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8/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作为四大名著,红楼的争议一直是最大的,为了研究它,大家甚至成立了红学会,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什么使得大家有了这种热情只为了研究一本书。但是看完了全书以后,我明白了,原来真的有这种书,让人欲罢不能啊!

其实书中写的不外乎就是一个很平常的爱情故事,我喜欢的不能娶,娶了的我不喜欢。但就是这样平常的故事,曹雪芹硬是写的这样非凡。小说里那么多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多人里竟没有一个重复的。就冲这点他就值得被人这样的追捧。小说里我喜欢的人物太多了,喜欢的情节也太多了,多到自己都说不过来了,比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子,宝玉挨打等等,每个场景就好像真的发生在我眼前一样,既真实又让人难忘。真的很喜欢曹雪芹的文笔。一直都在遗憾为什么后四十回的红楼梦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不太喜欢高鹗续写的那个,那不是最初最美的红楼,不是完整的。

在曹的笔下,宝黛注定是个悲剧,这在前八十回有着很多暗示,其实黛玉本就不是最适合宝玉的`人,不管她怎样懂得宝玉的想法,不管他们怎么相爱,他们永远不会在一起,这不只是因为家族的反对,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因为他们的性格最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黛玉太脆弱,太敏感,她太容易因为宝玉而生气,但是宝玉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和那些小姐丫鬟逗乐啊,说笑啊,这样的她也许宝玉一时可以接受,可是时间长了,试问哪个男人可以容忍呢?所以他们注定了一定会分开。其实分开也没有那么不好,最起码黛玉活着的时候,他们是相爱的,她也还了欠他的眼泪,可以没有遗憾了。而在高鹗的笔下,黛玉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太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孤芳自赏的她,自卑到了极点的她。所以我说高鹗写的红楼没有表达出曹雪芹真正的意思。 再来说说宝钗吧,这个我不得不佩服的女人,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得有多大的气度才能容忍自己的未婚夫那样为了别人付出一切,而且还不嫉妒?最后竟然还会嫁给他。

这就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更难得的是,她还能做到连情敌都说她的好话,这份心计就不是一般人有的。一个人能做到让一个人满意很简单,但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就难了。可是她却做到了,还做得津津有味,就凭这她也应该得到她想要的。这样一个奇女子也有遗憾的地方啊,因为她就算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却始终没有赢得宝玉的爱,不管后来宝玉有没有娶她,她还是有遗憾的啊,林妹妹永远是他们俩之间的障碍啊!一个女人一生所求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罢了,可是她却没有得到最该得到的那个人的心,这样的她即使有了宝二奶奶的名称又如何呢? 读完全书,自己一直在想的就是这个问题,到底爱情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到底该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还是最适合自己的人在一起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相同吧,不然不会这么多年了,这还是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啊。如果是我呢?我会怎么办?我不停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爱情本就是有些虚无飘渺的东西,而且走到最后都会变成亲情,都会变成一种习惯,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想携手走一辈子的人,我觉得最美的情诗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那样的才是真正的爱情,不管那个人是你爱的还是适合你的,只要你们可以走下去,一直走,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是幸福的,只要你是开心的,这不就够了吗?有些事情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弄的那么清楚。人要学着让自己解脱一点,要学着活的潇洒一点。宝玉要是能想明白这件事也许就不会出家了吧?但这也是假设罢了。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就像我们再也看不到曹雪芹的真正版本的红楼梦一样,宝玉,黛玉,宝钗也只能这样遗憾下去了吧?但谁又能说遗憾不是美呢?难道这不是最适合他们的结局吗?只要我们读懂了曹雪芹,就会发现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最好的了,也是唯一的了。

这样的红楼才是最美的!才值得我们这样去爱它!就如一场梦一样的红楼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我想它会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很久。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可悲!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红楼梦》读后感13

那个时代的女子,悲哀在没有话语权,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时靠父亲,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们挑选,他们说了算。遇到个好的,自会替你谋划,挑选,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为钱财或为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

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边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

从这里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点示弱撒娇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

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说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母亲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我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明白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为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本事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为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我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我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我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我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明白自我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因为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因为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我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可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明白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因为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我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明白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可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