诊断学,这种教师,就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了。”不断研究变化的学生群体,因人而异,不断研究和琢磨,才会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在研究问题学生时不难发现,问题学生教育复杂繁琐,单单凭借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强人所难,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在个体诊疗的阶段,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只是问题学生处理和转化的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轻度问题学生,或者问题的初发阶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诊疗的主体。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次教育都会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与问题学生斗智斗勇的血泪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渐渐对这些孩子失效的时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径,比如说学校,比如说家长。家长,不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师探究问题学生背后成因的重要环节。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家庭情况、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只有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变化成长,如果互相抵触针对,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镇西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宝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调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学习王晓春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问题。未来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