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1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2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3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三、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4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