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篇2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