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并在月台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吸收借鉴更先进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的内涵,让学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识。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沟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导学生学好本课,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体味父子情深。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阅读为主,找出刻画最生动细致的地方,集中在买橘子的背影上,细细地揣摩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前文给出的背景,进入特定的情境,亲身感受体验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从而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阅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音像文件,调动学生多重感觉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拓展迁移,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中所体会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及自己对别人的关爱,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爱,懂得感恩与回报,并且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背影学习心得范文
开学第二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我班的许秀雨、陈茂、郭虹余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
背影教学设计 篇2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背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基本目标:
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
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落实基本目标)
一 导语 :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 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
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
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 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
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板书)
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板书)
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五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验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六 指导导学生概括全篇中心。
明确:通过一次父子离别情形的回忆,表现了父亲拳拳爱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尽的怀念之情。
七 课堂类化训练(口头作文)
读完《背影》,我们都被文中父子那种真挚哀婉的相爱相怜之情所打动,激起我们内心感情的共鸣。其实,我们自己双何尝不是在父母的般慈爱与呵护中长大?我们又何尝不曾经历过许许多多令人潜然泪下的动人的一幕呢?请打开你记忆之门也向大家叙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一回”。
八 课外作业 (习题二、四、七)
板书设计 :
一 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 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 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第二课时
(落实较高目标)
一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如:听写并解释加线字义:
交卸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赋闲
踌躇 蹒跚 拭干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 精读有关“背影”描写段落(即倒数第二段),体会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请同学用括号标出父亲爬过月台买桔的背影细节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表情朗读一遍。
2.提问:“我为什么看到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会很快地流泪呢?”如果把文中四个动词换成别的词语,还会有让人“流泪”的效果吗?
(把“探”换成“纵、翻”;“爬”换成“跳、跃”;“攀”换成“抓、拉”;“缩”换成“跨、登”。)
明确:这四个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父亲年老体胖而爬过月台时的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从而生动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桔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因此才有如此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3.把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再读一遍,然后给一分钟准备,完成背诵。
4.在写离去的背影时,也有一个动词选用很准确。请问:“再找不着了”一句中的“找”可否换成“看”或“瞧”?为什么?
明确:“找”,寻觅父亲的身影,表现了儿子对离别的难舍,想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看”,“瞧”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三 课堂训练(片断描写训练)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限时十分钟完成人物外貌描写。比一比,看谁描写得最准确、最细致。
四 课外练习(课文练习五、八)
背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