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1
《手拉手,好朋友》这是二年级上册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美术课。虽然说公开课这学期开过好几次,但这次是最紧张的。一来因为这次上课的地点选在美术教室,而我平时上课都是在教室的,美术教室我只带我的学生去过一次,而那一次他们的纪律很差,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让这群二年级的孩子兴奋不少。二来这次是我第一次用课件给这群孩子们上课,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看到后会不会有些什么特别的反应。三来最令我紧张的原因是这堂我没有试教过,因为时间的紧迫和课务的安排使我没有机会进行试教,这让我在上课前觉得心里特别没有底。
课的一开始我以找朋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一阵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内容的学习。对于这个游戏因为事先没有进行过试教,效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以至于课的一开始显得稍微有一点乱。不过接下来的环节一个个下去总体而言还是挺顺利的。导入课题后我出示范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学习。让学生自己看书,看懂后自己尝试剪出手拉手的好朋友。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提倡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课前我预想势必会有学生剪错(即剪的小人没有连起来),也有学生剪对,于是在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制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地观察哪些学生的方法是错的,哪些学生的方法是对的。而后我就抓住这两类典型,问制作方法错误的学生你剪出来了吗,然后再问那些方法对的学生你是怎么做的,并让其到实物投影下进行示范制作。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一环节设计思路我想应该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中特别要把握好当时的课堂纪律,因为是学生在上面示范制作并讲解,难免声音会比较轻,当时的课堂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己拿着剪刀在下面自顾自地剪,而不听上面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和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有关,当然更多的我想是我自己在课堂上没有更有效地强调纪律也有关。只顾及到了一部分学生,而没有顾及全部学生。我想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在让学生意识到制作拉手娃娃最关键的地方以后,我让学生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制作,我想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做拉手娃娃。只有在学会和巩固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以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拓展。在拓展制作部分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图片,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最后学生的作业也较为丰富多彩。
总的说来,这是一节还算比较顺利的课。这次汇报课,让我经历一次相对比较完整与正式的公开课的准备及上课过程。对我的心理及上课技能是一次极大的磨练。不过希望以后自己对于这样公开能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做到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
《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2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中从最常见最熟悉的小朋友们手拉手玩耍的场景开始,发酸学生思维构想手拉手的多种姿态。
课堂中我先请个别同学上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你的好朋友?他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并展示和好朋友手牵手的姿态。再增加学生数量,请他们展示手拉手的姿态。
通过同学们的展示,启发了全体同学的思维。再次请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这里要求学生不仅要和自己的好朋友手牵手,一排的同学同位之间也可以手牵手做朋友,从而达到本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精神。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和同学手拉手的情景,人物的动态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宜将成人的绘画法则强加给学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来想象绘画技巧。有些动作适合从正面绘画,有些动作适合从侧面绘画,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去绘画能表现出各种动态。
最后的学生作品呈现出来,发现同学们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手拉手的情景。但部分同学的作品构图太小,不够饱满,这是长期以来养成的绘画习惯,这一点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步强化观念,欣赏构图方式,多看多分析。
《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3
我感觉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打破了旧的模式,由以教师讲解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这节课中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全班同学共享,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指导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先求什么在求什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节课教师力图体现这一点。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学会辩论,用自己的方法去说服别人,要让同学理解自己的想法,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有一定的理由让别人接受,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数学的表达与交流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不足的是,学生在做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先观察算式的好习惯,如果可以简便计算的就用简便计算。另外,在渗透乘法分配律时,部分学生已经忘记其意义,如果在课前进行一下复习会更好。
《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4
首先我觉得《手拉手,好朋友》这一课的开设非常必要,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难体验到生活的艰难,如何感恩别人,如何向别人取长补短等等问题。本课书是这一个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了解了身边的人们后,让学生把眼光放在了同龄的孩子们身上。虽然那些劳动者都很值得尊重,老人们都很需要关爱,残疾人很需要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与学生们同龄的孩子们有很多还生活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中。他们更需要我们尊重、关爱、帮助。
本课的学习非常重要,城市的独生子女通过与农村孩子的交流,可以了解了他们生活的艰难,知道了他们上不起学,买不起书包,甚至买不起橡皮的苦恼,知道了他们中还有吃不上饭的孩子。对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
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从简单的书信往来到互相走访到互搞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情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所行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验证。亲身的体验活动,反复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并向高层次发展,学生原有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就会得到保持、强化和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去种水果、种庄稼,捐书捐钱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感动。毕竟我校学生的生活经验离那些困难的孩子们还是太远了一些。而且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他们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缺少同情心,所以在课堂上就要让孩子们克服这个“独”,去学会理解,体贴,包容、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只是听讲解,看资料,我想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实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在“我们一起手拉手”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且是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激励学生,强化心理,引起沟通,再去实践,逐步完成育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