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2025/08/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1

暑假里闲暇之时,偶尔翻读了《一盏一盏的灯》,细品课本中的一个一个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触及我的心灵。书中收集的六十个故事就是六十盏明亮的小灯,每一则故事都是真情流露。许多故事好像就在我身边发生:例如老师的一个小小的等第,往往是孩子一辈子的记忆,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多年前的那个“中”》。想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评判,是多么的残忍,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究竟有没有合理的依据?

老师能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些表现就轻易的给他们的品德打等第,贴标签?你可曾想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还在为几十年前这样的等第伤心痛哭┄┄因此我认为,老师如果把学生的性格问题误作为品格问题,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地的伤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应当以人为本,不能过于草率;还有一篇《小志的石榴》这篇文章,也让我触景生情,使我想起我班的祝振栋同学,小小年纪,整天勤勤恳恳地学习,就是成绩不好,但他为了讨好老师,经常喜欢送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每次都被我拒绝,现在想来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是多么的简单,直接,多么的伤一个孩子的心,在当时孩子是多么的失望啊,他无趣的缩回了他那稚嫩的小手。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孩子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指引孩子走向光明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2

寒假期间阅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我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吴非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人交谈心事,敞开心扉,畅谈未来。正如吴非老师所说,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

教育是一项伟大崇高而智慧的事业,更是一项琐碎辛劳而平凡的工作。作为老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扮演了引路人,或者是“推一把”的角色。教师这盏灯的光虽很渺小,但能照亮他们求知的心灵,启开了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黑暗中不会摔倒,享受了在思考和领悟中得到的快乐。正如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吴老师的文章没有能够在闪烁的镁光灯下熠熠生辉的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字词,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只是平平淡淡踏雪无痕,“闲不住的是笔停不下的是思绪汩汩流淌的是情感”这就是教育,优质的教育,回归到一个公民情怀视野的教育,无所谓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至于做得意义如何当接受学生的评说。

教育就是从呵护一个生命成长历程开始,到呵护好一个生命成长结束,平心静气,一派从容,不能没有气度,更不能没有学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我们在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色,却未曾像吴老这般将“本色”二字铺染得如此淋漓尽致。

每天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我想:有烛有灯有亮的照护,孩子们会走得更稳、更准,有灯有亮的地方,就会有爱,有温暖,有希望。让我们把握光亮,绽放人生绚丽的篇章。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3

读完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他将老师的作用比喻成“灯”,里面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灯光亮一些,学生就走的远一些,灯光暗淡,学生就会徘徊。”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书里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思考,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开在角落里的花》,《窗帘钩成了精》……这些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孩子的心灵,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回想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余光依然时时影响着我,我的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小学的班主任,我的初中的英语老师,我的高中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和第二位班主任,我的大学的一位老师,想想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这样深的印象,是因为他们给了我深深的爱,他们对我的宽容,给我的温暖。虽然我也有错的时候,可是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感染着我,让我一直怀念着他们。还有他们人格的魅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温暖,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中用真诚和真心浇灌心灵的花朵。让自己也能成为一盏灯,也能引领学生走一段路程。

书中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魅力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抄录至此,值得思考。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4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学校推荐的由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细品味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潮澎湃,感受颇深。

《一盏一盏的灯》共分“美丽的爱与微笑”、“为了人”、“先照亮自己”三个部分,六十个故事就像似曾相识的一盏一盏的灯,一闪一闪,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提炼着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值得深思与学习。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六十个故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开在角落的花》和《因为我当年的微笑》。我们用爱,可以点亮一盏盏熄灭的心灯;我们用爱,可以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心灵;我们用爱,可以指引一个个迷路的孩子;我们用爱,可以驱散一缕缕内心的严寒。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真正做到“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用真情赢得真情,用真情去点燃自信的火花”。《开在角落的花》中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能看到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有美和爱。教育的价值在于对生命的尊重,教师的眼睛,要能看到每个角落,不管孩子们是否需要你的关注,你的爱都应当无所不在。

对教师而言,面对学生微笑,也许不过是职业本能,也许仅仅是一份善意,然而学生不仅心存感激,而且长久地以之为精神动力。学生对教育的记忆,往往正是这样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因为我当年的微笑》中的“我”手术后在讲台上职业性的微笑,让毕业了多年的学生依旧心存感激,还特意回母校看望“我”,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责任,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的微笑拥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你亲切的微笑,你信任的目光,你所做的一点一滴,对儿童来说,都是人间给他的温暖和爱,成为他的世界。这些琐细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所传达的慈爱是无私的,永恒的。对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

一盏灯,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滋养;一盏灯,让我们的智慧豁然开朗;一盏灯,让我们的教育多份反思;一盏灯,让我们在纷繁中不再迷惑……这,就是《一盏一盏灯》的魅力!我愿做一盏普通的灯,点燃自己闪亮的心灵,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